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81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发生演变时空特征分析结论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石漠化的成因机理,重点探讨了当前石漠化治理的主导思想,认为石漠化治理的关键在于地质调查的开展、以岩溶小流域为整治单元的水资源开发以及典型小流域的综合整治示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2.
以贵州省关岭县板贵乡三家寨村为例,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与贫困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反贫困的方法进行了讨论。本文认为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区,对农户的技术帮扶应大于经济帮扶;思想的转变是关键,但同时也是最难发生改变的。以人为本,带动其致富的积极性才是脱贫的根本。针对岩溶石漠化地区的贫困问题,本文建议:①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②控制人口出生率,提高青少年的受教育水平;③政府部门应因地制宜地调整扶贫策略。  相似文献   
113.
西南岩溶山地坡地石漠化分类刍议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现行的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程度分级标准过于简单,只能表征坡地的无植被覆盖的石质土地面积比例,不能反映石漠化前后地面物质组成和植被景观的变化。本文提出的石漠化分类,是土壤流失程度、石漠化程度和地面物质组成类型的叠加分类。这一分类较全面地反映了石漠化坡地的现今景观特征和石漠化前后的景观变化,可以更好地满足石漠化成因分析、石漠化治理规划编制和治理措施选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4.
生态系统弹性是衡量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和承载力的重要指标。基于生态系统弹性强度系数和生态系统弹性限度系数构建了生态系统弹性力综合评价模型,并运用标准差距平法对计算结果进行分级,对贵阳市区2000、2005、2010和2015年的生态系统弹性时空演变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贵阳市区的生态系统弹性力分级占比较大的主要为较强、中等和较弱,占总面积的95%左右,其余为很弱和很强的区域,占比约5%;(2)贵阳市区的生态系统弹性力在2000~2015年大体呈波动减弱态势,其中弹性力分级为较弱和很弱的区域分别增长3.24%和1.12%,而较强的区域则减少2.60%;(3)但弹性力很强的地区面积增加0.83%,部分区域的生态系统弹性力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15.
岩溶山地土壤氧化铁形态及其与成土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氧化铁的数量和形态是成土过程和成土环境的反映.以重庆金佛山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选择溶解法,分析了岩溶山地土壤铁氧化物数量与形态,并探讨了氧化铁数量、形态与成土环境、岩溶环境退化和石漠化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山顶区与坡腰区全铁含量差异大,山顶土壤全铁51.49 g.kg-1,坡腰区全铁含量86.29 g.kg-1,土壤全铁主要受母质影响.山顶区气温低,土壤发育程度弱,黏粒游离铁含量低(29.16 g.kg-1),黏粒部分铁的游离度小(35.40%);坡腰区气温高,土壤风化程度较深,黏粒游离铁含量高(43.92 g.kg-1),黏粒铁的游离度高(60.41%).山顶区低温潮湿,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铁的活化度和络合度高(73.51%和17.21%),显著高于坡腰区(13.06%和0.41%).在坡腰区,灌丛马尾松退化或转化为旱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黏粒流失,游离铁有伴随黏粒迁移的趋势,使土壤全铁和黏粒游离铁减少;灌丛马尾松土壤全铁98.25g.kg-1,坡耕地84.52 g.kg-1;灌丛马尾松黏粒游离铁50.81 g.kg-1,坡耕地47.86 g.kg-1.土壤铁氧化物数量与形态可以表征岩溶环境退化及石漠化发生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6.
在介绍西南生态脆弱带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贵州省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根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现该生态脆弱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改善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7.
在分析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的土地石漠化的生态地质环境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地石漠化内、外动力驱动机制。认为地质构造运动塑造了陡峻而破碎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由此产生的较大地表切割度和地形坡度,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动力潜能;古环境演化为喀斯特石漠化提供了广泛分布的碳酸盐物质。温暖潮湿的季风气候为喀斯特地貌的强烈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溶蚀条件,超载的社会经济压力则是导致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最重要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8.
基于景观空间方法的广西喀斯特石漠化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宝清  李玲  蒋树芳 《地球与环境》2005,33(Z1):581-587
地理事物的空间格局是地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针对一个特定的区域而言,空间格局表现为大尺度上的线性变化与小尺度上的非线性变化特点。运用3S技术获取石漠化空间数据库,为分析石漠化的空间格局提供了直观的空间表达;在此基础上,采用景观空间方法,对广西石漠化的景观格局进行了探讨,为石漠化的其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9.
岩溶区土壤允许流失量与土地石漠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岩溶区土壤允许流失量(T值)与土地石漠化的关系,根据岩溶土壤圈系统论,采用实地调查与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贵州碳酸盐岩岩石组合类型测算了T值,并探讨了其对石漠化的影响。结果发现:①岩溶区的T值可分为三大类,在极纯、较纯和不纯的碳酸盐岩地区,T值分别为20、100和250 t·km-2·a-1,在无土可流、完全是石山的地区,T值只有几吨或更低;②在T=20、100和250 t·km-2·a的地区,石漠化发生率分别为29.86%、28.12%和23.25%,石漠化严重度分别为73.55%、60.57%和52.19%。因此,岩溶区的T值总体偏小,且具有多样性和异质性的空间分布特点;在相同社会背景下或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干扰差异,T值对石漠化的发生率和严重度有明显影响,T值越低,阈值越小,抗干扰能力越弱,石漠化的发生率越高,程度也越严重。  相似文献   
120.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以广西都安县澄江小流域为例,研究广西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特征.在研究区内选择石漠化恢复演替的8个阶段,即石漠化土地、坡耕地、矮草丛、高草丛、灌草丛、灌丛、人工恢复乔木林、自然恢复乔木林的典型样地,对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探讨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质量的修复状况.结果表明:不同的演替阶段导致了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显著差异,而且在植被向更高一级阶段发展过程中土壤各项指标都得到提高,土壤质量总体呈现改良的态势.随着植被演替的正向进行,土壤质量指数呈增长趋势,不同演替阶段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分别为:石漠化土地,134.78;坡耕地,192.24;矮草丛,235.18;高草丛,260.67;灌草丛,317.89;灌丛,359.80;人工恢复乔木林,363.39;自然恢复乔木林,460.77.自然植被的正向演替是提高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恰与石漠化过程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