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21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35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河西走廊灌丛植被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生态学基本原理出发 ,对河西走廊灌丛植被以群落建群种为基础进行了分类研究 ,将灌丛植被划分为 8个类型 ,分别对灌丛群落的分布、生物学特性、生态学意义以及各类灌丛植被与土壤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对灌丛植被在改善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作用、在干旱荒漠系统的防风固沙、建立荒漠草场以及防治荒漠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并就河西走廊荒漠系统生态重建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92.
基于中巴经济走廊地区1961-2015年逐日最高气温数据、人口经济、耕地等数据,选取极端高温事件强度、频次、持续时间、人口密度、耕地面积占比、不透水面积占比、GDP、脆弱人口比重和性别比重9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组合权重并对中巴经济走廊地区极端高温事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中巴经济走廊地区极端高温事件风险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绝大部分地区属于低(较低)风险地区,高(较高)风险地区主要分布在旁遮普省与信德省;极端高温事件高风险地区面积占比最大的行政单元为信德省,低风险地区面积占比最大的行政单元为中国喀什地区;历史极端高温事件与本研究的评估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3.
龙泉 《防灾博览》2007,(3):9-13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个在古老漠北曾有的丰茂自然景象,用来描写历史上的河西走廊,也恰如其分.  相似文献   
94.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发现,青藏工程走廊(青藏公路74—84道班段)多年冻土区发育有次生不良地质现象,如厚层地下冰、热融滑塌、热融沉陷、热融湖塘、冰锥(冰丘、冰幔)等。基本查明了不良地质现象的危害对象,初步探讨了地质环境与不良地质现象间的关系。为工程安全运行、工程良好维护及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5.
河西走廊绿洲城市化及可持续对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分析了河西走廊绿州城市化现状 ,认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是河西走廊绿洲城市化的主要限制因素 ,指出河西绿洲加速城市化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系统规划城市建设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节水建设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96.
河西地区的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及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分析了河西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成因,认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人口压力破坏了干旱区复合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持机理,导致区域的水、土、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使区域生态环境劣变。对此,文章提出了河西地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7.
甬台温走廊城市布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廊城市是一种新兴的城市群空间发展策略,是城市走廊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新发展。走廊城市不仅强调空间形态上的线状发展特征,而且更加强调城市群交流的效率以及经济发展模式和城市功能的整合。首先对走廊城市的概念和发展阶段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建设甬台温走廊城市的区域背景和可能性;探讨了甬台温区域核心城市宁波、舟山、温州和台州的城市功能营造,提出建设以高速城际交通、沿海大通道以及港口集疏运系统为主体的甬台温交通走廊,寻求有效推动经济低谷地带迅速崛起的特色发展模式,从而构建甬台温走廊城市的布局;最后提出了甬台温走廊城市中心城市和都市区功能整合的相关对策和策略。  相似文献   
98.
研究河西走廊荒漠植物多样性结构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有利于保护干旱区植物多样性、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稳定。沿河西走廊由东南至西北方向自然降水递减梯度设置样带,探讨荒漠植物α、β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1)Margalef丰富度指数(R)范围为1.22-8.22,Simpson优势度指数(D)范围为0.25-0.97,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0.05-1.52,Pielou均匀度指数(E)范围为0.08—0.90。河西走廊荒漠植物物种数少且分布不均,少数物种占据较大优势。(2)表征β多样性的Bray-Curtis距离指数(d BC)普遍较高,河西走廊东、中部样带间d BC平均值为0.91,西部样带间d BC平均值为0.78。东、中部样带(年均降水量大于50 mm)与西部样带(年均降水量约50 mm)之间d BC大都为1.00,说明东中部与西部之间荒漠植物相似性极低。(3)α多样性和环境因子的Spearman分析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α多样性的变化由比湿、年均风速、年均降水量、短波辐射总强度、...  相似文献   
99.
通过大量室内固结回弹试验,研究了南京河西地区淤泥质粉质粘土的卸荷回弹变形规律.固结-回弹-再压缩曲线表明该地区淤泥质粉质粘土的弹性变形要比其塑性变形量小得多,卸荷再压缩后,土体的压缩性也明显降低;通过分析卸荷比和回弹率、回弹应变以及回弹模量的关系曲线,确定了该地区淤泥质粉质粘土的临界卸荷比和极限卸荷比指标,从而可以确定...  相似文献   
100.
为研究复杂建筑结构下人员疏散特征,依据元胞自动机理论建立了多障碍物多出口条件下的疏散模型。该模型结合"静态场+动态场"理论能反映真实场景中的人员疏散过程。利用该模型分别对教室内不同人员密度和不同人员初始分布的疏散过程进行模拟,并重点分析走廊宽度、出口宽度和出口间距对人员疏散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员疏散时间随着人员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合理的人员分布可提高出口的利用率及疏散效率。此外,人员疏散时间随走廊宽度的增加呈指数衰减趋势,房间的出口间距较出口宽度对疏散时间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