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4篇
  免费   386篇
  国内免费   1743篇
安全科学   154篇
废物处理   103篇
环保管理   177篇
综合类   3466篇
基础理论   560篇
污染及防治   749篇
评价与监测   139篇
社会与环境   51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58篇
  2022年   205篇
  2021年   273篇
  2020年   194篇
  2019年   246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143篇
  2016年   195篇
  2015年   213篇
  2014年   355篇
  2013年   237篇
  2012年   270篇
  2011年   300篇
  2010年   246篇
  2009年   272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183篇
  2004年   179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6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31.
分点进水脱除磷新工艺以统一动力学理论、动力学负荷理论、污泥浓度优化理论、同步硝化反硝化理论、种群增殖速度的密度控制理论、种群增殖速度的营养工况控制理论等作为主要理论基础,具有脱碳、脱、除磷效率高,总停留时间短,运行费用较低的显著优点,在罗庄区污水深度处理工程改追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出水水质达到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232.
污染物对水环境的综合影响较大,继化学需氧量之后,其有望在"十二五"纳入全国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约束性控制指标.首先阐述了选取各种指标作为污水处理厂氨削减量考核指标的可行性.再通过列举苏州新区第一污水厂(改造前)进水中各种指标数据,对所做分析加以证明,最后给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33.
NPR工艺是一种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相结合的工艺,具有强化脱除磷的能力.中试研究采用固定的分段进水比例(厌氧流量∶缺氧流量=7∶3),在污泥龄为10 d的情况下,比较了0.6 m3/h和0.9 m3/h2种流量下对磷去除效果,分析了在0.6 m3流量下,工艺是如何对CODCr,NH3-N,PO43-进行去除的.试验发现:在0.6 m3/h流量下:出水稳定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在0.9 m3/h流量下,出水稳定达到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  相似文献   
234.
高温好氧反硝化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反硝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张苗  黄少斌 《环境科学》2011,32(1):259-265
通过高温筛选,从燃煤电厂生物滴滤系统填料的生物膜上分离出1株高效好氧反硝化细菌TAD1.该菌株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短杆状,大小为(0.67~0.89)μm×(1.03~1.41)μm;经生理生化特性和基于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为螯台球菌属(Chelatococcus 8p.).对菌株TAD1的反硝化性能进...  相似文献   
235.
本文给出了济三煤矿生活污水水量和水质情况,以及采用卡鲁塞尔氧化沟处理该低浓度生活污水的工艺流程和特点。详细描述了实际运行过程中培养和驯化适应低浓度生活污水优势菌种的几个步骤,以及防止和控制污泥膨胀和老化的方法。运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污泥回流比150%、控制氧化沟未端溶解氧(DO)1.5 mg/L,能取得最佳的CODcr去除率和总(TN)去除率,分别为76.7%和79.8%。  相似文献   
236.
本实验采用先进的厌氧氨氧化(Anammox)颗粒污泥工艺对某酵母厂的二沉出水进行了毒性实验与连续流实验。毒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类废水对Anammox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没有影响最终的0去除效果;而近一介半月的连续流实验数据则表明:在进水氨浓度300-360mg/1的情况下,污泥负荷与容积负荷可以稳定地上升,出水氨在50mg/l以下,亚硝酸盐维持在5mg/1左右,氨去除率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237.
土壤酶参与土壤碳转化,同时土壤碳状况又是土壤酶活性的基础,而大气沉降通过影响土壤酶活性进而影响土壤CO_2释放.通过野外模拟试验,探讨不同沉降量对马尾松土壤呼吸和酶活性的影响,探索该区域马尾松土壤呼吸(Rs)与土壤温度(T)、土壤湿度(W)、Ure(脲酶)、Ive(转化酶)、CAT(过氧化氢酶)及ACP(酸性磷酸酶)的关系,为深入研究沉降对马尾松林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参考.2014年5月~2015年7月在缙云山马尾松林设置3个添加水平和一个无添加的对照处理:低[N_5,20 g·(m~2·a)~(-1)],中[N_(10),40 g·(m~2·a)~(-1)]、高[N_(15),60 g·(m~2·a)~(-1)]和对照[N0,0g·(m~2·a)~(-1)],每个处理量分4次,在每个季度开始各施1次,每个处理各9次重复,采用ACE(automated soil CO_2exchange station,UK)自动土壤呼吸监测系统分别对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1土壤酶和土壤呼吸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各处理土壤呼吸均表现为夏季最高,其次是春季和秋季,最低为冬季,而各处理土壤酶活性则无一致的变化规律.2总体而言,沉降对土壤呼吸和酶活性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随浓度增加而加强,但冬季沉降对马尾松林土壤呼吸有促进作用,春、夏、秋这3个季节沉降对Ure、Ive、CAT及ACP有抑制作用,而冬季沉降对4种土壤酶活性影响则存在差异.3逐步回归表明,无和低处理时,T、Ure和Ive对Rs的贡献较大,且随着T、Ure和Ive的增加,Rs也急剧增加;中处理时,T、Ure和CAT对Rs的贡献较大,Rs随着T、Ure和Ive的增加而增加;高处理时,Rs随着Ure的增加而降低,随着CAT和W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38.
王兵  温奋翔  肖波 《环境科学》2016,37(9):3447-3452
为了对挺水植物在水环境与水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选取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为对象,通过模拟水培实验,对比研究了6种水体硝态质量浓度(10.68、23.88、42.22、63.33、82.92、97.13 mg·L~(-1))下,黄菖蒲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根冠比、叶绿素含量、累计吸收量以及对硝态去除效果的差异,以期明确模拟水体硝态质量浓度对黄菖蒲生长及其吸收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首先,不同硝态质量浓度对黄菖蒲地上部分(茎叶)生长的影响大于地下部分(根);当硝态质量浓度为10.68 mg·L~(-1)时,黄菖蒲的根冠比增加;当硝态质量浓度为42.22~97.13 mg·L~(-1)时,黄菖蒲的根冠比减少.其次,黄菖蒲适宜生长的硝态质量浓度为23.88~63.33 mg·L~(-1);硝态质量浓度低于10.68 mg·L-1或高于82.92mg·L-1时,均会对黄菖蒲的叶绿素合成产生抑制作用.再次,黄菖蒲对的累积量随硝态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且地下部分对的累积能力优于地上部分;6种浓度下,单株黄菖蒲的累计吸收量为10.56~75.43 mg,其地下部分依次为地上部分的7.2、2.3、2.5、2.1、1.6以及1.5倍.此外,黄菖蒲对的利用效率与硝态质量浓度之间成显著的幂函数关系,且地上部分的利用效率高于地下部分.最后,黄菖蒲对硝态的去除率随硝态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6种浓度下黄菖蒲对硝态的去除率介于94.9%和99.3%之间,且水体中硝态质量浓度随时间延续呈指数函数降低.结果表明,黄菖蒲对硝态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但黄菖蒲的生长及其对的吸收与去除效率受水体硝态质量浓度影响显著,且地上部分较地下部分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239.
介绍了改良UNTIANK工艺在东鄱污水处理厂的应用情况,对比传统UNITANK工艺与改良UNTIANK工艺在除磷脱方面的去除效果,并讨论改良UNITANK工艺的结构、运行方式、工艺特点及存在问题,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240.
The nitrogen changes and the nitrogen mass balance in a free water 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CW) using the four-year monitoring data from 2008 to 2012 were estimated. The CW was composed of six cells in series that include the first settling basin (Cell 1), aeration pond (Cell 2), deep marsh (Cell 3), shallow marsh (Cell 4), deep marsh (Cell 5) and final settling basin (Cell 6).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NH4+-N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because of ammonification which was then followed by nitrification. The NO4+-N and NO4+-N were also further reduced by means of microbial activities and plant uptake during photosynthesis. The average nitrogen concentration at the influent was 37,819 kg/year and approximately 45% of that amount exited the CW in the effluent. The denitrification amounted to 34% of the net nitrogen input, whereas the accretion of sediment was only 7%. The biomass uptake of plants was able to retain only 1% of total nitrogen loa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nutrient removal by plant uptake, plant coverage in four cells (i.e., Cells 1, 3, 4 and 5) could be increa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