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安全科学   58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43篇
综合类   86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51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武汉市湖泊蓝藻分布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武汉市15个浅水湖泊在不同水期的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同时监测相应的环境因子指标;以蓝藻物种多度及生物量数据和9个环境因子进行了典范对应分析(CCA).物种鉴定结果表明武汉市湖泊蓝藻的常见属有微囊藻(Microcystis)、螺旋藻(Spirulina)、平裂藻(Merismopedia)和色球藻(Chroococcus)等.CCA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水深、pH、浮游动物生物量是影响城市浅水小型湖泊蓝藻种类组成及分布的主要因子,同时绿藻生物量等对蓝藻组成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武汉市浅水湖泊的高营养盐浓度,总磷及氮磷比不再是蓝藻生长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42.
灰色理论在城市生活垃圾量预测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依据武汉市1993~2002年的垃圾清运量数据,运用灰色系统的预测方法,建立了GM(1,1)模型,预测武汉市到2010年垃圾产生量的水平。根据关联度的大小对影响垃圾产生量e的主要因素进行排序,并分析影响垃圾产量的三大主要因素,对于加强垃圾管理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规划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3.
利用2013~2019年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监测数据、L波段雷达探空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夏季和秋冬季武汉地区污染日的大气污染特征、边界层结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进行研究,建立了武汉地区大气污染的天气概念模型.主要结论如下:(1)武汉市空气质量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大气污染程度四季分布表现为冬>秋>春>夏.夏季首要污染物是臭氧,冬季首要污染物是PM2.5.(2)比较挑选出的夏季清洁日和污染日的气象要素特征,污染日逆温的平均强度约为清洁日的一倍,逆温底高一般在600 m以下,空气质量一般为轻度-中度污染;静风频率(37.1%)明显高于清洁日的静风频率(2.9%);污染日平均风速小(0.8 m/s),边界层内相对湿度较低.同样比较秋冬季两类天气的气象要素特征,污染日逆温底高低、厚度小,不及清洁日的一半,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易出现重度污染天气.静风频率(20%)高于清洁日的静风频率(7.5%),风速小(1.6 m/s),污染日边界层内呈明显上千下湿的格局.(3)建立了夏季大气污染的天气概念模型,污染日副高偏弱位置偏东,长江流域易少雨干旱;地面我国东部大范围地区处于均压场中,武汉地区为偏东北异常小风,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4)建立了秋冬季大气污染的天气概念模型,长江流域环流平直少波动,配合地面弱低压的天气形势和较强的逆温使得大气污染物聚集在近地面.蒙古冷高压强度偏弱,使得入侵我国的冷空气强度偏弱;武汉地区为偏北小风,对雾霾的移除和稀释扩散作用差.该研究结论可供大气污染预测预警研究和环境管理部门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参考.  相似文献   
44.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评价是湖泊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基于GF-1号WFV遥感影像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通过82个站点实测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和RBF神经网络模型,对武汉市及其周边地区主要湖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进行了反演。反演的结果显示,武汉市及周边大部分湖泊水域处于轻度富营养和中营养状态,局部湖区为中度富营养状态。验证结果表明:GF-1号WFV多光谱数据用于监测大面积湖群水质变化是可行的;两种模型都可以建立实测数据与遥感信息的函数关系,根据函数可以反演湖泊水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进而实现大面积湖泊水质动态监测;而RBF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的R2为0.742 3,均方根误差为3.72,其反演精度更高,更适合于监测内陆湖泊水质变化。  相似文献   
45.
武汉市工业区和交通区展开了PM_(2.5)样品采集,研究了PM_(2.5)中二元羧酸的化学组成、污染水平及来源。二元羧酸在工业区为103.1~2 219.2ng/m~3,年平均值为958.4ng/m~3;在交通区为66.9~2 176.8ng/m~3,年平均值为749.7ng/m~3。丙二酸/丁二酸(C_3/C_4,质量比,下同)表明,武汉市二元羧酸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排放;己二酸/壬二酸(C_6/C_9)表明,二元羧酸的人为源贡献大于自然源。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解析结果显示,工业区中二次源占13.7%,建筑扬尘占23.1%,机动车尾气排放占37.0%,生物质燃烧占26.2%;交通区中二次源占8.9%,建筑扬尘占24.9%,机动车尾气排放占51.8%,生物质燃烧占14.4%。潜在源区贡献因子(PSCF)分析得出,武汉市夏季二元羧酸主要受到南部季风的影响,冬季主要受到西部冷空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劳动保护》2009,(5):43-45
2000年有关责任人分别受到党纪国法查处的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6月22日14时51分,武汉航空公司Y7—100/B3479号飞机在执行恩施—武汉(汉口)CWU343航班任务时,在武汉市汉阳区永丰乡四台村汉江南岸坠毁,  相似文献   
47.
声音     
《现代职业安全》2009,(5):10-10
“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人命大于天的理念,在工作中、思想上.行动上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要从骨子里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武汉市市长阮成发在安全生产工作现场会上强调,对安全生产工作特别是消防安全不能有丝毫麻痹,要把安全生产摆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48.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布局及局部气候改变等因素使得城市热岛效应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当前城市环境研究热点之一。以武汉市为例,应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选取2004~2015年5个时相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利用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热岛强度分级,获取了近10 a武汉市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结果,并分析了武汉市11个辖区城市热岛效应动态变化特征及热岛效应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自2007年后,武汉市老城区热岛面积持续减少,而新城区热岛面积则持续增加,呈现出以老城区为中心向新城区扩张的趋势,至2015年,新老城区热岛面积仅相差20.74 km2;(2)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与洪山区是近些年城市热岛面积增长较为显著的辖区,其中江夏区的热岛面积年际变化最大,最高值达95.42 km2;(3)城市热岛效应与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年际平均值拟合关系显示,2004~2015年,城市热岛效应与建筑用地的R2值最大,为0.681 2,建筑用地面积的增加是城市热岛强度面积扩张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9.
基于不同时相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的解译方法提取了武汉市2000、2005、2010和2014年的土地覆被信息,从城市扩展强度指数,城市中心坐标迁移和分形维数等方面分析了武汉市2000~2014年城市扩展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4年间,武汉市城市扩展强度指数为1.41,各主城区城市扩展强度不一,洪山区建设用地的增加对主城区城市扩展的贡献最大;在扩展过程中,武汉市城市分形维数增加,城市空间形态变复杂;其扩展呈现核心-放射扩展模式,并逐渐转向圈层式;自然条件、经济、人口、交通、政策和城市规划是武汉市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但随着交通的发展,自然条件和经济对武汉市城市扩展的驱动作用正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50.
基于物元分析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基于物元分析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以武汉市为例,对其水资源的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武汉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达到一定规模,但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工业用水效率低、污水处理率低),其水资源承载力相对较小.从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武汉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提高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的有效措施是扩展供水工程,同时应防治水环境污染、注意节水、走"集约"型用水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