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3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168篇
基础理论   47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利用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对秦皇岛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壤侵蚀等级类型进行空间分析,得出了不同土地利用结构所占面积和不同土壤侵蚀类型所占面积及分布小流域,并详细分析了秦皇岛市土壤侵蚀的主要影响因子和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侵蚀现状。  相似文献   
152.
本文论述了成都市某小流域末端污水处理站的工艺流程,介绍了主要的构筑物和设备及其参数。该污水处理站属于成都市2009年小流域治污工程,采用CASS+人工湿地工艺处理城镇污水。运行稳定后,且在进水稳定下出水氨氮和CODCr达到《城镇污水处理站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类标准。  相似文献   
153.
刘义国 《灾害学》2008,23(1):65-68
综合下垫面条件、气象与水文信息,对皖西大别山区的诸佛庵镇“05.9”小流域暴雨,进行暴雨重现期和洪水过程分析计算。结合灾害特征,探讨其成因。在小流域风险洪水预估的基础上,从防灾减灾的角度提出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4.
小流域面源污染治理与评估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水体污染状况日益严重,如何有效控制水体污染已经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本文介绍了面源污染小流域水体环境的影响因素,提出流域性污染治理的对策,并对小流域污染治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如小流域地形影响、污染构成及流失规律、模型的开发与应用等,进而为我国的水体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提供经验借鉴及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5.
以大鱼塘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元阳梯田区农业生产和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根据《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通过科学采集水样,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和实验室条件,选取总氮、总磷两项水质指标,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实验测定,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选取的元阳梯田区九处采样点的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为:大鱼...  相似文献   
156.
识别区域氮磷流失综合风险分布状况并对氮磷流失进行综合调控是控制非点源污染的有效措施。但传统的研究往往局限于氮或磷流失风险的单独评估和调控,以密云水库沿湖集约化农区东庄小流域为例,应用氮指数、磷指数及氮磷综合指数法,对区域氮磷流失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流域氮、磷流失风险总体上较小,80%以上的区域均处于氮、磷流失的无风险或低风险区,但氮、磷流失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氮流失的高度风险区集中在山地中土壤侵蚀指数较大的果园;而磷流失的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农业用地。氮磷综合风险指数显示,93.1%的区域处于无风险和低风险区,中度以上风险区占总面积的6.9%,主要集中在流域中部有着较高的肥料施用、地势陡峭且处在河流沿岸的农业用地或山地中。单独考虑氮指数或磷指数都难以反映区域氮磷流失的综合风险状况,容易忽略磷指数高氮指数低、氮指数高和磷指数低以及氮、磷风险在中等的区域。因此,在氮、磷流失风险评估基础上,进行氮磷流失风险的综合评价,可为氮磷流失的综合调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7.
降雨强度对洱海流域凤羽河氮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降雨形成的径流携带各种陆面物质进入河流湖泊是导致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而不同降雨强度下的河流氮磷输出特征均有所差异,因此,为阐明雨强对高原湖泊典型流域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本研究以洱海流域上游的凤羽河为研究对象,基于连续3 a(2011~2013年)的出口断面水质水量监测,分析了4种降雨强度(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对水体氮磷浓度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强度对凤羽河氮磷排放的影响显著,所有组分的氮和磷浓度平均值在小雨(10 mm)和中雨(10~25mm)时较低,在大雨(25~50 mm)和暴雨(50~100 mm)时较高;氨氮(NH_4+-N)(57. 14%~76. 85%)占总氮(TN)的质量分数大于颗粒态氮(PN)(23. 15%~42. 86%),溶解态总磷(TDP)(22. 73%~28. 00%)占总磷(TP)的质量分数小于颗粒态磷(PP)(72. 00%~77. 27%);不同形态的氮浓度比较为:TN NH_4+-N PN;不同形态的磷浓度比较为:TP PP TDP.  相似文献   
158.
三峡库区典型紫色土小流域径流及氮磷流失特征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为了解三峡库区典型紫色土小流域径流污染特征,对新政小流域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降雨-径流时间过程和小流域集水区出口径流中氮磷浓度进行动态监测,监测分析库区小流域氮磷在降雨径流中的流失规律.结果表明,小流域径流氮磷损失量分别为13. 69 kg·(hm~2·a)-1和1. 50 kg·(hm~2·a)-1.农肥所含氮磷及降雨冲刷是小流域径流污染的主要原因.小流域的总氮(TN)和总磷(TP)平均浓度达10. 05 mg·L~(-1)和1. 10 mg·L~(-1),远超过富营养化发生标准,须引起关注.本研究观测的两场降雨中,8月15日降雨中硝态氮(NN)和颗粒态磷(PP)分别为69. 47 kg和6. 83 kg,分别占TN和TP的53. 91%和53. 78%; 8月26日降雨中NN、氨氮(AN)和PP分别为6. 68、5. 61和1. 36 kg,分别占TN和TP的37. 74%、31. 69%和57. 63%,表明氮素流失主要通过可溶态的方式,而磷素迁移则以颗粒态为主.小流域强降雨对于氮磷流失的影响显著.这与紫色土土层薄、耕作频繁、土壤相对疏松等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59.
王跚  彭培好  刘勤  田丛珊 《灾害学》2016,(4):210-214
小流域为基本单元,采用灰色关联及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地理空间技术识别岷江上游不同植被类型及覆盖度与山洪灾害的关系特征,结果表明:1在不考虑植被覆盖时,岷江上游山洪灾害潜在危险性较高,并存在空间分异,干流及一级支流的中下游潜在危险性较高,而干流上游及小姓沟、黑水沟部分区域其值较低;2根据灾害发生实际情况,该区域的植被具有减洪能力,缓解程度与潜在危险水平存在相关性;3不同植被类型及覆盖下,植被的减洪能力也存在差异,并与覆盖度存在不同程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0.
运用支持向量回归机(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Machine)与BP神经网络对小流域次降雨侵蚀产沙进行预测.侵蚀产沙输入变量选取降雨量、降雨强度、径流深和洪峰流量模数,流域次降雨侵蚀输沙量为输出变量.以SVR、BP神经网络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作为评价指标.实验表明,SVR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优于BP神经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