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8篇
  免费   305篇
  国内免费   1393篇
安全科学   122篇
废物处理   88篇
环保管理   139篇
综合类   2754篇
基础理论   434篇
污染及防治   616篇
评价与监测   82篇
社会与环境   51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269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261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220篇
  2008年   265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35 毫秒
581.
淀山湖浮游藻类增长的氮磷限制性营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月至12月对淀山湖浮游藻类生物量及主要营养元素N、P含量进行了监测,并利用藻类增长的生物学评价(NEB)方法对浮游藻类增长的限制性营养元素进行了研究,采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了水体中N、P含量与浮游藻类生物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含量与藻类生物量有显著的正相关(Rmax=0.980),添加能明显促进藻类生物量...  相似文献   
582.
强化生物除磷系统的微生物学及生化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强化生物除(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EBPR)系统的微生物学和生化特性两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微生物学方面,归纳了EBPR系统中的主要微生物——聚菌、聚糖菌、反硝化聚菌的分类及相互之间的竞争和联系.具有聚功能的微生物种类繁多,目前普遍认为Accumulibacter是一种典型的聚菌,在各种规模的EBPR系统中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关于聚菌和聚糖菌的联系、反硝化聚菌的分类问题存在争论.在生化特性方面,归纳了聚菌体内三大聚合物——糖原、聚β-羟基烷酸脂和聚合酸盐与聚菌代谢功能的关系.聚菌厌氧阶段的还原力由糖酵解和有机底物TCA循环共同提供,其比例受种群结构和实验条件影响.糖原根据不同菌株厌氧阶段的降解途径有所不同,但是对细胞都起到调节氧化平衡的作用.聚β-羟基烷酸脂的组成由有机底物决定,丙酸为底物时4种单体均可检测出来.聚菌厌氧释的能量来自聚分解和糖原分解,耗能受环境条件影响.图5表3参37  相似文献   
583.
识别区域氮流失综合风险分布状况并对氮流失进行综合调控是控制非点源污染的有效措施。但传统的研究往往局限于氮或流失风险的单独评估和调控,以密云水库沿湖集约化农区东庄小流域为例,应用氮指数、指数及氮综合指数法,对区域氮流失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流域氮、流失风险总体上较小,80%以上的区域均处于氮、流失的无风险或低风险区,但氮、流失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氮流失的高度风险区集中在山地中土壤侵蚀指数较大的果园;而流失的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农业用地。氮综合风险指数显示,93.1%的区域处于无风险和低风险区,中度以上风险区占总面积的6.9%,主要集中在流域中部有着较高的肥料施用、地势陡峭且处在河流沿岸的农业用地或山地中。单独考虑氮指数或指数都难以反映区域氮流失的综合风险状况,容易忽略指数高氮指数低、氮指数高和指数低以及氮、风险在中等的区域。因此,在氮、流失风险评估基础上,进行氮流失风险的综合评价,可为氮流失的综合调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84.
不同品种浮萍磷素吸收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常见的3种浮萍——稀脉浮萍(Lemna aequinoctialis)、少根紫萍(Spirodela oligorrhiza)和紫萍(Spriodela polyrrhiza)为对象,研究不同品种浮萍对HPO42-的吸收动力学影响。结果表明,3种浮萍对无机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基本可采用Michaelis-Menten方程描述3,种浮萍无机吸收速率V对浓度S双倒数曲线的拟合关系均在α=0.01水平上显著。稀脉浮萍对无机的亲和力较强,适宜应用于对低浓度污水的净化;紫萍对无机的最大吸收速率Vmax较高,适宜应用于对高浓度污水的净化。  相似文献   
585.
潮土中磷锌交互作用机制探讨及磷对锌吸附-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芳  刘忠珍  刘世亮  介晓磊  化党领 《生态环境》2011,20(11):1770-1776
采用室内培养和吸附解吸两种方法,探讨了潮土中、锌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土壤中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随添加锌量的增加而增加,低质量分数处理可提高土壤锌有效性,但高质量分数处理却降低了土壤锌的有效性;土壤速效质量分数均随锌添加量的增加而有所降低。在施锌25 mg.kg-1背景下,土壤中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随施质量分数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添加量小于180 mg.kg-1时,土壤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显著地高于其他处理,但随添加量的增加,土壤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显著降低,当添加量大于540 mg.kg-1时,土壤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明显低于其他处理,说明当添加量小于180 mg.kg-1时,提高土壤中锌有效性的主要机制是二者竞争吸附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点位的竞争机制;当添加量大小540 mg.kg-1时,影响锌有效性的主要机制为沉淀作用。在土壤施量为180 mg.kg-1时,随添加锌质量分数的提高,土壤中速效质量分数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吸附-解吸研究表明,随土壤中速效质量分数的提高(27.60~2773.86 mg.kg-1),土壤对锌的吸附量先降低再增加,而KCl解吸的锌量却是先增加再降低。因此潮土中锌交互作用机制为,土壤中和锌质量分数均较低时,与锌有效性呈协同作用;当或锌质量分数过高时,协同作用减弱;和锌质量分数再增加二者的有效性将出现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586.
研究酸铵镁(MAP)沉淀法与超声波技术相联合处理高浓度畜禽废水的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MAP沉淀法在pH值9.5、n(Mg2+):n(NH+4)∶n(PO43-)=1.2∶1∶1、反应时间10 min时脱氮除效果最佳,氨氮去除率为95.10%,酸盐去除率为97.40%.MAP沉淀与超声波辐照联合处理最佳条件下,同时增加曝气(流量为200L·h-1),6h时氨氮去除率可提高到98%.  相似文献   
587.
鸟粪石沉淀法处理沼液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MgCl2·6H2O和KH2PO4·12H2O为沉淀剂,开展了鸟粪石沉淀法处理沼液实验,研究了沉淀剂投加量、反应过程中pH值对沼液中氦氮、总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在pH值为9、Mg2+:PO4-3:NH4+=1.1:1.05:1(摩尔比)时,出水中氨氮为45.mg/L、总为15mg/L,脱氟除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88.
为进一步提高循环式活性污泥工艺(CASS)的脱氮除效果,改变其运行方式,采用好氧脉冲曝气,提出频繁硝化-反硝化循环式活性污泥工艺(FND-CASS).结果表明,FND-CASS工艺与CASS工艺相比,在去除污水中有机物方面能力略有下降,但在脱氮除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同样的进水流量且DO浓度控制较低的运行条件下,F...  相似文献   
589.
不同扰动方式对底泥/水系统中生物有效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底泥扰动对水体迁移转化的影响,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底泥不同扰动方式(间歇扰动、持续扰动)下上覆水中生物有效(BAP)及其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间歇扰动作用下,在24~216h和216~624 h之间,BAP分别稳定在0.09mg·L-1和0.052 mg·L-1.显著低于初始状态(0.679 mg·L-1);持续扰动作用下,BAP在第6 h达到最大值(2.437mg·L-1),随后下降,24h后稳定在0.759mg·L-1.但其组成以颗粒态生物有效(BAPP)为主(超过93%).间歇扰动作用下,溶解性总(TDP)占BAP的百分比下降了约10%,而无扰动试验中,该值有所增加.说明扰动促进了TDP向BAPP的转化,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风险.  相似文献   
590.
剪切力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影响及其脱氮除磷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普通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以人工配制模拟生活污水为进水,采用有机负荷调控法,在SBR反应器内培养富含聚菌的好氧颗粒污泥,研究剪切力对好氧颗粒污泥理化特性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探讨好氧颗粒污泥的同步脱氮除特性.首先SBR以厌氧/好氧方式运行,采用有机负荷调控法培养出富含聚菌的好氧颗粒污泥,其粒径在1.0~2.0 mm,SVI在20~22 mL/g,MLVSS/MLSS为91.0%,活性污泥比耗氧速率(SOUR)为45.32 mg/(g·h).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和较高的生物量,酸盐去除率为78% ~ 99%.然后通过控制搅拌机转速研究4种不同剪切力(以剪切应力表示为0.120 N/m2、0.151 N/m2、0.184 N/m2、0.220 N/m2)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的颗粒化进程、颗粒污泥形态及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当剪切力在0.120-0.220 N/m2之间时,剪切力越大,培养出的好氧颗粒污泥的结构越密实,形状越规则,生物活性越强;在一定范围内(0.120~0.184N/m2),剪切力越大,污泥的颗粒化进程越快,培养出的颗粒污泥的粒径越大;但当剪切力为0.220 N/m2时,污泥的颗粒化进程反而变慢,培养出的较大的颗粒污泥解体,颗粒污泥的粒径反而变小.最后采用逐渐增加进水NH;-N负荷的方法诱导具有同步脱氮除能力的好氧颗粒污泥,25d后,SBR对NH4+-N、TN、PO3-4--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7%、89.8%及9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