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8篇
  免费   305篇
  国内免费   1393篇
安全科学   122篇
废物处理   88篇
环保管理   139篇
综合类   2754篇
基础理论   434篇
污染及防治   616篇
评价与监测   82篇
社会与环境   51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269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261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220篇
  2008年   265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761.
苏南典型河段磷的分布及释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常州典型河段河水和底泥中的含量,同时分析了在不同底泥颗粒中含量分布的变化,阐述了河流中的分布和转移趋势。结果表明:河水中的含量通常低于底泥间隙水中的含量,但当河流发生富营养化后,底泥中的大量向上层水体释放,使得河水中的含量不断增加。底泥有效与总含量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而与底泥间隙水的含量之间存在着交换平衡。底泥颗粒以2μm~50μm的粒级为主,即以细砂和粉砂质有机-无机聚合体矿物颗粒为主。在底泥颗粒中的含量随着底泥粒径的增大而减少,且粒径越大的颗粒对的吸附能力越弱,其中的向外释放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762.
磷石膏改良基质中As和F在蔬菜内富集和迁移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查明改良石膏是否可作为农作物耕种地,选取白菜、菠菜、叶用芥菜和上海青种植在改良石膏基质上,分析了As和F在四种蔬菜中的富集及迁移特征。结果表明:As和F在蔬菜中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27~1.56mg/kg、79.14~265.65mg/kg,均超过《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As和F在蔬菜中的富集系数分别为0.07~0.25、0.23~0.44。叶用芥菜和白菜地下部位中As和F迁移显著,而上海青和白菜地上部位中As和F迁移显著。总体而言,As在蔬菜中迁移规律表现为地下部位>地上部位,F在蔬菜中迁移规律表现为地上部位>地下部位。改良后的石膏不适宜于种植蔬菜。  相似文献   
763.
于2016年6~7月采集了青岛近岸以及黄渤海大气气溶胶样品,并于8月6~15日连续采集了青岛近岸气溶胶昼夜样品,分别测定了不同形态的氮(溶解无机氮、溶解无机、溶解态总氮、溶解态总、总氮和总)质量浓度,并分析了气溶胶中这些不同形态氮的组成特征.结果表明,青岛近岸大气气溶胶中不同形态氮的浓度明显高于同时期黄渤海气溶胶中氮浓度.青岛近岸气溶胶总氮中溶解态占比为56%,溶解态与不溶态差别不大;黄渤海气溶胶总氮中溶解态为主要部分,所占比例达72%.青岛以及黄渤海气溶胶中,无机氮是溶解态总氮的主要贡献者,分别占溶解总氮的67%和75%.青岛以及黄渤海气溶胶总中,溶解态与不溶态的贡献相近,溶解态分别占总的49%和58%;气溶胶溶解总中无机的贡献略高于有机,青岛以及黄渤海占比分别为56%和59%.气团来源对青岛以及黄渤海气溶胶中不同形态氮的浓度和组成特征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南方气团来源气溶胶中溶解无机氮(DIN)、溶解有机氮(DON)、总氮(TN)、溶解无机(DIP)和溶解有机(DOP)的浓度均高于北方和海上气团来源.青岛近岸气溶胶中溶解有机氮浓度昼夜差别不大,而溶解无机氮和总氮浓度则白天相对较高.白天和夜间气溶胶总氮中溶解态氮占主要部分,所占比例达到79%,且无昼夜变化;无机氮是溶解总氮的主要贡献者,且晚上无机氮所占比例(61%)较白天(70%)略有降低.青岛近岸气溶胶中的溶解无机和有机昼夜浓度差别不大,而总浓度则白天明显高于晚上.昼夜气溶胶样品中不溶态是总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比分别为83%、62%,夜间气溶胶中溶解态的贡献远高于白天;不论昼夜,无机均是溶解总的主要部分,所占比例在71%~77%.  相似文献   
764.
SMT法插标分析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形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SMT法是一种较为通用的沉积物地球化学形态分析方法,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应用的关键.本研究以我国沉积物标准样品GSD-12为标样,在详细研究该标样的SMT法提取的的各个地球化学形态含量的基础上,提出了插标法控制沉积物中地球化学形态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在对比了手工分析,Skalar仪器分析及ICP-MS仪器分析的结果之后,针对SMT法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出了GSD-12中总(TP)、无机(IP)、有机(OP)、盐酸提取(HCl-P)和氢氧化钠提取(NaOH-P)等含量分别为(156±5),(77±2),(39±3),(41±2),(42±2)mg/kg,并将该标样用于太湖沉积物中形态测定的质量控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65.
采伐林窗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初期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解人为采伐活动形成的林窗对马尾松低效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以39 a生的马尾松人工林7 种不同大小林窗(G1:100 m2、G2:225 m2、G3:400 m2、G4:625 m2、G5:900m2、G6:1 225 m2、G7:1 600 m2)以及林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林窗中央和林窗边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MBP)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①林窗大小显著影响了林窗内各位置土壤MBC和MBP,对MBN影响不显著;MBN与MBC变化趋势相同,均随林窗增大呈先升后降的单峰型变化,但MBN变化幅度较小,MBP仅在林窗中央具有单峰型变化。MBC、MBN和MBP分别在面积为400~900 m2、225~625 m2和625~900 m2的林窗较高。总体来看,中型林窗更有利于微生物生物量的增值。②季节变化对土壤MBC、MBN、MBP均有极显著影响,MBC为夏高春低,MBN夏高冬低;MBP的变化较复杂,秋季相对较高。③林窗中央与边缘间MBC、MBN、MBP差异不显著,但MBC、MBN显著高于林下。说明较之马尾松纯林,林窗内土壤微生物活性有较大提高。④土壤温度对MBC、MBN有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对MBN、MBP有显著影响,土壤温度和水分是林窗形成后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766.
长江输送颗粒态磷的生物可利用性及其环境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模拟不同采样时间长江输送悬浮态颗粒物实验,通过测定藻类增长潜力来讨论颗粒态的生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悬浮物中生物可利用(SSBAP)含量在不同采样时间(2001年2月、5月、12月和2002年8月)的平均值分别为(288 3±49 4),(228 2±38 2),(251 6±32 9)和(182 0±8 1)mg·kg-1.不同藻种的SSBAP BAP平均值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lnosa)54 2%,斜生栅藻(Scendesmusobliquus)60 3%.在4次采样中,通过大通站的BAP浓度均大于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值(0 02mg·L-1),说明SSBAP对长江流域、河口及近海区营养盐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颗粒态是长江河口及近海区富营养化的潜在污染源,它对河口及近海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767.
氯化镧改性黏土固化湖泊底泥中磷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袁宪正  潘纲  田秉晖  陈灏 《环境科学》2007,28(2):403-406
用氯化镧对14种黏土进行改性并研究了这些改性黏土固化的效果.研究了pH对改性高岭土吸附率和镧离子溶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氯化镧改性,不同黏土的固定率由改性前的3%~14%提高到改性后的52%~95%.氯化镧改性高岭土在pH为5时,达到吸附率的最大值94.85%,并在pH值4~8范围内,保持较高的吸附率(>80%).在pH>6.5的范围,La3+溶出浓度低于0.0178 mg/L.  相似文献   
768.
虽然利用方解石作为一种活性覆盖材料控制水体内源释放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其控制底泥中释放的效率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鉴于此,本文采用铁盐对方解石进行改性试图制备一种除性能更好的底泥活性覆盖材料——铁改性方解石,进而通过批量实验考察了铁改性方解石对水中酸盐的去除性能,以及通过底泥培养实验考察了铁改性方解石活性覆盖控制水体内源释放的效率.结果发现,采用铁对方解石进行改性,可以显著提高材料对水中酸盐的去除能力.铁改性方解石投加量的增加,有利于水中酸盐的去除.增加初始浓度,铁改性方解石对水中酸盐的单位去除量随之增加,最大的单位去除量可以达到3.09 mg·g~(-1).铁改性方解石覆盖可以有效地控制底泥中的释放,导致上覆水体中溶解态活性(SRP)浓度处于很低的水平.此外,铁改性方解石覆盖还可以促使底泥中少量的氧化还原敏感态(BD-P)和金属氧化结合态(NaOH-rP)向残渣态(Res-P)转变,使得底泥中的稳定性略微增强.固定到铁改性方解石覆盖层中的大多数(90.8%)以较为稳定和非常稳定的形态存在,且大部分以非生物可利用性形式存在,很难被重新释放出来.与方解石覆盖相比,铁改性方解石覆盖控制底泥中向上覆水体中释放的效率明显更高,且被铁改性方解石覆盖层所钝化的更为稳定.以上结果显示,铁改性方解石是一种非常有希望用于控制水体内源释放的底泥活性覆盖材料.  相似文献   
769.
To evaluate the e ects of long-term applications of phosphorus fertilizers on mobility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and heavy metals in agricultural soils, a sandy soil and a loamy soil were spiked with ammonium phosphate at application rates of 0, 25, 50, 100, 250, and 500 mg P per kilogram of soil. A series of 15-cm long soil columns were constructed by packing incubated soils of varying concentrations of P. The soil columns were consecutively leached by simulated rainfalls for six cycles. The contents of water extractable organic carbon in both sandy and loamy soil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ing rates of P applications. Relatively high rates of P applications could induce a marked increase in DOM concentrations in the leachates, the e ects were larger with the sandy soil rather than with the loamy soil. Applications of P changed the partitioning of trace metals in the soil solids and the soil solutions. The increased P application rates also seemed to elevate the leaching of Cu, Cd, and Zn from soils. The concentrations of Cu, Cd, and Zn in the leachate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OM, probably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metal-DOM complexes. In contrast, Pb concentrations in the leachate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DOM, and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rates of P applications. The boosted leaching of DOM induced by high rates of P applications was probably due to the added phosphate ions competing for adsorption sites in the soil solids with the indigenous DOM.  相似文献   
770.
以SBR系统反硝化除污泥为对象,利用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和酸盐微电极定量研究了污泥聚集体内除菌的原位除活性及有机物浓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厌氧初期污泥聚集体内最大净体积释速率为3.29mg·(cm3·h)-1,是缺氧初期最大净体积吸速率的3倍左右;厌氧末期释速率明显降低,最大净体积释速率仅为厌氧初期的一半.在缺氧末期,最大净体积吸速率降至0.14mg·(cm3·h)-1,且在1800 μm以下深层区域发生了"二次释"现象.随着COD浓度由350 mg·L-1降至250 mg·L-1和150 mg·L-1,反硝化除菌的最大净体积释速率由3.27 mg·(cm3·h)-1降至2.44 mg·(cm3·h)-1和2.01 mg·(cm3·h)-1,且快速吸区域整体向污泥聚集体表层收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