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7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427篇
安全科学   169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100篇
综合类   1078篇
基础理论   117篇
污染及防治   210篇
评价与监测   49篇
社会与环境   49篇
灾害及防治   3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柴油车的黑碳排放对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但我国柴油车黑碳排放清单编制仍有较大局限性. 为进一步提高柴油车黑碳排放清单编制精度,采用整车转毂台架和热光折射的方法研究不同排放标准、行驶工况和负载状况对重型柴油货车黑碳排放的影响. 结果表明:我国排放标准升级对重型柴油货车的黑碳排放有重要影响,从国Ⅰ、国Ⅱ排放标准升级到国Ⅲ、国Ⅳ和国Ⅴ排放标准,黑碳在颗粒物中的占比由41%左右逐步提至72%左右. 行驶工况对重型柴油货车的黑碳排放也有一定影响,车辆在C-WTVC (中国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测试工况)下的黑碳排放占比较VECC (重型车典型道路行驶工况)下高5%~10%. 与半载状态相比,重型柴油货车在满载状态下黑碳排放占比更高,国Ⅲ、国Ⅳ重型柴油货车满载状态下黑碳排放占比较半载状态高7%~8%,国Ⅱ重型柴油货车满载状态下黑碳排放占比较半载状态高15%左右. 研究显示,柴油货车黑碳排放清单编制要综合考虑排放标准、驾驶特征、负荷状况等对黑碳排放的影响,不宜使用固定系数利用颗粒物排放因子外推黑碳排放因子.   相似文献   
182.
为提高厨余垃圾厌氧消化性能和促进沼渣资源化利用,以底物降解效能和产甲烷量最大化为目标,分别考察不同进料总固体(TS)含量(含固率)(12%、15%、18%、25%、28%、33%)和有机负荷〔8.5、10.5、13.5 g/(L·d),以挥发性固体(VS)计〕条件下厨余垃圾的中温厌氧消化特性,并对最优进料参数下沼渣特性和资源利用潜力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进料TS含量是影响厨余垃圾厌氧消化效能的重要因素,调节进料TS含量至25%时可获得最大累计产甲烷量(16.81 L)和最高单位容积负荷累计产甲烷量(42.01 L/L),挥发性固体降解率达72.29%,系统运行稳定. 在进料TS含量为25%的条件下,系统累计产甲烷量随有机负荷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有机负荷为10.5 g/(L·d)时,系统累计产甲烷量和挥发性固体降解率最高,分别为24.04 L和79.64%,未产生酸抑制现象. 厌氧消化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沼渣中有机质和总养分含量较高,电导率和重金属含量较低,pH适宜,满足《有机肥料》(NY 525—2021)和《绿化用有机基质》(GB/T 33891—2017)的要求. 研究显示:当进料TS含量为25%、有机负荷为10.5 g/(L·d)时,厌氧消化系统运行效能最优;沼渣营养成分较高、生物毒性较低,具有较大资源化利用潜力,后续经脱水处理并提高腐熟程度后可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83.
184.
为探究高原型水库上游流域的污染负荷来源及其贡献率,并计算水库的水环境容量,以云南高原柴石滩水库为研究对象,应用排污系数法估算了水库上游流域污染来源,运用水文和水质同步监测资料计算入库污染负荷,采用富营养化模型核算了不同水质目标情景下水库TN和TP的最大容量.结果表明:(1)柴石滩水库及其以上流域主要特征污染物为TN和TP;(2)水库上游流域的COD和TP主要来源于农村面源污染,贡献率分别为49.40%和50.11%; NH+4-N和TN主要来源于城镇生活污染,贡献率分别为45.76%和33.77%;农村面源污染贡献中,陆良县COD和TP贡献率最大,分别为34.82%和36.82%;城镇生活污染贡献中,麒麟区COD、 NH+4-N、 TN和TP贡献率最大,均高达65%.(3)COD、 NH+4-N、 TN和TP污染负荷入河量分别为28 050.90、2 465.16、4 680.54和870.93 t·a-1,TN和TP污染负荷入库量分...  相似文献   
185.
张建华  殷鹏  张雷  尹洪斌 《环境科学》2023,44(2):828-838
底泥疏浚对湖泊内源削减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富营养化湖泊内源治理的重要技术之一.以太湖疏浚区为对象,估算了近十余年疏浚对内源负荷的削减量,并评估了太湖北部竺山湖和梅梁湖的底泥疏浚效果.结果表明,太湖累计疏浚的4 200万m3底泥,共计清除了底泥中氮约6.26万t,总磷约1.83万t,有机质约117万t,相当于清除了蓄积于底泥中二十余年的外源污染物输入量.对于外源控制较好的梅梁湖,底泥疏浚后5 a内水质改善明显,随后出现反弹,但仍有效削减了表层底泥总氮和总磷含量.相反,对于外源输入仍较大的竺山湖,疏浚十余年后,底泥内源又回复到浚前水平.对竺山湖疏浚区开展了长达6 a的底栖生物群落跟踪评估,发现疏浚初期对底栖生物群落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浚后2 a,底栖生物密度与生物量等指标已接近浚前水平. 6 a后,疏浚区与未疏浚区的底栖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已无差别.结果也表明,底泥疏浚对湖体内源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且疏浚效果维持程度与外源输入强度密切相关.此外,长期来看,疏浚区底栖生物群落依靠自恢复能力可达到浚前水平,疏浚不会对底栖生物群落结构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86.
立足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农业背景情况,采用适宜的方法,分别从种植业、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业三方面分析非点源污染物排放量。结果表明:2010年大港地区农业非点源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为377.67 t,氨氮排放量为72.33 t,畜禽养殖排放的污染已占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一半以上。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优化畜禽养殖的养殖模式、种植业科学施用化学品、水产养殖合理投放饲料等方面提出了大港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7.
正国电吉林江南热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南公司")成立于2008年9月,位于吉林市丰满区松花江畔,规划建设4台30万千瓦等级热电联产机组,可承担吉林市南部地区1060万平方米采暖热负荷及160吨/时工业负荷,项目极大改善了吉林市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供热质量。江南公司本着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落实各项节能、减排措施,坚持节能减排与企业发展并重,高起点,严要求,科学论证,努力创建节能减排一流电力企业,对脱硫、脱硝、  相似文献   
188.
长江三峡花岗岩地区土壤流失时间分布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长江三峡花岗岩地区坡面土壤流失以耕地砂砾化面蚀和有部分植物覆盖坡面的鳞片状面蚀为主,该地土壤流失研究结果表明,由以上两类面蚀导致的土壤流失量月分布与月降雨量的分布基本趋势一致,二者呈现较为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地面坡度>30°的裸地土壤流失量达5000t/km3·a以上,覆盖度≥0.70的林地土壤流失量<500t/km2·a,该流域土壤流失量为1544.14t/km2·a,产沙量为694.86t/km2·a  相似文献   
189.
上海闽行作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以污染源普查为契机,围绕<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提出的污染物产生、治理和排放等问题,以污染源中的水污染源为例,对污染源与水环境损耗进一步深入分析与探究,在准确地掌握污染物的排放情况的同时,使污染物控制管理的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0.
济南市道路扬尘排放因子估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济南城市道路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环保署AP-42模型和方法,通过道路分类、优化布点、样品采集、实地观测和计算分析,获得道路粉尘负荷及四种类型道路扬尘的排放因子,探讨了排放因子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路面粉尘负荷随车流量增大而逐渐降低,城市城区路面粉尘负荷多小于城市外围路面,且外围道路路面粉尘负荷随时间和空间变化大;支路和次干道排放因子相对较小,快速路排放因子较高,主干道排放因子最高,其TSP、PM10、PM2.5排放因子分别高达25.239 3 g/VKT、4.731 1 g/VKT、0.597 2 g/VKT;排放因子随平均车重增加呈现逐渐增大趋势;同种类型道路排放因子均随道路粉尘负荷的增加而增加;次干道和快速路排放因子随车流量增大而减小。所获结论可为城市道路扬尘排放估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