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36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316篇
基础理论   227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2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31.
利用室内盆栽试验研究Cu、Zn、As、Cd、Sb五种重金属复合胁迫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真菌)对苎麻侵染率、生物量、地上部磷含量、重金属浓度及转运系数、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复合重金属胁迫条件下,AM真菌能够与苎麻形成良好共生关系,显著促进苎麻地上部对磷的吸收,增加苎麻生物量,改变苎麻抗氧化酶系统,同时调节苎麻对重金属的吸收与分配。具体来说,AM真菌对苎麻的侵染率为33.7%。与非接种组相比,接种组苎麻地上部Zn和Cd含量分别增加了50.3%和100.0%,地下部Cu和Sb的含量分别增加了30.4%和114.3%,地上部和地下部As的含量分别降低了121.6%和416.4%。与非接种组相比,接种组苎麻中Zn、As和Cd的转运系数分别增加了58.6%、148.1%和49.8%,Sb的转运系数降低了64.1%。接种AM真菌促进苎麻地上部对磷的吸收,磷含量增加了50.4%。接种组苎麻地上部与地下部生物量也较非接种组分别增加了22.2%和24.0%。同时接种AM真菌提高了苎麻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别提高了17.47%、31.75%、6.75%。  相似文献   
132.
通过在北方农牧带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山西右玉)设置不放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4个不同强度的放牧实验,运用静态-暗箱法测定放牧第一年生长季的温室气体通量,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该地区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 CO_2和N_2O在生长季表现出随着温度和水分变化的明显季节动态变化,但是与不放牧相比,第一年不同放牧强度对CO_2和N_2O排放速率没有显著影响;(2)放牧显著降低了土壤含水量(P 0. 05),中度放牧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P 0. 05),中度和重度放牧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P 0. 05);(3) CO_2排放速率和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温度、可溶性氮、微生物生物量氮以及CO_2排放速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放牧增加了温度与CO_2排放的相关性,但对N_2O排放相反.(4)虽然放牧降低了土壤含水量,但是没有发现不同放牧强度间CO_2和N_2O排放的差异,说明短期内不同的放牧强度尚未对土壤微生物结构与功能造成显著影响,需要继续进行长期深入地研究,揭示放牧强度对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33.
通过运行双室的异养-硫自养联合反应器(下部为异养区、上部为自养区),去除高浓度高氯酸盐(ClO_4~-)废水.考察不同进水碳氯比(C/Cl)和ClO_4~-浓度条件下,ClO_4~-的降解特性及出水硫酸盐(SO_4~(2-))浓度.结果表明,通过调节进水C/Cl比由2~1,反应器在36 d快速成功启动;进水ClO_4~-浓度由250 mg·L~(-1)提升至400 mg·L~(-1)时,微生物对高浓度ClO_4~-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ClO_4~-的去除率始终稳定在95%以上;通过调整C/Cl比至1.2,可减少自养区ClO_4~-负荷,使出水SO_4~(2-)浓度降至250 mg·L~(-1)以下.此外,本研究证实了细菌分泌的溶解性有机物中色氨酸和酪氨酸是造成自养区出水TOC升高的原因.由于采用异养-硫自养联合工艺,控制碳源的投加,从而减少了异养区污泥的产量;同时,异养区产生碱度可以平衡自养区产生的酸度,减少了自养过程中碱度的投加;异养区产生碳酸盐也可以作为自养区的碳源,实现了异养区和自养区功能上的"互补".  相似文献   
134.
氮添加对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氮添加对森林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稳定性的影响,选取我国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浙江桂天然林和罗浮栲天然林)和针叶林(杉木人工林),开展为期5年的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分别设置对照〔0 kg/(hm2·a),以NH4NO3中的N计,下同〕、低氮〔75 kg/(hm2·a)〕和高氮〔150 kg/(hm2·a)〕3个氮添加水平,用H2SO4分2步酸水解获得LPⅠ(活性有机库Ⅰ)、LPⅡ(活性有机库Ⅱ)和RP(惰性有机库),定量研究土壤活性和惰性有机碳氮组分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对氮添加的响应. 结果表明:氮添加仅对w(LPⅡ-C)(LPⅡ-C为活性有机碳Ⅱ)有显著影响,而对其他活性和惰性有机碳氮组分的影响不显著,并且对不同林分的影响存在差异. 与对照处理相比,低氮处理下浙江桂天然林、罗浮栲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w(LPⅡ-C)的增幅分别为15.3%、29.8%、68.8%;高氮处理下杉木人工林土壤w(LPⅠ-C)(LPⅠ-C为活性有机碳Ⅰ)、w(LPⅠ-N)(LPⅠ-N为活性有机氮Ⅰ)和w(RP-C)(RP-C为惰性有机碳)的增幅分别为32.4%、78.6%、28.7%;氮添加使得土壤w(SMB-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增幅为18.1%~202.5%、w(SMB-N)(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增幅为0%~103.6%;在氮添加处理下,除杉木人工林土壤SMB-N/LPⅠ-N〔w(SMB-N)/w(LPⅠ-N)〕是随着氮添加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外,微生物对其他林分土壤活性有机氮的利用均表现为随着氮添加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研究显示,氮添加对阔叶林和针叶林土壤活性和惰性有机碳氮组分的影响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显著,这与它们归还土壤的凋落物性质差异有关,并且凋落物的分解差异也可能是影响土壤不同碳氮组分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5.
为了研究修复植物对原油污染土壤的耐受响应,以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4种原油污染浓度的土壤(0.0,6.0,12.0,34.0 g/kg)对植物株高、生物量、光合速率和原油烃修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低浓度处理组可显著促进紫花苜蓿的生长外,其余各处理组均对植物生长呈现显著抑制作用;2)各浓度处理组对2种植物生物量均呈现抑制趋势,紫花苜蓿在高浓度处理组,苏丹草在低、中浓度处理组下生物量受到显著抑制;3)苏丹草叶片的光合速率随着原油污染水平的增加呈降低趋势;4)2种植物均可修复原油污染土壤,不同浓度处理组之间修复效率差异显著,刈割处理后可以提高苏丹草原油烃的修复效率。随着原油污染浓度的增加,紫花苜蓿和苏丹草耐受响应不同。  相似文献   
136.
为了阐明改变肥料养分投入后土壤微生物特性的短期变化,采集长期定位有机无机肥配施的红壤水稻土,通过室内培育试验,观测添加不同肥料养分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BIOLOG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土壤中添加无机肥料养分短期内( 185 d)降低了15%~22%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55.6%的微生物群落平均光密度;添加有机肥料养分短期内提高了8%~42%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992%的微生物群落平均光密度;而不添加肥料养分短期内提高了501%的微生物群落平均光密度,降低了微生物群落均一性,但对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影响不大.此外,添加不同肥料养分均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模式.长期配施有机无机肥土壤中添加不同肥料养分后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其差异体现在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微生物碳源利用特性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137.
放牧是川西北高寒草地最主要的生产方式,过度放牧可能造成草地生态功能的严重退化,但不同强度的放牧如何逐步引起草地植物群落演变与生态功能退化还未得到深入研究.调查当地长期放牧形成的梯度(围栏禁牧:长期围栏,NG;轻牧:1牛/hm2,LG;中牧:2牛/hm2,MG;重牧:3牛/hm2,HG),研究生长盛期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群落与功能群组成、多样性、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变化,以理解放牧对草地植物的潜在影响和退化过程,为高寒草地生产实践的适应性管理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增加,群落高度出现显著下降;HG样地群落密度显著小于其他3个处理(P <0.05).群落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呈单峰变化,LG样地最大,HG样地最小. LG样地植物地上生物量显著大于NG、MG和HG样地(P <0.05);NG样地植物地下生物量显著小于LG样地,但显著大于HG样地(P <0.05);各处理间总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P <0.05),LG样地总生物量最...  相似文献   
138.
生态沟渠对农村生活污水脱氮除磷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态沟渠中试设施,探索了沟渠植物搭配方式、水力停留时间、生物量对农村生活污水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HRT存在优化区间,优化区间内TN和TP去除率随HRT延长而升高较快,建议控制HRT为5 d,使脱氮除磷效果总体优化,出水氮磷可满足地表水Ⅳ、Ⅴ类功能水域、非重点控制流域或非水源保护区建制镇的水污染控制要求。研究还显示生物量变化对脱氮效果的影响比对除磷效果的影响大,在生物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挺水+沉水种植模式的脱氮除磷效果优于挺水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39.
Estuarine wetland, where freshwater mixes with salt water, comprises different regions(rivers and marine ecosystems) with significantly varying tidal salinities. Two sampling areas, ZXS and JS, were sele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idal salinity on soil respiration(SR). ZXS and JS were located in Zhongxia Shoal and Jiangyanan Shoal of Jiuduansha Wetland respectively, with similar elevation and plant species, bu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salin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almost identical plant biomass, the SR and soil microbial respiration(SMR) of the tidal wetland with lower salinity(J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tidal wetland with higher salinity(ZXS)(p 〈 0.05). However, unlike SMR and SR, the difference in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SMB) was not significant(p 〉 0.05)with the SMB of ZXS a little higher than that of JS. The higher SMR and SR of JS may be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s and amount of dominant bacteria. Abundant β- and γ-Proteobacteria and Actinobacteria in JS soil, which have strong heterotrophic metabolic capabilities, could be the main reason for higher SMR and SR,whereas a high number of ε-Proteobacteria in ZXS, some of which have carbon fixation ability, could be responsible for relatively lower carbon output. Path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soil salinity had the maximum negative total influencing coefficient with SMR among the various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s, suggesting that higher soil salinity, restricting highly heterotrophic bacteria, is the principle reason for lower SMR and SR in the ZXS.  相似文献   
140.
对阿拉善荒漠地区不同时间(2005年、2002年、1999年和1980年)禁牧围封梭梭生态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生态特征分析表明7年封育梭梭恢复效果最好,梭梭盖度达到了22.6%,密度增加到每公顷594株,生物量提高到每公顷12.01吨。而25年围封梭梭林密度、盖度和生物量均低于7年封育。年龄结构分析表明1年、4年和7年禁牧封育梭梭均发展趋势,而25年禁牧封育梭梭呈现衰退趋势。动态模拟分析表明通过禁牧封育,干旱区退化梭梭林恢复最佳周期14年,生物量达15.3吨/公顷,盖度28%,密度高达770彬公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