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20篇
基础理论   4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成都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蔬菜、水果产地,进行土壤养分综合评价有利于了解区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丰缺程度,对区内土地的合理利用、养分变化监测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文基于土壤地球化学数据,通过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Norm值计算,构建了研究区土壤养分综合评价的最小数据集(MDS),并对比了国内16个MDS土壤养分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2.
23.
成都平原土壤—蔬菜系统N2O 排放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 年4 月11 日~2006 年5 月8 日,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成都平原蔬菜地N2O 排放进行定位观测,分析了蔬菜地N2O 排放特征及氮肥、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及蔬菜生长对N2O 排放的影响,为准确估算蔬菜地N2O 排放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土壤-蔬菜系统在不施氮和施氮(200kg/hm2)情况下,N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58.7±13.9),(83.8±16.2)µg/(m2·h).施氮引起的N2O排放量占施氮量的0.38%.施氮蔬菜生长期N2O 排放呈双峰型季节变化趋势.休闲期N2O 排放波动较小,但土壤翻耕导致出现1 周左右的突跃性高排放.施氮增加N2O 排放量的效应随不同蔬菜生长期间单位时间施肥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蔬菜生长期和休闲期N2O 排放通量与土壤水分(WFPS)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温度与春季蔬菜生长期N2O 排放通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与冬季蔬菜和休闲期土壤N2O 排放的相关性不显著.同时,不施氮情况下,蔬菜地N2O 排放通量高于水稻-油菜轮作系统,施氮蔬菜地N2O 排放系数也稍高于水稻-油菜系统,表明成都平原蔬菜地N2O排放强度高于大宗粮食作物农田的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24.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成都平原蔬菜地土壤-作物系统CO2的排放通量变化进行了观测,并分析了作物系统CO2排放速率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多元逐步回归及单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施氮与不施氮处理的CO2排放速率与地下5 cm处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温度是影响蔬菜地CO2排放的主导因子;二者的Q10值分别为3.67和3.55。  相似文献   
25.
谢强  罗孟华 《四川环境》1999,18(4):57-59,67
本文就成都平原经济圈旅游产业建设中所关注的环境保护问题作出分析和预测,强调在旅游开发的同时,还应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合理规划,并对旅游开发带来的污染和加强治理,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6.
卫星遥感成都平原城市热岛效应的动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不同季节的12次NOAA/AVHRR数据,将热岛强度△Tm进行平均,全年成都市和中小城市△Tm的平均值分别为5.75和3.35℃;夏季的平均值最大,分别为7.50℃和4.84℃;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分别为3.33和1.62℃。白天和夜间△Tm的平均值比较,成都市分别为7.39和3.46℃,白天是夜间的2.14倍;中小城市分别为4.44和1.83℃,白天是夜间的2.43倍。  相似文献   
27.
成都平原西部土壤汞异常来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川唐昌地区是成都平原上典型的土壤汞含量高异常区。为研究汞异常来源,在该地区开展了多剖面地气测量,工作区面积约4 km2,布置了5条测量剖面,共121个测点,点距30 m。利用地气采样器积累式收集地气样品,采样时间为45 d,通过中子活化分析技术测试了地气样品中10余种元素。地气中As、Au、Fe、La、Sm等多个元素出现规律性异常分布,反映出该地区隐伏断裂的具体位置,断裂走向为NE 40°,宽度90~120 m。用ICP MS分析断裂上方收集的地气样品,发现含有微量的汞。成都平原西部汞异常区的分布趋势与隐伏断裂走向一致,且位置重合;而来自地下深部的汞能够随地气迁移至地表;隐伏断裂为地气迁移提供了有利通道,成为地表土壤汞异常的重要来源。成都平原西部汞异常是地球自身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28.
黄明 《地球环境学报》2024,15(2):193-206
在系统梳理成都平原地区史前考古遗址中所见古洪水证据的基础上,对古洪水发生的规律及背景因素进行分析。现有证据表明:成都平原史前古洪水多发生在宝墩文化晚期及十二桥文化时期,且多集中在4.0 ka BP及3.0 ka BP两个时间节点前后,与长江、黄河流域古洪水记录具有同步性。一方面可能与成都平原地区的地理水文要素有关;另一方面,4.0 ka BP和3.0 ka BP前后古洪水记录增多可能与4.2 ka BP及2.8 ka BP全球性气候灾变事件有关。通过探讨古蜀先民治水思想及治水技术的发展,认为古蜀先民在与洪水作斗争的过程中治水技术和治水思想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古蜀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先民不断治水并总结经验的过程,其治水技术的进步和治水思想的提高最终成就了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相似文献   
29.
中国耕地生态系统受损日趋严重,识别具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价值的耕地并进行差异化管控意义重大。参考欧盟高自然价值农田理念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高自然价值耕地的内涵,建立涵盖空间组成结构和关键功能的纵向传导识别方法,基于“利用强度—邻域环境—本底条件”的综合分类体系,对高自然价值耕地进行空间识别和类型划分,并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高自然价值耕地以保护资源本底为目标,在具备基本生产功能的同时,对维持生物多样性、景观异质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研究区共有高自然价值耕地21.04×104hm2,占耕地总量的11.6%,主要分布于中部平原向西部山地的过渡地带以及南部浅丘地区;(3)研究区的高自然价值耕地包括自然演退防治类、综合效益提升类、人为干扰管控类、区域特色挖掘类、立地优化整理类和现状重点保护类。研究结果可为推动耕地多元功能保护,创新耕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0.
川西民居有其朴实飘逸的风格;邛笼这十几个平方米的台面在不平的山地中创造了平整的空间;岭南建筑以其简练、朴素、通透、雅淡的风貌展现在南国大地上。朴实飘逸之川西民居川西指川西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又称成都平原或盆西平原,当地称之为川西坝子。广义的川西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峡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眠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