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9篇
综合类   28篇
基础理论   3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36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了四川省岷江流域水体中13种全氟化合物(PFASs)的浓度水平.结果表明,岷江流域水相中PFASs的浓度为1.54~30.2ng/L,平均值为(11.2±8.0)ng/L,浓度最高点出现在乐山下游(30.2ng/L).其中,岷江流域水相中最主要的PFASs为全氟丁烷羧酸(PFBA),浓度为0.16~28.4ng/L,占总全氟化合物的54.0%~94.1%(都江堰除外).岷江流域沉积物中PFASs浓度最高点在宜宾三江(岷江、金沙江和长江)汇合处(47.5ng/g dw),最低值在都江堰(0.334ng/g dw).其中,主要的PFASs是全氟己烷羧酸(PFHxA)(4.44%~66.9%)和全氟辛烷羧酸(PFOA)(1.52%~77.5%).岷江流域PFASs的年排放通量为1.443t/a,排放通量最高的为PFBA(1.037t/a),占总排放通量的71.9%.  相似文献   
72.
高氯酸盐能够干扰甲状腺对碘的吸收,抑制人体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而导致碘的缺乏,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为了探究岷沱江流域高氯酸盐的水污染分布特征、生态风险和人体暴露风险状况,采用离子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岷沱江流域内采集的38个地表水和41份大米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高氯酸盐在采集的岷沱江流域地表水中检出率为100%,在岷江流域和沱江流域中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608~328.6μg/L和3.39~19.60μg/L,平均值分别为50.2μg/L和6.39μg/L,其中岷江支流青衣江以及沱江干流中人口和工业更为集中的成都段地表水中高氯酸盐浓度更高。(2)岷沱江流域大米中高氯酸盐的检出率分别为76.5%和91.7%,浓度范围分别为N.D.(低于检出限)~55.0μg/kg和N.D.~265.7μg/kg,沱江流域大米中高氯酸盐浓度均值高于岷江流域,岷江流域地表水和大米中高氯酸盐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3)对于岷沱江干流中的高氯酸盐,其水生态风险总体处于中低水平,但青衣江呈现高风险。(4)岷沱江流域居民摄入高氯酸盐的主要途径为饮用水,在平均暴露模式下,岷沱江流域内居民通过大米暴...  相似文献   
73.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地域边界划分与垂直分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区聚落生态位是当地居民长期适应山地自然环境的结果,涵盖了人类居所在山地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居民生计所能利用的资源空间.基于SPOT-5遥感数据和GIS技术,对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边界进行甄别,提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地域边界的划分方法,并对其分异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河流、山脚、山沟、图像纹理和色差等因素对边界划分具有指示意义,是界定山区聚落生态位地域范围的关键因子;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地域面积介于2.27~528.67 hm2之间,且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在<1 600m海拔段,聚落生态位的增速较小,当海拔高度超过1 600m时,聚落生态位的增速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4.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及其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生态位基本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的概念,即山区聚落生态位反映聚落在山地垂直方向上所处的空间位置及人类生活所能利用的资源空间。构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计测模型,以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段上下孟沟为例,计算了区内12个聚落的生态位宽度。结果表明,在该聚落群的聚落生态位计算中,自然因素占主导地位,经济因素次之,社会因素影响最小;海拔高度为1900—2600m时,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为0.03—0.11,海拔高度为〉2600-3100m时,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大多分布在0.12~0.13之间,聚落生态位随海拔升高呈增大趋势。山区聚落生态位研究可为揭示山区人地关系以及聚落空间规划提供新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75.
岷江上游干暖河谷与元江干热河谷的气候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岷江上游和元江(红河上游)河谷区的多年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对两河谷区的光、热、水、风等气候因子的综合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两河谷区的日照时数均较多,日照充足,干热河谷的日照时数要比干暖河谷多。干热河谷的平均温度要比干暖河谷要高。两河谷均是气温的年较差较小,月较差较大;降水的地区差异大,有明显的干雨季之分,降水均集中在雨季,降水量干热河谷多于干暖河谷;两河谷均是山谷风大,定时风显著,风速均是干季大,雨季小。两河谷局地小气候均呈现复杂多样特征。在干热河谷中上段,光热资源较丰富,而水分资源不协调,导致水分构成了该地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而在干暖河谷中上段,光照可满足需要,热量和水分不足,构成了限制因子,特别在中段河谷的部分地区缺水更甚,干旱年份可影响到树木生长。对两河谷气候特征的对比、分析, 可为两流域在退耕还林、山地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6.
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现状遥感解译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谢强 《四川环境》2002,21(1):51-53
本文通过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岷江上游地区土地覆盖类型的调查,结合地面统计资料,综合分析了岷江上地区以森林,草地为主要类型的生态环境现状,并对该地区1988年至2000年时间跨度内土地覆盖状况的动态变化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77.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龙洞沟泥石流及其防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龙洞沟发育于岷江上游四川茂县境内,沟口地带属干旱河谷区.该沟流域面积14.52 km2,沟长9.15 km,相对高度2 534m,沟床比降23.7%,沟内滑坡发育,形成泥石流的地形和松散固体物质条件充分;偶尔出现的高强度、短历时暴雨是泥石流形成的水源条件和激发因素.该沟主沟为低频率泥石流沟,以中-大规模和特大规模泥石流为主,中-大规模泥石流约30~50 a一次,大-特大规模泥石流约50~100a一次;支沟泥石流活动频繁,但多为小规模.泥石流流体性质,支沟的几乎均为粘性,重度可达2.0~2.3 t/m3,而主沟的则以稀性为主,重度一般为1.3~1.6 t/m3.泥石流治理采用土木和生物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土木工程包括谷坊17座,拦砂坝5座,主沟排导槽1 054 m,支沟排导槽198 m;生物工程按流域生态功能分区进行,在分出的5个生态区实施造林398 hm2,退耕还林还草40hm2,林地封禁、抚育779 hm2,果园改造、更新40 hm2,生物谷坊10座.  相似文献   
78.
探讨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将人类需水量纳入了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而初步探讨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分别估算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植被需水量及人类(生活和生产)需水量,得出当地生态环境需水总量为34.81×108m3,并提出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应根据现在和将来有效供水量和生态环境年需水量综合考虑,确定适当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和规模,以维系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79.
岷江成都段水中多环芳烃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文峰  尹辉  范莉  唐颖 《四川环境》2005,24(6):77-79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岷江成都段水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其中8种化合物的危害进行讨论。结果显示。岷江成都段受多环芳烃污染比较严重,特别是苯并[a]芘并出现超标情况。  相似文献   
80.
基于InVEST模型的岷江上游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与价值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岷江上游是中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成都平原的重要水源生命线,该文使用InVEST模型与影子工程法,对其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与价值进行量化评估与空间制图,可为当地水源地保护与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小流域水源涵养量多年平均值为219.36 mm,总量为49.19亿m~3,价值为40.83亿元,并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汶川中南部,低值区多集中在松潘县与茂县境内。受评估方法的限制,不同学者对该流域的相关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可比性较差,但是岷江上游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水源涵养价值。空间化评估结果可直观的反映水源涵养量与价值的空间差异,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补偿效益分析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