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3篇
  免费   289篇
  国内免费   645篇
安全科学   615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395篇
综合类   2202篇
基础理论   340篇
污染及防治   66篇
评价与监测   134篇
社会与环境   656篇
灾害及防治   210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265篇
  2022年   335篇
  2021年   340篇
  2020年   238篇
  2019年   262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195篇
  2016年   213篇
  2015年   209篇
  2014年   348篇
  2013年   196篇
  2012年   240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97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南京城市边缘带化工园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为揭示城市边缘带强烈人为活动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南京化工园附近20km^2区域为研究区,网格化精确布点,采集表层土壤样品共计54个,并对其重金属Cu、Zn、Pb、Cr、Cd、Hg、As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中除Hg外的其它6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Hg是本区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因子.另外,应用地统计学的克里格方法对研究区内表层土壤污染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研究区域的潜在污染源及其污染途径.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局部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由蔬菜土壤高强度利用及农化产品投入所致,同时不排除污染水灌溉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2.
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分析及其价值评估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将相关地图数字化并利用已有的地形数据库等资料,研究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涵养水源、固定CO2和释放O2等4项生态功能,并利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和影子工程法等评估了其生态功能的价值.研究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总量为1.0383×109t·a-1,其价值总计为1.2528×109元·a-1;植被凋落物和土壤涵养水源能力为1.6469×1010t·a-1,涵养水源能力价值为1.1034×1010元·a-1;生态系统固定CO2为1.4128×108t·a-1,价值为1.0053×1010~4.7798×1010元·a-1;释放O2为1.0401×108t·a-1,价值为3.6709×1010~4.1605×1010元·a-1;4项生态功能合计总价值为5.9049×1010~1.0169×1011元·a-1.由此可见,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生态功能价值巨大,保护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我国江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03.
上海城市土地利用转变类型及其空间关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基于多时段TM遥感影像资料,通过地图代数和空间关联分析、相邻度分析等空间分析手段的综合应用,论文对上海地区近10年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形成过程和相关空间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近10年来上海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经历了“单核扩展”模式为主(1987~1990年)到“单核扩展”、“多核扩展”与“点-轴”扩展模式并存(1990~1995年),直至“多核扩展”及“点-轴”等复杂扩展模式为主(1995~2000年)的变化过程,导致上海中心城区和郊县城镇规模急剧扩张,交通干道沿线区域城市化过程明显增强,并形成整个上海地区城市化网络结构;②面积贡献率较大、转变频率较低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与其他类型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和空间亲和性,构成中心城区或卫星城、郊区城镇的扩展核心;③面积贡献率较低的类型,其转变频率较高,分布零散,构成扩展核的外围部分,这些城市周边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紊乱、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开发活动;④城市化过程的内在空间机制与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转变频率有密切关系。在更精细的尺度上依据转变频率划分的类别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体现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空间分异,及其作为宏观驱动机制的社会经济因子所具有的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904.
天津表层土壤PAHs分子标志物参数的空间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天津地区为例,在选取分子标志物的基础上,应用地统计学方法探讨了多种多环芳烃(PAHs)分子标志物的空间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污染源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分子标志物的计算和空间分布的模拟,可以帮助识别复杂情况下污染来源的分布情况.通过对天津地区表层土壤PAHs 6种分子标志物参数空间分布的研究,发现天津地区主要的PAHs污染源是煤燃烧源,在天津绝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而石油源和交通污染源主要分布在中部和滨海地区,2 种污染源有一定的重叠.在远郊县的边界地区,有一定的木柴污染源分布.  相似文献   
905.
石河子市土壤环境磁学特征及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杨涵  熊黑钢  陈学刚 《环境科学》2014,35(9):3537-3545
以干旱区新兴绿洲城市石河子市为研究区,采集80个(0~10 cm)表层土壤样品,运用环境磁学方法,对土壤磁性矿物的含量、组成和粒度等参数进行了详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石河子市表层土壤磁性特征以亚铁磁性的多畴磁铁矿或磁赤铁矿为主导,同时伴有少量的不完全反铁磁性矿物;从空间分布来看,亚铁磁性矿物含量表现为北部新城区>中心城区>郊区农用地;而磁性矿物颗粒粒度大小依次为北部新城区>郊区农用地>中心城区.磁性矿物的高浓度区与大多数工厂的分布具有一致性;但重化工业集中区(N1~N7)却表现为磁性矿物浓度较低,同时磁性颗粒粒径较大.在研究区内质量磁化(χLF)、饱和等温剩磁(SIRM)和软剩磁(SOFT)是指示工业所在区的有效磁性参数指标,而在化工业集中区需结合磁性粒度参数χFD%进行判别.  相似文献   
906.
以市级区域为空间结构研究对象,分析安徽省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安徽省各市级区域在近20年的发展中,区域差异空间格局整体上变化不大,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济发达的地区现在仍为发达区,原先落后的地区仍落后;②1980年以来,工业化进程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表明工业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③通过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空间机制得出:轴线的地位差异显著,以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和沿江轴线为主,形成经济实力中心,而其它地区相对落后,形成了明显的中心-边缘模式。  相似文献   
907.
对外开放度是测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以SPSS12.0为分析工具,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四大区域对外开放度差异进行了测定和分析。2000年以来,安徽省四大经济区域对外开放度有了明显提高,但基础设施、区位条件、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四大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以及地市之间的对外开放度存在明显差异。回归分析显示,对外开放度与安徽区域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08.
我国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城区地域不断扩张,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区与郊区一体化发展。但城区地域扩张并不是城区与郊区相互作用的唯一方式,且城区地域扩张在促进两者互动上力量薄弱,难以有效推进城区与郊区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在分析城区与郊区相互作用背后隐藏的理论及其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区与郊区相互作用的主要机制,为今后制定政策、促进城区与郊区快速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09.
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城市矛盾、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开发利用与规划工作已被国家列入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回顾国内地下空间开发方面的研究,可以概括为解决了开发情况介绍、开发效益分析、内部环境研究、利用规划管理4类,只要我们解决了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可更好推动我国地下空间建设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10.
安徽省耕地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安徽省各地、市50余年来的长序列统计资料,对安徽省耕地时空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应用相关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相结合,定量地诊断出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揭示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安徽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三大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安徽省耕地保护的对策,并将研究结果应用GIS进行了空间表达,该成果对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