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8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565篇
安全科学   75篇
废物处理   23篇
环保管理   333篇
综合类   1622篇
基础理论   760篇
污染及防治   220篇
评价与监测   48篇
社会与环境   58篇
灾害及防治   2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河岸混合植物带改善河水水质的现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年的时间里在现场利用混合植物河岸带、无植物空白带对受污染河水进行处理.对COD、NH 4、TP、浊度和水温进行了监测,并比较了不同季节里混合植物带改善河水水质的效果.混合植物带在夏、秋季改善河水水质的效果好于冬、春季.混合植物带在夏季对COD、NH4 -N、TP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37.01%、69.21%、62.45%和99.17%,在冬季对河水水质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混合植物带可以降低河水温度及河水早晚温差,起到改善局部水环境的作用.混合植物带与空白带的对比表明植物对去除水中污染物、改善局部水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72.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优先保护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分析岷江上游地区杓兰属植物的濒危值、遗传价值、物种价值、综合评价值,得出杓兰属植物的优先保护等级评价,结合杓兰属植物分布情况,划分不同级别的优先保护区域。结果表明:Ⅰ级优先保护物种有小花杓兰(Cypripedium micranthum)、巴郎山杓兰(C.palangshanense)、四川杓兰(C.sichuanense)共3种;Ⅱ级优先保护物种有华西杓兰(C.farreri)、毛杓兰(C.franchetii)、波密杓兰(C.ludlowii)、对叶杓兰(C.debile)、褐花杓兰(C.smithii)等5种;Ⅲ级优先保护物种有大叶杓兰(C.fasciolatum)、毛瓣杓兰(C.fargesii)、离萼杓兰(C.plectrochilum)、山西杓兰(C.shanxiense)等4种;Ⅳ级优先保护物种有绿花杓兰(C.henryi)、无苞杓兰(C.bardolphianum)、紫点杓兰(C.guttatum)、黄花杓兰(C.flavum)、西藏杓兰(C.tibeticum)等5种。卧龙自然保护区、黄龙寺自然保护区、九寨沟森林公...  相似文献   
773.
人工湿地中植物生长特性及其对TN和TP的吸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构建了潜流水平芦苇湿地处理富营养化污水,在近2年的研究中考察了芦苇的生长规律、 芦苇不同器官对TN和TP的吸收及季节变化,评价了植物吸收对湿地TN和TP的去除作用.结果表明,2个生长年内芦苇的生长规律不同,受第1年芦苇移植的影响,芦苇生长周期滞后,导致植物立枯生物量与活体生物量比例在2年中相同月差异很大.第2年芦苇地上生物量是第1年的3.9倍.芦苇组织中TN和TP含量遵循新鲜叶>成年根>新鲜茎的规律.新鲜植物组织中TN和TP含量变化相对不大,当植物枯萎时地上组织TN和TP含量明显下降.根中TN和TP含量在全年中基本维持稳定.植物净吸收随植物生长情况而改变,按全年衡算,当湿地进水TN和TP负荷分别为61.39和7.39 g/(m2·a)时,植物地上生物量吸收TN和TP分别占湿地TN和TP总去除量的46.0%和26.8%,植物吸收仍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74.
明晰泥炭沼泽中的成炭植物对地表水氮磷因子的适应性,对于退化泥炭地的植被恢复,从植物残体中重建过去的环境变化以及预测未来沼泽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4—2016年生长季调查长白山区的哈泥泥炭地28种成炭植物盖度,测量样方附近地表水中的氮(N)、磷(P)浓度,采用广义加和模型模拟成炭植物的氮磷环境,分析其对地表水氮磷的适应性,并预测氮沉降背景下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沼泽地表水氮和磷的浓度具有较大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调查的大部分维管束植物盖度最大值对应的氮浓度集中在1~2 mg/L,磷浓度在0.02~0.03 mg/L,丘上的藓类植物所在地表水的氮磷浓度约高于维管植物的1/3。不同物种适应的氮磷环境的最适值有差异,例如,锈色泥炭藓(Sphagnum fuscum)对应氮的最适值为9 mg/L,羊胡子草(Eriophorum vaginatum)和狭叶泥炭藓(S.cuspidatum)对应磷的最适值分别为0.15 mg/L和0.2 mg/L。同时也发现,地表水中氮、磷浓度偏高的物种对应的氮磷的生态幅也比较宽。广义加和模型揭示出大果毛篙豆(Oxycoccus palus...  相似文献   
775.
顾妍  李建清 《环境》2008,(4):92-93
"如果喜欢小鸟,不必刻意为它做乌窝,也不必把它关进鸟笼,不理它,不要惊动它,让可爱的小鸟自在飞翔吧!如果喜欢植物,不必给它们太多约束,不理它,也不要惊动它,让美丽的植物自由呼吸吧!"这是珠海市一个五年级小朋友以诗歌表达的对人类如何对待世界万物的建议,稚嫩的语言里却给人以伦理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776.
湖泊中水下植物光合作用对溶解氧和pH值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研究了湖泊中水下植物光合作用对湖水DO和pH的影响,提出了预测DO和pH变化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77.
李品  卫妍妍  冯兆忠 《环境科学》2020,41(10):4495-4503
大气复合污染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城市病之一.城市森林建设的植物选择除了达到景观要求和色彩效果外,根据各城市需求选择对污染物综合抗性阈值大的树种,成为当今环境污染背景下维持城市森林生态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综合分析我国常见城市森林537种植物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氟化氢、氯气、臭氧和颗粒物这6种大气污染物的吸附吸收能力,并对植物进行抗性赋值和综合因子分析,得出对大气复合污染综合抗性能力较强的树种主要为桑树、侧柏和臭椿等;对大气复合污染综合抗性中等的树种主要为毛白杨、五角枫、圆柏、山桃、垂柳、泡桐和油松等;对大气复合污染综合抗性相对较弱的树种主要为刺槐、加杨、银杏、核桃、悬铃木、栾树、紫薇和连翘等.根据中国南北方各城市气候背景、经济结构和空气污染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对当地主要空气污染物吸收量较大的植物种类,充分发挥城市森林群落对复合空气污染物的最大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778.
多种水样和植物样品中苯脲类除草剂残留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多种水样和植物样品中苯脲类除草剂残留分析的研究,概述了苯脲类除草剂的理化性质、残留特性等,着重以表格形式列出了气相色谱(包括气-质联用)、液相色谱(包括液-质联用)的分析方法,还介绍了毛细管电泳、免疫技术等分析手段并且阐述了各自的优缺点,最后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79.
为研究浮水植物对水环境中重金属的移除能力和特性,按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限量浓度的1倍、2倍、5倍和10倍分别设置4个暴露水平,对凤眼莲、圆心萍、肚兜萍、小浮萍、大浮萍、大薸和柳叶空心菜7种浮水植物去除水体环境中重金属的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确定凤眼莲、大薸和肚兜萍(质量比为1∶1∶1)混合植株对重金属的去除效果最佳。结果表明,暴露水平为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限量浓度的2倍时,混合植株对镉、铜、锌、铬和镍5种重金属的累积去除率达到最高,分别为75.86%、82.97%、72.19%、80.06%和75.92%;暴露水平为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限量浓度的5倍时,混合植株对铅的累积去除率达到最高,为76.01%。本研究所确定的混合植株对水环境中重金属的累积去除效应明显,可以为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淡水养殖水产品过程中的重金属防控以及提升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80.
用筑后模型估算我国植物气候生产力   总被引:50,自引:5,他引:50  
本文根据日本农业气象学家内(山島)善兵卫先生采用的植物气候生产力的“筑后数学模型”NPP=0.29[exp(-0.216RDI2)]Rn,计算了我国气候生产力分布、并与迈阿密和桑斯威特数学模型计算结果做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