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91篇 |
免费 | 599篇 |
国内免费 | 131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039篇 |
废物处理 | 130篇 |
环保管理 | 584篇 |
综合类 | 4373篇 |
基础理论 | 604篇 |
污染及防治 | 366篇 |
评价与监测 | 246篇 |
社会与环境 | 378篇 |
灾害及防治 | 3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9篇 |
2023年 | 537篇 |
2022年 | 554篇 |
2021年 | 438篇 |
2020年 | 269篇 |
2019年 | 261篇 |
2018年 | 217篇 |
2017年 | 246篇 |
2016年 | 261篇 |
2015年 | 308篇 |
2014年 | 472篇 |
2013年 | 350篇 |
2012年 | 393篇 |
2011年 | 348篇 |
2010年 | 330篇 |
2009年 | 305篇 |
2008年 | 346篇 |
2007年 | 261篇 |
2006年 | 243篇 |
2005年 | 184篇 |
2004年 | 152篇 |
2003年 | 174篇 |
2002年 | 129篇 |
2001年 | 128篇 |
2000年 | 104篇 |
1999年 | 94篇 |
1998年 | 95篇 |
1997年 | 115篇 |
1996年 | 129篇 |
1995年 | 103篇 |
1994年 | 78篇 |
1993年 | 63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49篇 |
1990年 | 54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生物质炭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分布及保水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向土壤中施用生物质炭是增加碳吸存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一种重要途径.利用干筛法获得土壤不同级别团聚体,探究了果园施用不同水平、不同性质生物质炭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土壤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生物质炭的处理(CK)相比,施用生物质炭在0~10 cm土层主要减少了土壤5~8 mm、0.25 mm团聚体含量,增加了1~2 mm、2~5 mm级别团聚体含量,其中1~2 mm团聚体随生物质炭施用量增加而显著增加.施用生物质炭使0~10cm土层土壤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有所减小,稳定性降低.与CK相比,添加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其中1~2 mm团聚体有机碳提高幅度最大,达70%以上.施用生物质炭显著提高了1 mm级别团聚体的吸湿系数,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 相似文献
902.
土壤呼吸与土壤有机碳对不同秸秆还田的响应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黄豆、玉米、水稻这3种农业秸秆为原料,崇明东滩围垦土地为试验样区,以景观植物地肤草为目标植物,研究土壤呼吸和土壤有机碳对不同秸秆还田的响应及其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不同秸秆直接还田的土壤呼吸和地上植物量均高于对照组;黄豆秸秆还田后土壤呼吸相对最低,土壤有机碳最高,因此黄豆秸秆还田的土壤碳封存能力高于玉米和水稻秸秆.秸秆还田显著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以及β-糖苷酶、脱氢酶活性,脱氢酶活性与土壤呼吸相关性最显著.黄豆秸秆还田脱氢酶活性最低,相应的土壤呼吸也最低.黄豆秸秆纤维素、木质素和C/N含量最高,可降解性最低,表明黄豆秸秆难以被微生物降解利用,因而还田后其土壤微生物活性最低,最终导致最低的土壤呼吸和较高的土壤有机碳. 相似文献
903.
水热变化对三峡水库消落带紫色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模拟培养试验,研究水热变化对三峡水库消落带紫色土有机碳(SOC)矿化的影响.试验共设3个培养温度(10、20和30℃)和4个水分梯度[40%田间持水量(WHC)、70%WHC、100%WHC和淹水].在66 d培养期内,SOC累积矿化量表现为100%WHC处理下的最大,但与淹水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10℃和20℃时,100%WHC和淹水下的SOC累积矿化量与70%WHC无明显差异,但要显著高于40%WHC,而30℃时100%WHC和淹水下的累积矿化量则要显著高于70%WHC和40%WHC(P0.05),这表明相较于70%WHC的水分处理,高水分(100%WHC和淹水)对SOC矿化无抑制效应甚至在高温(30℃)下有促进作用.在相同水分条件下,消落带紫色土SOC累积矿化量均随培养温度升高而增加.另外,方差分析可知,温度和水分均能显著影响消落带紫色土SOC的累积矿化量,且二者有明显交互效应(P0.05).双库一级矿化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水分和温度通过影响消落带紫色土易分解有机碳含量和难分解有机碳的矿化速率,致使各处理之间SOC累积矿化量存在差异,其中高温条件下水分影响最为突出.随着温度的升高,低水分(40%WHC)下消落带紫色土SOC矿化的温度敏感性显著下降,而在土壤含水量≥70%WHC下则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04.
全自动消解测定土壤/沉积物中的有机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传统方法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应用全自动消解仪测定土壤/沉积物中的有机碳。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将复杂的前处理过程自动化,可同时分析大批量样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0~24 mg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9。测定高、中、低3种浓度的样品,其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4%;高浓度和低浓度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5.9%~106%和91.7%~105%。当取样量为0.5000 g时,检出限为0.0586%,方法指标满足对样品的准确分析。对比现有实验方法,该方法具有高效、节能、准确、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905.
干旱区城市化对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城市化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原因,也是评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最大不确定因素。论文利用1990与2010年Landsat TM数据,基于V-I-S城市土地覆被模型和决策树分类法,获得乌鲁木齐土地变化时空格局;结合野外实测数据和文献检索得到研究区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土壤与植被碳密度,估算了城市土地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0—2010年间,乌鲁木齐城市不透水地表(impervious surface areas, ISA)以中部南部内部填充与北部扩张的形式约增加62%,主要占用农田(27%)与荒漠(62%)。2)乌鲁木齐市生态系统碳库主体(95%)分布在土壤中,城市土地覆被变化导致约25%的碳库损失,由农田、裸土/残存荒漠以及城市绿地转变为ISA解释了68%的土壤有机碳和63%的植被碳损失量,其空间分布与ISA的扩张相一致。城市植被及其土壤具有较高的碳密度,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抵消部分因土地变化而损失的生态系统碳。 相似文献
906.
907.
中国绿色金融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绿色金融创新实践发展迅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政策、技术、法制、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牵头部门缺位,协调机制缺失,统筹协作不足;体制机制的激励与约束手段不完善,社会资本参与绿色金融的意愿不强;配套机制体制建设不健全等不足。建议成立国家层面的绿色金融领导小组或部际联席会议机制;进一步强化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融合作用;为绿色金融的市场化发展和创新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安排、市场条件,破除不必要的障碍,推动中国绿色金融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创新。 相似文献
908.
投入产出分析中重要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被引入到我国的产业环境关联研究中,但采用的计算方法却多是存在缺陷的传统公式,对指标的政策意义解读也有待深入.在梳理2项指标前沿发展的基础上,以部门最终产品构成系数为权数,改进了表征产业碳关联的碳影响力系数和碳影响诱导系数(代替原碳感应度系数)的计算公式,并指出前者主要对应产业政策,对部门划分水平较不敏感,而后者主要对应节能减排政策,对部门划分水平较敏感.将改进的指标应用于2010年上海市,结果表明,其产业政策应扶植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鼓励重化工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转型,逐步淘汰多数传统中低端制造业,节能减排政策的重点实施部门则应扩大到部分高能耗服务业. 相似文献
909.
910.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6):194-200
电力行业是全球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实现电力碳减排将影响中国碳中和目标的达成。该文基于中国2000-2017年的数据,从电力生产、输配、消费的视角,运用LMDI模型分解电力部门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设置5种不同的政策情景,模拟电力行业碳脱钩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对电力碳排放起正向驱动作用的有化石燃料结构、火力发电率、输配电损失、电力净出口、人均GDP、总人口和人均生活用电,起负向驱动作用的有煤耗率、电耗强度、产业结构。(2)相较于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国家制定的能耗强度目标和化石燃料发电占比目标调控碳排放的力度更大;相较于单项目标,组合型的政策规划使得碳排放与经济增速脱钩效应的变动趋势更显著。该文提出推广新型清洁电力能源、合理规划、实施精准化的组合型政策等政策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规划实现碳减排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