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79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392篇
基础理论   27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81.
小型CAF气浮设备处理滇池含藻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制的小型涡凹型气浮(CAF)设备处理滇池含藻水,结果表明,在气浮时间为1min,分离时间为6min的条件下,聚硅硫酸铁铝(PFASSI)用量为40mg/L时,对藻类和浊度的净化效率最大分别为801%和786%;在聚丙烯酰胺(PAM)的用量为2mg/L时,对藻类和浊度的净化效率分别为959%和932%。使用PFASSI(20mg/L)和PAM(1mg/L)的组合絮凝剂时,滇池含藻水的含藻量由557mg/L降到557mg/L,浊度由375度降到27度,二者的去除率分别为99%和928%。  相似文献   
382.
为提供合理预防和治理滇池湖滨带重金属污染以及修复湖滨带生态系统的基础资料,应用BCR 3步连续提取法对滇池湖滨带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包括Pb、Cd、Cu、Zn)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其生态危害.结果表明,Cd和Zn主要以可提取态(弱酸溶解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形式存在,其中Cd在弱酸溶解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5.89%、26.35%和27.08%;Zn在这3者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3.47%、13.36%和20.81%;Pb和Cu则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其质量分数分别为62.35%和72.61%.沉积物中可提取态Pb、Cd和Zn含量的空间分布从大到小为草海、外海北部、外海南部,Cu为草海、外海南部、外海北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滇池湖滨带表层底泥已具有很强的生态风险,各重金属对滇池内湖滨带生态风险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为Cd、Cu、Pb、Zn.  相似文献   
383.
基于HSPF模型的滇池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HSPF模型的主要结构和功能,通过对该模型参数的灵敏度分析和参数调整,利用滇池流域各入湖河流1988,1989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及相关统计资料,分别对该流域的水文、水质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SS是滇池流域非点源污染的首要污染物,大约80%的入湖SS来自非点源.在枯水年(1988年),非点源贡献了约1/3的TN、TP入湖负荷量.而BOD的主要贡献者则是点源污染.  相似文献   
384.
滇池福保湾沉积物-水界面微量重金属扩散通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滇池福保湾沉积物间隙水及近界面上覆水中溶解性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并根据Fick定律计算出沉积物-水界面微量重金属扩散通量.结果表明,福保湾水体中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以μg·1-1计)分别为:Fe 25.53,Cu 30.58,Zn 221.67,Ni 15.93,Co 1.91,Cd 1.12,Cr 19.26,Pb 31.08,As 9.41,符合国家Ⅱ类地表水质标准.沉积物-上覆水界面附近水体微量重金属浓度一般都明显高于孔隙水的相应浓度(As除外),根据Fick扩散定律计算出沉积物对上覆水中重金属的年吸附量(以kg计)分别为:Fe 3.48,Cu 8.70,Zn 70.66,Ni 4.52,Co 0.16,Cd 0.31,Cr 1.55,Pb 12.03,As 0.38.  相似文献   
385.
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驱动力识别有助于对格局进行调整,达到优化的目的。本研究结合昆明市2008年土地利用和自然社会经济数据,尝试采用典型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方法,对滇池流域不同用地类型的驱动力进行定量综合分析,将分析结果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比较进而验证CCA用于驱动力分析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滇池流域耕地和建设用地分布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影响,并呈现此消彼长的特点,林地、草地分布主要受地形、土壤等自然因素影响;CCA分析结果与Logistic回归结果基本一致,是一种有效的驱动力分析方法;在当前退耕还林、保护自然生境观念被普遍接受的背景下,有效调配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以及防止耕地被过度蚕食,是优化流域用地格局的关键。  相似文献   
386.
滇池流域城市降雨径流污染负荷定量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助遥感影像处理软件ERDAS IMAGINE9.2和GIS技术对研究区QuickBird影像图进行下垫面类型分类和统计,在对降雨产流过程及地表径流污染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2008年的降雨总量,定量计算滇池流域全年城市降雨径流污染负荷。结果表明,流域内城镇区域屋顶、庭院、道路、绿地及其他类型面积比例分别为13.8%、11.6%、5.2%、3.8%及65.6%。2008年滇池流域城市降雨径流污染负荷COD、TN、TP分别为2.95×10^4t、1.24×10^3t、103t。滇池北岸昆明主城区内的建成区全年城市降雨径流污染负荷COD、TN、TP的产生量分别为2.39×10^4t、9.89×10^3t、8.24×10^3t,对滇池流域COD、TN、TP的贡献率总和分别为81.2%、79.5%、80.3%。  相似文献   
387.
地下水是维系水系统良性循环和支撑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滇池流域水文地质特征,选择含水层介质、地形坡度、河网距离以及硝态氮单位面积污染负荷4个评价因子对地下水污染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4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并进行图层叠加分析,将地下水污染风险划分为敏感区、易污染区和一般防控区进行分区防控.最后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水体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8.
发癫的滇池     
东西脏了用水洗,水脏了用什么洗?这是一个著名的“环保难题”。曾经到昆明采访,但无暇看滇池一眼。你无法想象,如今的滇池,“吹皱-池污水”是什么模样。被污染的滇池,耗费巨资的治理持续了近二十年,迄今投入的资金已逾百亿,可是滇池污浊依旧。污染,是发癫的污染;治理,是发癫的治理。预计今后还要靡费更多的钱,当地政府就想着从游客的兜里掏钱,他们构想“向游客征收10元滇池保护费”。  相似文献   
389.
高原 《四川环境》2012,(4):87-89
本文通过多年滇池底泥的采样监测数据,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对数衰减模型评估滇池的底泥质量状况,希望摸清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并分析评价其对水生生物的风险,为底泥疏浚、截污护岸的滇池治理工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以地积累指数法评价,(1)滇池监测断面底泥质量呈现轻度污染,镉出现一定程度富集,汞在个别监测断面也出现富集情况;(2)6种重金属污染排序为镉>汞>铅>铜>铬>砷;(3)从监测断面来看,海口西污染程度较重,滇池南底泥质量较好。采用对数衰减模型评价,(1)滇池监测断面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存在潜在生物风险,应引起重视;(2)从产生可以观察到毒性效果的可能性大小看,6种重金属潜在危害可能性排序为砷>铅>铜>铬>镉>汞;(3)从监测断面来看,白鱼口和观音山中潜在危害可能性大。从富集污染程度分析,海口西监测断面的底泥污染最重,可考虑在海口西监测断面附近进行一定的底泥疏浚工程。从而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滇池监测断面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存在潜在生物风险,应引起重视,但在可控范围。  相似文献   
390.
滇池入湖河流“十一五”综合整治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滇池是中国“三河三湖”治理的重点湖泊之一,是中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十一五”期间,昆明市政府加大对滇池入湖河流的综合整治力度.纳入水质监测的29条主要入湖河流中,通过分析综合污染指数和有机污染指数,评价“十一五”期间的入湖河流水污染综合整治效果.结果表明,经过大力整治,滇池大部分主要入湖河流的水质改善明显,综合污染指数和有机污染指数均大幅下降,河流污染整治效果显著;但部分河流的综合污染指数和有机污染指数仍明显升高,河流水质有进一步恶化趋势,入湖河流综合整治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