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9篇
安全科学   17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76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灾害及防治   2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41.
县域城镇生态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我国县域城镇整体生态向好,但县域村镇生态治理与中国式现代化还有差距。本文以湖南省汨罗市为例,探讨我国县域村镇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2.
自然沟渠控制村镇降雨径流中氮磷污染的主要作用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林山村镇为例,分析降雨径流过程中氮磷在自然沟渠内的空间变化特征和不同控制机制的净化能力,研究了自然沟渠控制村镇降雨径流中氮磷的主要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除NO3--N浓度在沿程上呈先减后增而后再减的趋势外,其它氮磷污染物(TN、PN、NH4+-N、TP、PP和PO43-·P)均为沿程递减趋势.溶解态氮是降雨径流氮素在空间沿程上的主要迁移形态,溶解态磷是流量限制型事件降雨径流磷紊空间沿程的主要迁移形态,而颗粒态磷是物质限制型事件降雨径流磷素空间沿程的主要迁移形态.泥沙截控固持是自然沟渠控制降雨径流氮磷污染的主要作用机制,有效降低径流中颗粒物浓度和拦截泥沙是控制降雨径流氮磷污染的关键.沉降段和沉沙凼具有明显的泥沙及颗粒态氮磷截控固持作用,可较好地去除村镇降雨径流中的氮磷颗粒态污染物,平均氮磷去除量分别为144.51、65.20 g·m-2(平均雨量37.85mm).植物吸收是植被段氮磷去除的重要途径,在雨季共吸收氮磷分别可达82.69、12.52 g·m-2.跌落曝氧也是降雨径流氮磷污染控制的重要作用机制,跌落段对NH4+-N的平均去除负荷为15.05 g·m-2.  相似文献   
143.
《劳动保护》2022,(11):10-11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法律文件要求,各地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推进健康企业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推进效果。为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全爱卫发〔2016〕5号)等法律文件要求,指导企业有效落实维护员工健康的主体责任。  相似文献   
144.
村镇中小型饮用水源是中国农村饮用水的主要类型,对该类水源中碘化物分布特征的研究较少.为探明山东、安徽村镇饮用水源中碘化物的分布、来源及存在的饮用健康风险,于2021年10—11月对该区域97个代表性村镇饮用水源(湖库、河流、地下水)进行调研和样品采集,综合水化学分析、统计学和风险评价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体中碘化物的浓度为0.1~294.5 μg·L-1,其中15%的点位为高碘型 水源,集中在山东菏泽和安徽北部的地下水源,50%的点位为缺碘型水源,以地表水源为主.碘化物浓度与水化学类型密切相关,Ca2+·HCO3-型水源中74%为缺碘型,Na+·HCO3-型水源中45%为高碘型.岩石风化的空间异质性导致水化学类型存在差异,水岩作用下的阳离子交换使沉积岩中的碘释放到水中,蒸发浓缩使水中的碘化物富集.健康风险评价表明,2%的水源(菏泽郓城县、淮北濉溪县)的儿童风险熵大于1,成人的高碘饮用水健康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45.
在巢湖双桥河建立了中试规模的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RI),系统经过一个月左右启动期后挂膜成功。通过考察不同湿干比条件下CODMn、TP、TN和NH3-N的去除效果,确定系统湿干比为1 d∶2 d,水力负荷周期为3 d。TP、TN和NH3-N在1.0 m/d的水力负荷条件下能够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特别是TN;而CODMn在1.3 m/d取得最佳的去除效果。综合考虑脱氮除磷和有机污染物的去除,选取水力负荷为1.0 m/d可得到最佳的出水水质。综合4种污染物的去除特点,特别考虑到对TN去除的需要,同时兼顾工程成本,填料厚度确定为1.2~1.5 m之间为最佳。选取生物陶粒、钢渣、活性炭和天然沸石为渗滤介质,研究结果表明,从去除有机污染物和TP角度考虑,选取活性炭和钢渣可达到较好的去除效果,其中钢渣对TP去除效果更佳;而活性炭具有其他4种填料不可替代的脱氮效果。以上工艺组合形式的确定将为巢湖流域CRI系统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6.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郊型村镇作为一类典型的农村地区,由于较普通农村地区发展更加迅速、人口分布更加集中、产业类型更加多样,正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农村污水治理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区以北方地区黄河流域下的一个典型城郊型村镇为研究对象,探讨研究区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污特征,补充该类典型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治理的基础数据,帮助更科学的开展城郊型村镇污水治理工作。结果表明,研究区排放的生活污水水温全年基本保持在10 ℃以上,非雨季人均每日生活污水排放量为91~136 L·(人·d)−1,污水总排放量为150~600 m3·d−1,TN、NH4+-N、TP、COD 4项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6.4、34.0、2.5和131.0 mg·L−1,其作为城郊型村镇具有产生污水水量较大、污染物浓度较低且波动范围较广的特点,适用于单一生态或生物与生态相结合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47.
148.
新型城镇化中的协调思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化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从"人地关系"理论出发,提出新型城镇化本质上应强调城乡协调,全面整合城乡聚落体系,使大小不同、功能不同的各类聚落,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除了大、中、小城市及村镇协调发展之外,还应考虑景观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相协调,居住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城镇化相协调,有型的城镇化与无形的城镇文化相协调;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政府作用应与市场作用协调,其中市场推动是主要的动力,政府只能根据市场规律,顺势而为,恰当助推;城镇化实施中,要注意上下协调,首先预测区域未来的人口发展趋势和城乡格局,再根据城乡聚落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规划每个聚落的区位及发展规模。  相似文献   
149.
聚落规模和空间结构的研究历来是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分形理论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聚落的定量研究,而相对于城镇体系分形研究,乡村聚落体系的分形研究是一块"短板"。为定量对比分析苏南地区与皖北地区的聚落体系的分形特征,以ArcGIS9.3软件为平台,在县域尺度上选取镇江丹阳市和宿州埇桥区平原地区团聚状聚落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豪斯道夫维数对比分析了聚落体系规模分布的分形特征差异,通过计算关联维数和集聚维数,从聚落要素的空间相关性和聚落随机集聚的向心性两方面,分析了聚落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差异,对聚落体系的空间集聚性的多级分形特征差异作了重点探讨。结果表明:丹阳市和埇桥区规模分布分形的判定系数R2分别为0.966和0.962、空间结构的相关系数R2在0.990左右,表明苏南地区和皖北地区团聚状聚落体系在规模分布和空间结构上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分形特征,表现出自相似结构,且皖北地区聚落体系处低水平发展阶段;苏南地区和皖北地区团聚状聚落体系的空间集聚性存在多级分形的特征,苏南地区的城市的集聚性强于皖北地区,而镇(乡)和中心村的集聚性(分维数D平均值为2.162和2.029)则明显小于皖北地区(分维数D平均值为1.916和1.592);平原地区聚落体系的分形特征与其城市化阶段密切相关。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利用分形思想进行聚落体系规划,有效地利用地理空间资源,优化区域聚落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50.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聚落功能多元化趋势明显,空间异质性深化,但针对农村聚落功能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从效用价值理论和供需分析视角出发,剖析了农村聚落功能的服务内涵和时空动态特征,提出农村聚落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分类体系,构建了功能评价指标和基于信息熵的综合评价模型,以村为单元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农村聚落功能空间分异特征显著,案例区西部和北部远离城镇、交通干线地区农业生产功能较强,城镇周边以及沿江地区工、商、文化教育等功能集聚,东北部吕四港地区休闲娱乐和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功能较强;农村聚落功能多元化发展在空间上呈现“多中心”的格局特征,从“中心”向外围地区,随着距离增加,聚落功能多元化程度逐步衰减,且不同“中心”的功能构成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