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4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73篇
安全科学   38篇
环保管理   107篇
综合类   571篇
基础理论   205篇
污染及防治   25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103篇
灾害及防治   25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831.
832.
张伟 《中国安防》2008,(1):126-129
安全防范是指建立一个有条件出入的空间,并可以对该空间内的状态进行监控,应用于预防、制止以及侦破盗窃、抢劫、爆炸等治安事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务实训中心是安全防范系统设计的先进范例,采用了全球定位系统(GPS)、350MHz公安集群通信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口信息综合查询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先进技术,为安全防范系统的研究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33.
旅游预警系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大部分旅游区游客过于集中,旅游质量下降,限制了旅游潜力的发挥和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探讨了旅游预警系统的运行机理和系统的构建,提出了旅游预警系统的五大子系统——旅游警情动态监测子系统、旅游警源分析子系统、旅游警兆识别子系统、旅游警度预报子系统和地理信息技术辅助子系统等,旨在对旅游行业和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34.
GIS在云南鲁甸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金  李波  杨艳锋 《灾害学》2008,23(1):73-75,87
鲁甸县地质灾害类型众多,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等。通过量化地质灾害形成的指标,建立属性数据库,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以量化数据为依据,制作鲁甸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  相似文献   
835.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灾害损失最大的少数国家之一。尤其是从2008年至今,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北方干旱、广西水患等相然灾害频发.经济和人员损失惨重.因此.综合防灾减灾已经成为摆在“统筹城乡发展”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大中城市由于其地位上的重要性,多已制定了相应的防灾减灾规划及采取了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但据资料显示.我国70%以上的城镇、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严重的地区,这些小城镇的数量大.防灾基础薄弱.因此,防灾减灾所面临的困难也更大。  相似文献   
836.
贵州岩下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大鲵资源现状及历史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野生大鲵在喀斯特区域的分布规律与种群历史动态,于2006年6月份、2007年8、10月份对长江支系沅江水域的贵州省贵定县岩下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大鲵(〖WTBX〗Andrias davidianus〖WTBZ〗)种群资源状况与捕获量进行了调查,并对繁殖洞穴涌苗现象进行了分析。初步查明岩下野生大鲵种群集中分布在一个以地下水域为依托,地面水网与地下河流相连的集中区域,栖息地由地下(洞穴)与地面水域广布缩小到以地下水域为主;根据繁殖洞穴的鲵苗涌出量与大鲵繁殖特征,推算岩下野生大鲵种群密度约为0085 kg/m2,总资源量约为1 700 kg;捕获量表明,种群数量在20世纪80年代末后急剧减少,90年代中期至2000年后,数量变化趋于缓和。岩下保护区野生大鲵分布的集中性、生境自然条件的优越性以及繁殖洞穴的大规模涌苗现象在全国均属少见。由于受到外在致危因素影响,大鲵的生境遭到破坏、种群生存受胁,亟待加强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837.
赵军 《防灾博览》2009,(2):80-83
近十年来,我国在继日本和美国之后,已成为世界第三个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为此,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避免人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是当前十分紧迫且需要解决的问题。汶川大地震警示我们,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强调防患未然,须臾不可懈怠。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相应的减灾教育资源,加强减灾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意识与能力。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838.
李津  左剑恶  邢薇 《环境科学》2008,29(4):990-995
在20℃下连续运行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对其处理模拟啤酒废水的工艺运行、污泥特性及微生物种群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HRT为18 h,经184 d的运行,EGSB反应器的有机负荷(以COD计)可达10 kg/(m3·d),COD去除率为85%以上,去除1 kg COD可产沼气0.58 m3;②随有机负荷逐渐提高,颗粒污泥粒径逐渐增大,沉降性能逐渐提高,但当负荷达到10 kg/(m3·d)时,颗粒污泥平均粒径有变小趋势;与中温厌氧污泥相比,低温污泥的胞外多聚物(ECP)总量有较大增加,其中蛋白质含量增加明显;③与接种污泥相比,在20℃下运行不同时期污泥中产甲烷菌的种类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接种同样颗粒污泥在15℃下运行6个月后污泥中的优势产甲烷菌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839.
能源足迹测度分析是揭示能源消费对区域环境压力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利用能源足迹碳吸收计量模型及GM(1,1)模型分析中国、长三角地区以及江浙沪三省市2000-2011年能源足迹的动态变化及未来趋势走向。研究发现:(1)全国人均能源足迹低于长三角地区及其江浙沪三省市,在变化速度上,省市增长速率最高,其次是长三角地区,全国人均能源足迹增长速度最低。国家产业政策、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人口因素等是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2)全国人均能源足迹承载力高于长三角地区及江浙沪三省市,受人均林草地面积变化影响,全国和浙江省的能源足迹人均承载力呈递减状态,而长三角地区和江苏、上海呈现增加趋势;(3)受产业转型升级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全国能源足迹强度高于长三角地区及其各省市,长三角地区高于浙江省和上海市而低于江苏省;(4)经过预测,未来全国能源足迹供给赤字将逐渐扩大,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而长三角地区及江浙沪三省市人均能源足迹会持续增长,但是能源足迹人均承载力和能源足迹强度将会出现下降趋势,表现出良性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840.
基于2015~2019年长株潭城市群PM2.5和O3遥感浓度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指数和地理加权回归(GWR)等方法探究PM2.5和O3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对其影响强度.结果表明:① PM2.5浓度整体呈现出冬季和春季高,夏季和秋季低的"U"型特征,而O3浓度则表现为夏季和秋季高,冬季和春季低的"M"型特征,PM2.5与O3年均浓度高低排序为:长沙市>湘潭市>株洲市.② PM2.5与O3浓度在夏季呈现正相关,秋冬季为负相关,且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O3浓度高-高集聚区的面积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③GWR结果显示:夜间灯光强度和人口密度都对PM2.5与O3具有正相关效应,其中,植被指数(NDVI)、风速和温度对PM2.5浓度的影响最为显著,而风速和温度对O3影响强度更为突出,不同因素对PM2.5和O3浓度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