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3篇 |
免费 | 46篇 |
国内免费 | 8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9篇 |
废物处理 | 1篇 |
环保管理 | 21篇 |
综合类 | 297篇 |
基础理论 | 54篇 |
污染及防治 | 7篇 |
评价与监测 | 13篇 |
社会与环境 | 56篇 |
灾害及防治 | 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48篇 |
2021年 | 41篇 |
2020年 | 33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28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29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91.
影响浑太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于2012年5~6月对浑太河流域66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采样.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72(属)种,其中水生昆虫51(属)种,占70.83%,环节动物7(属)种,占9.72%;节肢动物(属)4种,占5.56%;软体动物(属)10种,占13.89%.首先,采用相关分析从6类28个候选指标中筛选出EPT分类单元数、优势分类单元个体相对丰度、蜉蝣目相对丰度、毛翅目相对丰度、软体动物相对丰度、扁蜉科/蜉蝣目相对丰度、纹石蛾科/毛翅目相对丰度、寡毛类动物相对丰度、敏感类群相对丰度、耐污类群相对丰度、收集者相对丰度、黏附者相对丰度、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共13个指标用于表征浑太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然后,利用RDA方法分析了自然环境因子和反映人类活动压力的环境因子对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异的影响.利用偏冗余分析(pRDA)比较了自然环境因子与人类活动压力因子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影响的大小,以及流域、河岸缓冲区和河段尺度人类活动压力因子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环境因子可解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空间变异的72.23%.纳入分析的人类活动压力因子解释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空间变异的48.9%,纳入分析的自然环境因子解释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空间变异的11.8%.河段尺度人类活动压力因子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空间分异影响最显著.河段尺度人类活动压力因子可解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空间分异的35.3%,其中,显著环境因子p H、栖息地质量、总氮、高锰酸盐指数、硬度、电导率、总溶解颗粒物和氨氮分别解释了4%、3.6%、1.8%、1.7%、1.7%、0.9%、0.9%和0.9%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空间分异.河岸缓冲区和流域尺度土地利用对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异的贡献分别为10%和7%.最后,采用相关分析比较了流域和河岸缓冲区尺度土地利用与水质、水文、栖息地质量以及底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域尺度土地利用能更好地表征河流水质、水文、栖息地质量以及底质状况,也说明不同尺度环境因子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有联合效应. 相似文献
492.
全球及区域尺度土地覆盖土地利用遥感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90年代以来,利用遥感进行大面积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已建立的全球及区域土地覆盖土地利用数据库正在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的研究成果也被应用于有关全球环境变化国际公约的执行监督。利用遥感进行大面积土地详查已经逐步摆脱单一制图的传统概念,正在向建立以应用为目的且便于用户使用的综合信息数据库的方向迈进。此外,如何对大面积土地覆盖数据库进行精度评价已引起广泛重视,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进入21世纪,全球和区域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的遥感研究将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493.
北京城市边缘区建设用地空间格局与区域生态环境效应——以房山区平原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北京市房山区平原地区作为研究样区,在采用“渐变尺度空间结构度量方法”对该地区建设用地格局进行定量化研究的结果之上,运用景观生态学中“廊道效应”的观点,对该种建设用地格局所引发的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据此,提出了有关北京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优化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494.
研究不同尺度下江心洲景观格局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对江心洲植被保护与开发建设具有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以闽江流域福州段5个江心洲为研究对象,对江心洲内共23个植物样地进行群落调查,同时基于研究区2020年高清遥感数据,在ArcGIS软件支持下,以植物样地为中心,建立6个(100、200、300、400、500、600 m)不同尺度的缓冲区,应用Fragstats软件计算各缓冲区在景观水平和类型水平上的景观格局指数。在此基础上应用Canoco软件对不同尺度下景观格局指数与植物多样性指数进行冗余分析(RDA),筛选出对植物多样性影响最显著的景观格局指数。结果表明,(1)类型水平上,农田面积和形状对植物多样性有较大影响。其中,农田面积在200—500 m尺度对3个植物多样性有明显抑制作用,相关系数为-0.489—-0.757。(2)在景观水平上,形状指数FRAC_MN、SHAPE_MN在所有尺度上均与植物多样性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289—-0.641,在400 m尺度下FRAC_MN和SHAPE_MN可以更好地指示江心洲的植物多样性;破碎度指数IJI在100—500 m尺度下与植物多样... 相似文献
495.
496.
密云水库上游流域不同尺度景观特征对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选取北京市饮用水源地——密云水库上游流域为研究区,采用空间分析、冗余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等多种方法,识别不同空间尺度及季节变化下景观格局与水质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河流水质与流域景观特征显著相关,景观变量能够解释水质变异的58%.子流域面积对水质的影响最大,其他影响变量依次为居民用地比例、林地比例及聚集度指数.季节性流量变化与人为活动的强度对景观与水质关系有很大的影响;雨季前景观对水质的影响最弱,雨季中景观对水质的解释能力最强,雨季后景观对水质的影响减弱,略大于雨季前.岸边带尺度景观对于水质的解释能力要大于流域尺度.通过比较50m,100m,150m,300m4个尺度岸边带景观对水质的影响,发现100m宽岸边带内景观与水质关系最为显著.研究结果对岸边缓冲带的设计及水污染的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97.
针对风机叶片结冰故障检测中状态数据维度高和检测率低的问题,提出1种使用功率数据驱动的多尺度排列熵(multiscale permutation entropy,MPE)和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的风机叶片结冰故障检测方法。首先,使用多尺度排列熵提取功率数据的多重尺度特征,得到特征向量;随后,采用极限学习机,结合环境温度,对结冰故障进行检测;最后,通过使用某风电场的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SCADA)对数据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故障检测率达到100%,同时虚警率仅有0.14%,表明所提方法在风机叶片的覆冰故障检测中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为风机叶片覆冰故障检测提供1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98.
江苏省土地利用“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变化与耦合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地作为生产、生活和生态(简称“三生”)功能的综合载体,对其功能进行定量评价和耦合协调特征分析是土地利用冲突识别、国土空间优化配置等的重要基础。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基于“三生”功能内涵解析,采用多尺度融合数学模型,构建了集成行政单元和格网尺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2005、2015年为研究断面,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了江苏省“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土地利用生产和生活功能有较大提升,增幅分别为13.79%、21.72%,但空间差异显著,苏南各市县占比最高,苏中次之,苏北普遍较低;生态功能均有所下降,总减幅为6.03%;(2)江苏土地利用“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类型区划分为良好协调区、中级协调区、初级协调区、次级协调区和低级协调区5种类型;良好协调区和中级协调区均有所增加;初级协调区占比增加22.05%,且增幅最大;次级协调区占比减少33.91%,且减幅最大;低级协调区占比均最低。(3)江苏“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水平时空分布特征显著,苏南耦合协调水平最高,苏北耦合协调水平变化最大,省域总体从初级协调损益水平提升为初级协调同步水平。本研究实现了在区域层面进行多尺度融合的土地利用“三生”功能评价,可为土地利用冲突识别提供一定的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499.
选择中国12个典型城市建立1990~2009年机动车排放清单,分析各城市机动车排放历史演变趋势.结果显示,1990~2009年,研究各城市CO、VOCs、NOx和PM排放因子分别降低57%~81%、53%~78%、22%~74%和31%~76%.20年间,各城市CO和VOCs排放量总体在2000年后陆续达到增长峰值后开始下降,总量分别增长1.0倍和1.4倍;NOx和PM排放量总体保持持续增长,分别增长3.2倍和3.3倍.各城市汽油车是CO和VOCs排放主要贡献源,LDA-G、MDTB-G和HDTB-G对各城市机动车CO和VOCs排放的贡献和分别为约70%~90%和约50%~85%,其中LDA-G的排放贡献明显提高.LDA-G、MDTB-G、MDTB-D和HDTB-D贡献了80%~90%的NOx排放,其中MDTB-D和HDTB-D的排放贡献率从平均57.8%上升为72.7%.对于PM,MDTB-D和HDTB-D占排放的70%~90%.此外,部分城市摩托车排放的贡献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00.
基于国内外文献调研和北京市VOCs污染源普查结果,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城市尺度VOCs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方法,该方法概括VOCs污染源排放清单的编制范围、各类VOCs污染源排放量的估算方法、VOCs污染源的空间定位方法和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同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各类污染源排放清单建立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排放因子和排放模型,需要收集的活动水平数据、相关模型参数及其获取途径,可以为研究者和环境管理部门建立排放清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