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63篇 |
免费 | 300篇 |
国内免费 | 88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21篇 |
废物处理 | 13篇 |
环保管理 | 175篇 |
综合类 | 2192篇 |
基础理论 | 424篇 |
污染及防治 | 153篇 |
评价与监测 | 182篇 |
社会与环境 | 159篇 |
灾害及防治 | 1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9篇 |
2023年 | 194篇 |
2022年 | 209篇 |
2021年 | 234篇 |
2020年 | 195篇 |
2019年 | 173篇 |
2018年 | 138篇 |
2017年 | 143篇 |
2016年 | 150篇 |
2015年 | 172篇 |
2014年 | 244篇 |
2013年 | 167篇 |
2012年 | 199篇 |
2011年 | 187篇 |
2010年 | 130篇 |
2009年 | 134篇 |
2008年 | 129篇 |
2007年 | 112篇 |
2006年 | 96篇 |
2005年 | 83篇 |
2004年 | 67篇 |
2003年 | 76篇 |
2002年 | 62篇 |
2001年 | 53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 毫秒
981.
以绵阳市2014~2016年空气污染指数(API)以及SO 2、NO 2、PM 10等污染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绵阳市空气污染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它们与常规观测的地面气象资料之间的关系。尝试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及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污染预报模型,并检验分析两种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预报模型在污染预报中可行,并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进行空气质量预测的预测模型,利用历史资料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982.
天津市颗粒物中元素化学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6年的8月—12月采集天津市PM2.5和PM10样品,分析了Na、Al等17种元素质量浓度及月变化特征,PM2.5中元素平均质量浓度为17.2μg/m3,占PM2.5的10.3%。微量元素Zn、Pb在PM10和PM2.5中含量较高,Cr、V、Ni、As等则在细粒子中有明显分布。用富集因子法分析发现,PM2.5中元素富集程度高于PM10。地壳元素除Ca外,均无明显富集,微量元素则呈现不同程度的富集,以Cd富集最为明显。颗粒物分析表明,土壤尘、燃煤、机动车尾气及化工行业是PM2.5中无机元素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83.
德兴地区土壤重金属人为污染的地球化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系统采集德兴地区表层土壤样品的基础上,采用标准化方法确定了该区Cu、Pb、Zn、Cr、Cd、Hg、As的地球化学基线值,并采用富集因子对表层土壤的人为污染进行了地球化学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中7种重金属元素的基线值较江西省土壤背景值高;2)土壤中As、Hg、Cd、Cr、Pb、Zn的人为污染以轻微污染为主,Cu的人为污染为轻微污染和中度污染,人为污染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德兴铜矿及其周边地区;3)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判别表明,Pb、Zn、Cd具有相似的来源,其污染与铅锌矿的采矿及冶炼活动有关,Cu的来源与德兴铜矿的采矿活动有关,其他重金属来源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84.
基于2015-2019年三亚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结合后向轨迹聚类与潜在源区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三亚市O3污染特征。结果表明:2015-2019年三亚市O3浓度总体优良,优良天数比例为97.9%(标准状态),超标天均为轻度污染,多发生在秋冬季。O3浓度与平均相对湿度、气温和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与平均风速呈正相关关系,同时与风向密切相关。6-8月气温较高,主导风向为偏南风,O3及其前体物以本地排放为主,O3浓度较低;秋冬季盛行东北风,易受到来自内陆的污染传输影响,O3浓度相对较高。当日最高气温为20~30℃、日均相对湿度为65%~85%、日均风速为3~8 m/s、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时,三亚市发生O3超标的概率较高。台风外围和冷高压南下是导致三亚市O3超标的2种典型天气形势。经聚类分析得到,2019年2个污染过程气团输送路径均来自东北方向,潜在源区分析WPSCF与WCWT的高值区一致性较好,均表明珠三角地区是三亚市重要的O3污染潜在源区,需要加强与珠三角地区O3污染的联防联控。 相似文献
985.
986.
借助烟炱(soot)燃烧炉、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气溶胶质量分析仪(APM)、三波段光声黑碳仪(PASS-3)探究不同燃料当量比(φ)条件下soot形态及光吸收增强效应.结果显示,随着燃料当量比(φ)从1.98升高至2.43,产生的soot颗粒物中非黑碳物质(nonrefractory particulate matter, NR-PM)的质量占比(R_(BC))从0.07升高至1.03,soot颗粒物和BC核的形状因子越低,表明soot结构更紧凑,同时BC核的形变更为显著,并且少量非黑碳物质(NR-PM)包裹即可导致BC核的明显形变.受透镜效应的影响,黑碳的光吸收增强与R_(BC)呈正相关,当R_(BC)从0.07增加至1.03时,相应光吸收增强从1.05增加至1.52(781 nm下);此外,棕色碳(BrC)对405 nm和532 nm下的吸光增强也有贡献,其贡献率随着R_(BC)的增加而增大.同时,soot自身的形态对黑碳光吸收增强也存在影响,结构越紧实的soot,其黑碳光吸收增强越明显,并且越接近核-壳模型下的理论计算值.本研究表明,黑碳的形变对于其光吸收增强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88.
研究碲化镉量子点(cadmium telluride quantum dots, Cd Te QDs)对小鼠凝血相关因子的影响,进一步探讨QDs的心血管毒性机制。将48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8只。分别使用不同剂量(0.15μmol·kg~(-1)、1.5μmol·kg~(-1)和15μmol·kg~(-1))的Cd Te QDs和生理盐水一次性经尾静脉注射染毒小鼠1 d,15μmol·kg~(-1)剂量的Cd Te QDs染毒3 d和7 d,检测小鼠血浆中凝血相关因子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染毒剂量增加小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逐渐增高,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含量逐渐降低,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除15μmol·kg~(-1)剂量组外,组织因子(TF)、凝血因子XII(FXII)和纤溶酶原(Plg)含量具有升高的趋势,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则无明显变化;随着染毒时间增加,TF、FXII、FIB、Plg和t-PA含量有明显的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TFPI含量在1 d达到最低,之后逐渐升高,AT-Ⅲ含量则在7 d达到最低。Cd Te QDs急性染毒可引起小鼠血浆中TF、FXII、FIB、TFPI、Plg和t-PA的含量明显改变,并且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提示Cd Te QDs可能会激活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抑制抗凝系统,从而引起凝血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989.
为了研究海底油气管道多个裂纹间相互作用对管道产生的影响,针对海底悬跨管道表面双裂纹的相互作用,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双环向表面裂纹模型,采用围道积分法求解双裂纹下的应力强度因子,研究了不同边界条件下,不同尺寸裂纹间的相互影响规律,并对比了单裂纹下应力强度因子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尺寸的裂纹对双裂纹的相互影响规律有一定影响,且双裂纹应力强度因子最大值均出现在裂纹最深点处;弹簧边界下双裂纹相互影响规律与简单边界下相互影响规律明显不同;不同边界条件对悬跨管道双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为海底悬跨管道的失效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