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7篇
  免费   397篇
  国内免费   1425篇
安全科学   149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81篇
综合类   3112篇
基础理论   566篇
污染及防治   215篇
评价与监测   176篇
社会与环境   86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182篇
  2021年   184篇
  2020年   198篇
  2019年   211篇
  2018年   145篇
  2017年   177篇
  2016年   211篇
  2015年   229篇
  2014年   280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265篇
  2011年   284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209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771.
天津近岸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渤海湾天津海域1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重金属和核素放射性活度测量,结果显示,沉积物组成以粉砂为主,其粒径在研究区横纵向上分别呈由南至北、由东至西逐渐变粗的分布特征.重金属元素含量为Cu:25.6~35.1mg/kg、Pb:44.1~67.7mg/kg、Zn:60~73.5mg/kg;210Pb活度为13.2~35.3Bq/kg,137Cs活度为0.05~1.28Bq/kg,重金属含量和放射性活度随粒径减小而增大,总体上呈由北至南逐渐增大的分布特征,在中部和南部分别呈由西北至东南和由西至东逐渐增大的分布特征.这主要是因为细颗粒组分对Cu、Pb、Zn、210Pb和137Cs的吸附作用大于粗颗粒组分,因此,其分布受渤海湾水流及其所导致的粒径变化所影响.  相似文献   
772.
测定了深圳湾海域10个站点表层沉积物中的AVS、TOC和同步浸提重金属(SEM)的含量,对AVS、SEM的平面分布及AVS与SEM和TOC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深圳湾海域表层沉积物AVS含量范围为0.06~7.41μmol/g,平均值为2.51μmol/g;SEM含量范围为0.71~5.15μmol/g,平均值为3.06μmol/g;AVS与SEM的平面分布较一致,呈从湾顶到湾中向湾外逐渐递减的明显趋势。调查海域AVS与SEM和TOC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大多数站点∑SEM-AVS的差值均0<(∑SEM-AVS)<5,说明该海域可能存在重金属的中等毒性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773.
陶月乐  李亲凯  张俊  李斯奇  李晓东 《环境科学》2017,38(10):4034-4043
利用Anderson冲击式分级采样器,于2012年2月~2013年1月在成都市城东成都理工大学校园内按月采集了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样品,分析了颗粒物样品的质量浓度以及9种水溶性离子含量.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成都市PM_(2.1)和PM_(11)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25.9±56.14)μg·m~(-3)和(224.5±83.64)μg·m~(-3),颗粒物浓度冬季最高,春季次之,秋季浓度最低;成都市水溶性离子浓度平均水平为37.15μg·m~(-3),其中检测的9种离子浓度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SO_4~(2-)NO_3~-NH_4~+Ca~(2+)Cl~-Mg~(2+)K~+Na~+F~-,SO_4~(2-)、NO_3~-和NH_4~+占总水溶性离子的78%,是主要的离子组分.SO_4~(2-)、NO_3~-、NH_4~+呈单峰分布,其主要分布于细粒子中;Ca~(2+)和F~-也呈单峰分布,但是主要分布在粗粒子中;Cl~-和K~+粒径分布相似,Mg~(2+)和Na~+分布相似,均呈双峰分布.成都市冬、春季节粗、细颗粒物中的水溶性离子浓度均明显高于夏、秋季节.结合离子相关性分析,细颗粒物中的SO_4~(2-)、NO_3~-和NH_4~+可能主要以(NH_4)_2SO_4或NH_4HSO_4、NH_4NO_3的形式存在,而粗颗粒物中的主要离子组分SO_4~(2-)、NO_3~-和Ca~(2+)则可能以Ca(NO_3)2、CaSO_4等形式存在.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主要来自二次过程、土壤扬尘、生物质燃烧和农业源.  相似文献   
774.
陈祥华 《环境科技》2007,20(1):9-12
运用A Tessier逐步化学连续提取法,研究了珠江口沉积物中各种生物有效性硅:Ⅰ-可交换离子态、Ⅱ-碳酸盐结合态、Ⅲ-铁锰氧化物结合态、Ⅳ-有机质和硫化物结合态.研究表明:表层沉积物中,Ⅲ为优势赋存态.在沉积柱C2中,Ⅲ>Ⅳ>Ⅱ>Ⅰ,Ⅰ、Ⅱ随深度变化无规律性,Ⅲ随深度先升高后下降,Ⅳ表层含量较高,到达一定深度(18 cm左右)后骤降.释放试验表明:振荡在一定时间内有利于硅释放;而盐度对硅释放的影响比较复杂,低盐度(5%以内),随盐度升高,释放量下降.当盐度继续升高时释放量又增加,但高盐度对硅释放影响不大;硅的释放在pH值=3~8范围内随着pH值升高而减少.  相似文献   
775.
气溶胶中不同类型碳组分粒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翔  赵普生  董群  苏捷 《环境科学》2019,40(9):3849-3855
了解气溶胶碳组分粒径分布特征对于研究区域气溶胶生成转化机制、辐射特性等非常重要,但北京地区针对气溶胶碳组分粒径分布特征的相关研究非常少.本研究利用MOUDI-120采样器在北京地区3个季节开展气溶胶分级样品的采集,并分析其中不同类型的碳组分的含量,进而系统研究不同季节及污染状况下,各碳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来源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碳组分主要富集在细粒子中,秋冬季细粒子中碳组分的比重高于夏季.碳组分主要分布在两个模态,即积聚模态和粗模态. OC1和OC2主要分布在积聚模态,在0. 056~0. 56μm范围内有较高比例,OC3+OC4在粗模态的分布较为明显.Soot-EC浓度较低,没有明显的粒径分布特征,在0. 10~0. 18μm粒径段浓度较高,表明高温燃烧排放的EC主要分布在超细粒径段. Char-EC浓度远高于Soot-EC,在EC中占绝大部分比重.各主要碳组分在白天和夜晚的分布形态基本一致.夏季和冬季较有利于SOC的形成,OC/EC比值明显高于秋季. OC/EC值在不同粒径区间中差异很大,由于水溶性有机物(WSOC)主要分布在0. 056~0. 10μm,OC/EC值明显高于其他粒径段.白天及高温有利于气态有机物氧化生成SOC,致使夏季白天的OC/EC比值明显高于夜晚.各碳组分之间,EC1和OC1相关性最强,此外EC1和K+也有很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76.
水位波动可有效调节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干湿交替过程引起的沉积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途径的改变是其重要机制之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干湿交替将加速沉积物有机碳的分解,强化沉积物硝化与硝化作用的偶联,促进沉积物磷的酶促水解和厌氧解离,从而增加再度淹没之后水中溶解有机碳和生物可利用性磷的浓度,并减少溶解无机态氮的浓度。有机质的分解是上述过程的关键步骤。因此,必须系统描述湖泊水陆界面土壤和沉积物基本理化性状与水生生物特征,分析干旱过程中沉积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途径的变化,了解淹没过程中水柱营养状态与浮游生物群落对沉积物营养释放的响应,从而揭示水位波动调控富营养化过程的机制,即诱发营养脉冲或维系其持续补给,改变营养阈值,进而导致稳态转换。  相似文献   
777.
本文选择辽河流域6个支流表层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种底栖生物(摇蚊幼虫和河蚬)活体毒性测试方法评价了辽河流域表层沉积物毒性.研究结果显示,所有表层沉积物对摇蚊幼虫有毒性效应,显著降低了摇蚊幼虫的存活率(p<0.05);河蚬存活率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沉积物活体毒性甄别结果发现,长沟子以有机物污染为主,付家窝堡和柴河以重金属污染为主,一统河和潮沟河以有机物和氨氮污染为主,而柳河以重金属和氨氮污染为主.综上所述,沉积物活体毒性甄别方法能有效甄别致毒污染物类别,同时表明不同种类底栖生物对沉积物毒性存在敏感性差异.  相似文献   
778.
太湖西岸河网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边博  周燕  张琴 《环境科学》2017,38(4):1442-1450
为研究太湖西岸河网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调查了丰-平-枯3个水期19个点位8种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顺序为ZnCrCuPbNiAsCdHg,其中Cd、Cu、Zn、Pb、Ni明显高于其环境背景值,除As外,其余7种重金属平水期含量高于丰水和枯水期.地累积指数(I_(geo))和潜在生态指数(RI)评价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中Cd属于中等污染程度和中等生态风险,Cd对RI贡献率为35%,重金属生物毒性不利影响评价值(mP EC-Q)范围为0.12~0.76,平均值0.30,表明研究区发生生物毒性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为15%~29%,工业与生活混合区点位S2从污染程度、生态风险、生物毒性不利影响和主成分评价的污染及风险均最大,表现出多种重金属的协同污染,这与其周围污染排放特征一致,为该区域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79.
海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 ,通过分析海河 5个断面沉积物中典型重金属污染物Cu、Pb、Zn、Cd、Cr的含量 ,定量确定了海河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780.
饮用水源水库铁锰垂直分布规律及原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对水温分层型季节性缺氧水库铁、锰污染的研究表明,Fe、Mn分布随着季节变化、水库水温分层而变化,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高浓度Fe、Mn主要出现在水温分层期水库中、下层,与库底缺氧、pH值下降、基岩溶蚀、沉积物高浓度Fe、Mn释放造成的二次污染等密切相关,从而为自来水厂实施优化分层取水和污染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