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8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24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本文采用海水监测、翅碱蓬野外调查及盆栽试验和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盘锦"红海"翅碱蓬群落的退化死亡原因,特别是翅碱蓬退化死亡与土壤盐分的关系。结果表明,翅碱蓬适宜的土壤盐分含量在10g/kg至16g/kg之间,初步认为由于涂土壤盐分升高产生的盐害是引起盘锦"红海"翅碱蓬群落退化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在构造沉降,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三大因素共同作用下,洞庭湖湿地的演替规律,分析了洞庭湖湿地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轨迹与洲湿地成因的关系.得出结论:洞庭湖洲湿地有5种成因,即河相沉积、湖相沉积与河湖相沉积;洞庭湖湿地植物群落的演替表现为三种演替轨迹.  相似文献   
13.
14.
为探讨互花米草入侵对广西北部湾光的生态影响,于2012年7月—2013年9月对北海市青山头地区的互花米草群丛和光2种生境分别连续进行5次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采样,分析不同采样时间和生境下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生物量、总栖息密度、群落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等群落特征. 结果表明:①该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共15种,隶属于4门5纲11科,其中中国绿螂(Glauconome chinensis)占互花米草群丛大型底栖动物个体总数的86.7%,为绝对优势物种;短指和尚蟹(Mictyris brevidactylus)为光的优势物种. ②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结果显示,互花米草入侵光后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量显著增加,并且互花米草群丛中中国绿螂个体数量的剧增也显著增加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和总栖息密度,而采样时间对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生物量和总栖息密度的影响不显著;不同生境和采样时间均未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产生显著影响. ③非度量多维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群丛与光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群落相似度较高,但与2012年10月相比,2013年9月互花米草和光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度降低,因此可能随着互花米草入侵时间的增加,其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15.
黑龙滩水库水质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施为光 《四川环境》2001,20(3):34-37
通过黑龙水库中7个采样点,17个月21个指标的连续采样分析,数据显示出水库中水质理化指标,在水平分布上无大的差异。垂直分布上DO和CODMn变化较大,其浓度是随浓度而降低。其余指标在一年的周期内维持在稳定的水平上。除T-P外,水库中其余指标物在Ⅱ级标准内。T-P超标有富营养化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6.
2011年秋季对大王水库开展了藻类采样监测,分别从藻类定性和定量分析入手,分析了种类组成与数量的分布特征,并进行了富营养化评价。监测表明秋季大王水库主要是蓝藻门的细鞘丝藻占优势。垂直分布上,表层浮游植物密度大大高于底层密度,从藻类生物量看和从优势种看,大王水库秋季可判定为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7.
18.
尤晓光  肖峰  刘静玲  包坤 《环境保护》2020,48(19):45-51
以强人为干扰区——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人为干扰下的"流域—生态区—河段"多尺度植被分布格局。漫植被在宏观尺度上受河流连通性的影响,在中观尺度上受洪水峰值频度的干扰,在微观尺度上受局部人为因素的影响以及斑块特性、地貌特征等微生境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流域尺度、生态分区尺度看,漫植被从河源到河口的空间变化规律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河源到河口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河岸带植被破碎化程度加强,人为干扰对漫植被群落组成呈现显著的影响,且外来物种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9.
根据对云南曲靖-昭通断裂带北段的大毛断裂上多次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和探槽揭露,发现有较多的古地震遗迹,如地震断层陡坎、崩塌体、地震沟槽、堰塞塘和断裂崩积楔等。主要分布于大毛断裂的纸厂坝、苏田坝、大毛和六马场地区和木杆河断裂的手扒岩、马家坪一带。该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以前,曾发生过四次古地震事件,地震时间间隔为4000-7000年;距今5000-10000年,发生过两次古地震,时间间隔为1500-2000年,从5000年至有历史记载的公元1216马湖地震,古地震的时间间隔可能是1000-1600年(不计田坝、丁木、李子湾事件);自公元1216年到现今的782年间,共发生了四次强烈地震,平均时间间隔为195年,但从1844年以后,地震的时间间隔为73-57年。可以看出自公元1216年以来,该区的地震时间间隔在大大地缩短。  相似文献   
20.
根据对云南曲靖—昭通断裂带北段的大毛断裂上多次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和探槽揭露,发现有较多的古地震遗迹,如地震断层陡坎、崩塌体、地震沟槽、堰塞塘和断裂崩积楔等。主要分布于大毛断裂的纸厂坝、苏田坝、大毛和六马场地区和木杆河断裂的手扒岩、马家坪一带。 该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以前,曾发生过四次古地震事件,地震时间间隔为 4000—7000 年;距今5000--10000 年,发生过两次古地震,时间间隔为1500—2000 年,从5000 年至有历史记载的公元 1216马湖地震,古地震的时间间隔可能是 1000—1600年(不计田坝、丁木、李子湾事件);自公元 1216 年到现今的 782 年间,共发生了四次强烈地震,平均时间间隔为 195年,但从1844年以后,地震的时间间隔为 73—57年。可以看出自公元1216年以来,该区的地震时间间隔在大大地缩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