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0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44篇
安全科学   83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7篇
综合类   326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21篇
灾害及防治   19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凤山 《世界环境》2011,(1):78-79
独一无二的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北部,东临红海,南部到达苏丹和尼日尔河河谷;西起大西洋海岸,北部以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为界,处在250毫米等雨线(约北纬14。线)以北,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是阿拉伯语"大荒漠"一词的音译。  相似文献   
32.
北京地区冬夏季持续性雾-霾发生的环境气象条件对比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4,他引:15  
在北京地区,除冬季供暖期外盛夏也是雾-霾天气的高发季节,与我国南方不同.使用微波辐射仪、风廓线和常规气象探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大气成分观测结果,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冬、夏季持续6 d的2个雾-霾过程形成和维持机制的异同.冬季雾-霾过程出现在高空西北气流、低层多短波活动的背景下,其形成和维持的主要机制是边界层内始终有逆温层、地面弱风场、底层湿度逐渐增大.逆温层昼高夜低、湿度昼小夜大是影响PM2.5质量浓度和能见度日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在雾-霾天气持续期间地面弱风场能够维持主要源于冷空气势力弱、常不能影响到地面.此外,入夜后地面迅速辐射降温、边界层上层有暖平流以及空气过山后下沉增温在逆温层的形成中起了关键作用.然而,对于夏季持续性雾-霾天气,气溶胶区域输送、环境大气保持对流性稳定、空气的高饱和度是其发生的重要条件.在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下对流层低层盛行偏南风,北京的PM2.5质量浓度随着偏南风风速增大升高.对流层底层系统性偏南风与北京附近的山谷风共同构成了从北京以南气溶胶累积地向北输送的机制.夏季雾-霾过程低层没有逆温,但是北京上空一直维持超过200 J·kG-1的对流抑制能量,它同样限制了污染物的垂直扩散.夏季自由对流高度也存在昼夜变化,其对PM2.5浓度和能见度的作用与逆温层高度升降相同.因此,冬、夏个例分别代表了2种不同类型的持续性雾-霾过程,导致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大气环流型.  相似文献   
33.
上海降水中氢氧同位素特征及与ENSO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基于收集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上海70个降水样品,分析上海降水同位素特征与温度、降水量的相关关系,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降水中δ~(18)O、氘盈余与ENSO事件的联系.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大气降水中δD与δ~(18)O冬春较高,夏秋较低.上海大气降水线方程截距和斜率比全球降水线方程偏小,可能是因为降水过程中受到不平衡的二次蒸发.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下,上海地区降水中δ~(18)O与气温和降水量具有不同的相关关系,冬季存在着较弱的温度效应,而全年呈现出较显著的降水量效应,受大气环流过程影响明显.取样期间,降水中δ~(18)O与d值(过量氘)清晰记录了La Ni1a向El Ni1o之间的过渡,拉尼娜期间,降水中δ~(18)O与d值偏负;El Ni1o期间,δ~(18)O与d值偏正.  相似文献   
34.
动物行为异常与地震灾害预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前地壳中的应力变化会引起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地球物理场与地球化学场变化。动物有感受这种变化的能力,在地震发生前数天或数小时,动物可能会不安、抑郁或狂躁、迁徙或逃亡。动物的这种能力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动物在自我保护的同时有可能为人类提供地震预警信号。本文概述了动物感受地震灾害的机制,分析了从基因遗传水平上解释动物地震灾害避险能力的途径,阐述了找出可能作为灾害预警信号的特有动物异常反应的意义,讨论了建立试验性地震灾害动物行为异常预警系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35.
频繁的千年尺度气候波动是冰期气候的典型特征.末次冰期时,南极和格陵兰在千年尺度呈现出反相位的温度变化:当格陵兰气候处于暖期时南极缓慢降温,当格陵兰处于冷期时南极缓慢升温.这种南北极遥相关现象被称为Bipolar Seesaw.Bipolar Seesaw对气候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并且Bipolar Seesaw背后的物理...  相似文献   
36.
西藏冰湖溃决主要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西藏是我国冰湖分布最多的地区。冰湖常发生溃决,其中最典型是终碛冰湖的溃决。冰湖溃决所导致的泥石流,具有突发性强、频率低、洪峰高、流量大、流量过程暴涨暴落和破坏力强及灾害波及范围广等特点。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今,已查明西藏15个冰川终碛湖至少发生过18次溃决。通过对这些溃决事件的分析,探讨了终碛湖溃决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该事件的发生与气候变化,特别是与气候异常年份有显著的对应关系。结合近年冰湖分布和变化资料,讨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具体分析了溃决洪水过程和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7.
滑坡勘查中的高密度电阻率法异常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某滑坡区为例,使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对滑坡区的异常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获取的视电阻率断面进行了地形校正.结果表明,对于沉积岩地区滑坡,滑坡体与滑床间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根据经过地形改正的滑坡区视电阻率异常特征和断面,更清晰和直观显示了滑坡体的纵横向展布、主滑动面的位置与埋深,进而可圈定滑坡体的规模,从而为滑坡治理提供可靠的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38.
蒙古冷涡影响下宁夏两次典型冰雹天气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常规气象资料和宁夏中尺度区域数值模式MM5输出结果,应用天气学及诊断分析方法,对2004年6月14日和2005年5月30日发生在宁夏的两次典型冰雹天气过程,从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冰雹落区、大气层结稳定度及动力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冰雹天气过程均发生在宁夏冰雹易发期夏初季节的午后,是在"西高东低"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环流背景下,受蒙古冷涡影响而形成的。由于环流形势及其演变的不同,使蒙古冷涡移动路径有所差异,造成宁夏不同区域受到冰雹袭击。  相似文献   
39.
为了有效地防御吉林省夏季出现的低温冷害,对夏季低温的预测因子进行了研究。通过概率统计、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吉林省夏季气温与环流场、海温场、ENSO循环、太阳活动、极涡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研究,运用几率波的概念,提炼出有预报意义的几率关键区。结果表明,前期环流场和海温场持续异常均会造成吉林省夏季低温;早发型的El Nino事件当年,晚发型的El Nino事件次年,太阳黑子谷值年以及前一年夏末秋初极涡中心纬度偏北、秋冬季副高面积指数偏小,易导致吉林省夏季低温;前一年冬季关键区几率波点数和模型场关键区几率波点数的一致率达40%以上时,吉林省夏季也容易出现低温。  相似文献   
40.
洪水前兆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冯利华 《灾害学》2000,15(1):21-26
根据历史洪水和现有研究 ,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各种洪水前兆 ,可以为洪水预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同时指出 ,为了提高预报精度 ,必须对洪水前兆进行综合分析 ,去伪存真 ,最终达到防洪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