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2篇
  免费   239篇
  国内免费   299篇
安全科学   337篇
废物处理   39篇
环保管理   264篇
综合类   1540篇
基础理论   222篇
污染及防治   154篇
评价与监测   70篇
社会与环境   276篇
灾害及防治   48篇
  2024年   70篇
  2023年   188篇
  2022年   144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272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71.
为研究数智化生产线的木质建材碳排放特征,为减碳策略提供底层数据支撑,对某数智化工厂生产的地板、木门和门套进行了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碳排放核算,其单位质量碳足迹分别为1.21,1.26和0.47kgCO2e/kg,地板和木门的碳排放强度均高于同类产品.材料和制造过程是木质建材产品的主要碳排放来源,分别占产品总碳排的54.74%~77.47%和18.57%~38.94%;运输阶段和废气处理阶段碳排放之和均低于碳排放总量的9%.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不确定性分析表明本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精准度.数智化工厂未来可考虑从甄选低碳原材料、优化产品设计、提升设备能源效率、扩大清洁能源比例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872.
基于污染土壤稳定化全生命周期分析,确定碳排放核算边界,提出碳排放计算方法.稳定剂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稳定化土壤处置是污染土壤稳定化主要碳排放来源;方案设计、稳定化土壤养护和工程验收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比例较小.基于提出的碳排放计算方法,评价了某砒霜厂遗留地块污染土壤原地异位稳定化的碳排放.结果表明,该工程总碳排放量为421516.31kg,稳定化每吨污染土壤的碳排放量为34.78kg;稳定剂原材料产生的碳排放是稳定化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占总碳排放量86.26%;其次为稳定剂原材料和稳定剂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占总碳排放量10.82%.据此,研发低碳稳定剂和缩短材料运输距离是污染土壤稳定化碳减排的2个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73.
从社会经济活动的角度出发,创新性地构建包含中国终端部门的新型综合评估模型—RICE-LEAP模型,并通过情景设置动态模拟2020~2050年建筑全产业链碳排放的发展路径及其结构性特征.结果表明:①与参考情景相比,考察期内1.5℃情景下中国碳排放总量的额外累计减排量将达到129.74Gt CO2,而建筑全产业链碳排放的额外累计减排量为57.53Gt CO2,占比44.28%.②建筑业是典型的“表观低碳、隐含高碳”的行业.建筑业直接碳排放占建筑物化碳排放的比例较小,仅占9.46%~11.75%.③3个动态情景下,建筑物化碳排放的下降速率均快于建筑运行碳排放.这是由于建筑物化碳排放主要依赖工业等终端部门的脱碳进程,在实现碳达峰过程中具有先发优势.④现阶段,建筑全产业链能耗仍以煤炭消费为主,但煤炭的消费占比在3个动态情景中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而电力的消费占比则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74.
基于重点行业/领域的我国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开展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是支撑我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本文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以满足社会经济高质量稳定发展需求和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双重目标为约束开展自上而下的宏观路径研究;以合计贡献了我国碳排放(不含港澳台地区数据) 90%以上的电力、钢铁、水泥、铝冶炼、石化化工、煤化工共6个重点行业以及建筑、交通2个重点领域为对象,开展自下而上的重点行业/领域碳达峰路径研究;通过上下路径反复迭代、行业间耦合优化,打通宏观路径与微观措施的联动和双向反馈,最终形成基于重点行业/领域的我国碳达峰路径. 结果表明:为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需抓紧部署、大力推进包括清洁能源降碳、能效提升降碳、资源循环降碳、管理调控降碳等4类关键举措,方可实现我国碳排放量在2030年前达峰的目标,峰值较2020年增加5.0×108~7.0×108 t左右,达峰后将保持3~4年的峰值平台期. 受需求与技术驱动,不同领域碳排放总量将梯次实现达峰,其中工业领域(含钢铁、水泥、铝冶炼、石化化工、煤化工共5个重点行业)预计将在“十四五”期间整体达峰,达峰后碳排放稳定下降;电力行业和交通、建筑领域碳排放均在2030年左右实现达峰. 经测算,2021—2030年间,为推动碳达峰采取的4类关键措施预计需投入2.08×1013元;其中清洁能源降碳是最为有效的措施,同时也是成本最高的措施. 为保障关键举措顺利落地,建议全面加大政策创新,逐步形成系统完善的碳总量控制与交易市场机制、绿色低碳标准体系、行业准入及产业结构政策体系、价格财税及投融资机制等. 本研究分行业及领域的碳达峰路径研究成果及所识别的关键控碳减碳技术手段、措施和政策将为国家碳达峰路径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75.
有机固废厌氧消化是固体废物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但沼渣处理的"梗阻"问题制约了其应用与发展。通过文献调研大中型厌氧消化工程案例的实际数据,分析了4类典型有机固废沼渣,厨余垃圾、市政污泥、农业固废、城市固废有机组分的基本性质、营养物含量与重金属含量。基于沼渣特性、结合政策与规范标准阐述了国内外沼渣处理模式异同,并探讨了我国沼渣发展的瓶颈与发展方向。最后,从运输距离、规模效益、经济成本、市场渠道、碳排放等方面重点探讨了沼渣传统资源化处置路径与新兴资源化技术的机遇与挑战,旨在为政策制定、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6.
为科学评估地下水入渗地下室情景下的蒸气入侵过程,以苯和三氯乙烯为目标污染物,通过构建地下水入渗地下室情景下的概念模型,综合考虑地下水经孔隙渗透、裂隙渗透的入渗量,以及符合GB 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情景(简称“符合规范情景”)和最不利情景的蒸发量,计算得到地下水暴露量及室内空气中VOCs浓度,并与HJ 25.3—2019《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简称“《导则》”)规定暴露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在地下水埋深至地下室底板的距离为25~200 cm时,经裂缝渗透和经孔隙渗透的入渗量分别为3.86~37.7和1.55×10-4~2.35×10-3 m3/d,符合规范情景和最不利情景的蒸发量分别为2.30×10-3和0.30~0.52 m3/d;在地下水埋深至地下室底板的距离不变的情况下,经裂缝渗透的入渗量约为经孔隙渗透的15 000~25 000倍.对比不同情景下入渗量和蒸发量发现,以入渗后地下水全部蒸发达到稳定状态作为合理保守假设,建议选择蒸发量作为地下水...  相似文献   
877.
为科学评估地下水入渗地下室情景下的蒸气入侵过程,以苯和三氯乙烯为目标污染物,通过构建地下水入渗地下室情景下的概念模型,综合考虑地下水经孔隙渗透、裂隙渗透的入渗量,以及符合GB 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情景(简称“符合规范情景”)和最不利情景的蒸发量,计算得到地下水暴露量及室内空气中VOCs浓度,并与HJ 25.3—2019《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简称“《导则》”)规定暴露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在地下水埋深至地下室底板的距离为25~200 cm时,经裂缝渗透和经孔隙渗透的入渗量分别为3.86~37.7和1.55×10-4~2.35×10-3 m3/d,符合规范情景和最不利情景的蒸发量分别为2.30×10-3和0.30~0.52 m3/d;在地下水埋深至地下室底板的距离不变的情况下,经裂缝渗透的入渗量约为经孔隙渗透的15 000~25 000倍.对比不同情景下入渗量和蒸发量发现,以入渗后地下水全部蒸发达到稳定状态作为合理保守假设,建议选择蒸发量作为地下水...  相似文献   
878.
玻璃行业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之一,为分析占玻璃行业30%以上产量的日用玻璃行业的碳排放特征,本文基于排放系数法对2015—2020年行业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碳减排措施. 结果表明:我国日用玻璃行业碳排放量由2015年的2 617.04×104 t逐步降至2020年的2 149.95×104 t,且随着行业技术进步、清洁燃料的推广使用,单位产品碳排放量不断下降;从排放构成看,行业碳排放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直接排放和外购电力及热力产生的间接排放,其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88.75%~92.27%,原料碳酸盐分解产生的过程排放相对较少,占比为7.73%~11.25%. 研究显示,降低日用玻璃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方向,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优化原料结构是减少碳排放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79.
王兆峰  李竹  吴卫 《环境科学研究》2022,35(10):2273-2281
厘清区域不同等级城市碳排放对实施差异化的城市碳减排行动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采用2000—2019年DMSP_OLS和NPP_VIIRS夜间灯光数据模拟长江经济带城市碳排放,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分别探讨长江经济带整体和各等级城市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整体和各等级城市碳排放量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各等级城市碳排放量呈大型城市>中型城市>小型城市的特征,整体和各等级城市碳排放量的年均增长率均有所降低. ②除个别年份外,整体和各等级城市碳排放的全局Moran′s I值均大于0,分别在5%和10%水平下显著,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等东部地区的城市,高-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重庆市,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乐山市等城市. ③人口增长、城镇化率和经济增长等因素对整体碳排放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对整体碳排放有显著的直接负向影响;人口增长、经济增长及环境规制等因素对各等级城市碳排放的影响有明显差异. 研究显示,长江经济带整体和各等级城市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有显著差异,城市减碳行动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注重差异性.   相似文献   
8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