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24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52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关明国 《环境保护》2014,(23):51-52
生态美学理论以人的"审美生存"为依归,属于应用美学、参与美学的范畴,在城市空间、景观设计和园林布局诸方面体现审美性和功利性相结合的特点。生态美学理论丰富了生态文明的内涵,有助于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文化间的关系,其实践性、整体性、以人为本、兼顾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等特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2.
幸福教育存在着隐忧,认知混乱、人际关系失和、理想期望的丧失将影响"幸福感"的获得与体验。追求个人理性、德性和自由的"教化"带来了幸福教育隐忧消融的契机。这种教化对幸福教育而言,无异于解忧之道。  相似文献   
103.
从煤炭企业和政府互动的角度出发,首先对煤炭绿色安全开采项目存在的技术、市场及政策风险进行分析,针对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多阶段的内在特点,建立煤炭绿色安全开采项目价值评估的动态决策模型,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实现项目价值的最大化。同时,考虑煤炭绿色安全开采中煤炭企业的有限理性,建立了基于有限理性的煤炭绿色安全开采决策模型。对模型中参数进行了分析。模型全面、客观的对煤炭绿色安全开采项目的价值进行了评估,并对政府资助模式和决策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为煤炭企业投资和政府资助煤炭绿色安全开采决策、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4.
张玮晶 《灾害学》2014,(4):155-158
在特大地震灾害的应急救援中,中国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但也存在许多令人深思的教训。传统的应急观念,无序的现场环境,教条的施救措施,人为的感情色彩,往往直接影响地震应急救援的效率与效果。通过对2008年以来国内几次大震应急救援的总结与反思,提出要用理性的思维来面对大震巨灾,用理性战略来实施应急救援的总体布局,用按需救援与救灾的新观念来开展工作,从而保证应急救援的高效与顺畅。  相似文献   
105.
世间万物,相生相克。安与危、喜与忧、福与祸、好与坏皆辩证并存,并相互转换。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现实中,成功、胜利容易被松懈麻痹、疏忽懈怠所葬送;而厄运、逆境则因负重奋起、励精图治得以改变和避免。从这个意义上看,居安思危倒不失为一种符合客观规律的理性思维。  相似文献   
106.
1962年,《寂静的春天》在美国问世。在过去的40多个春天里,人类经历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为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惊喜赞叹,额手称庆。但是,每当春天来临之际,人类仅存的理性精神就会因为有人提及的名字蕾切尔。卡逊及其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而被唤醒。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打开紧闭的门窗向外眺望:今年的春天是否寂静?明年的春天又是否会寂静?  相似文献   
107.
环境治理博弈复杂性与演化均衡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系统工程和环境经济学相关理论,环境治理博弈具有限理性、自主性、动态性、经济性等特点,针对当前环境治理博弈研究中完全信息、静态决策和理性决策等的局限性,文章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方法,建立了一个环境治理博弈的演化博弈均衡模型,分析了参与博弈主体的动态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治理状况的演化方向与双方博弈的支付矩阵相关,同时与系统初始状态相关。并得出监管成本、处罚力度,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影响环境治理状况演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8.
在送院抢救35个小时后,39岁的工程师刘海停止了呼吸。妻子邓云(化名)不愿放弃,恳求医院为丈夫装上呼吸机。因为邓云的坚持,丈夫“多活了”42个小时,而她没想到的是,就是这42小时,导致丈夫最终不能被认定为工伤,失去了索赔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9.
3月29日,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地球一小时”活动如约而至。随着世界多地地标性建筑的熄灯配合,活动成功结束,但争议随之而来。争议的焦点莫过于,宣传“地球一小时”活动所排放的碳,已经大于关灯一小时所节约的碳,相关衍生活动的费用也高于熄灯一小时节约的电费,其做秀成分是否多于实际意义?以理性经济人的视角来看,“地球一小时”活动在投入产出比上,目前的确存在这个问题。不过这却引人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企业故事。  相似文献   
110.
"地球一小时"降温是理性回归的开始。"地球一小时"活动的真谛,不是一时的应景关灯,而在于激发人们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参与"地球一小时",不只是在这一小时关闭电源,而是在每年剩下的8759小时,时时绷紧节能降耗这根弦,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做起,从绿色出行、环保购物做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