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41篇
安全科学   3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143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34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211.
杭州市区霾和非霾天气下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6—2015年杭州环境空气质量及霾等观测数据,分析近几年杭州的霾日数变化,比较霾与非霾两种情况下污染物浓度和气溶胶消光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杭州霾出现频繁,近10年来年均霾日数在160 d左右,频率高达40%以上。每月PM2.5超标天数与霾日数有较好吻合。随主要污染物浓度升高,能见度呈下降趋势。绝大多数月份均存在霾天气下污染物浓度高于非霾,霾天气下PM2.5的早晚高峰日变化特征更加明显。能见度的日变化呈现双谷特征。  相似文献   
212.
以某UTLT类小半径环道为例,着重探究环道曲率对火源附近能见度影响,并预测其回归模型;首先基于Pyrosim模拟不同曲率火场能见度变化情况,并通过SPSS软件对模拟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最终得出小半径UTLT环道曲率对火源附近能见度影响预测模型。通过对模拟数据及预测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与检验表明,预测模型可行且曲率与小半径环道能见度呈负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UTLT类小半径环道防排烟设计及人员快速疏散提供理论指导,同时可为类似曲线隧道通风及曲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13.
南京北郊能见度变化中二次无机盐消光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13年5月~2014年5月的能见度和大气气溶胶化学组分资料,分析南京北郊能见度变化特征、气溶胶化学组分与能见度变化的关联及其对大气消光的贡献,识别在能见度变化中二次无机盐消光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平均能见度为(6.78±3.68)km,能见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粒径小于2.1μm的细粒子对能见度降低有较大影响,SO2-4、NO-3、NH+4和OC是细粒子主要成分,其中二次无机离子对重霾日能见度恶化具有重要贡献.利用修正的IMPROVE方程重建观测期间消光系数,均值为(527.2±295.2)Mm-1,PM2.1化学组分中硫酸铵、硝酸铵以及有机物对消光系数贡献最大,达到80.6%.尽管在清洁日(VR10 km)有机物的消光贡献高达43.51%,但随着能见度降低,有机物消光贡献减少,二次无机盐组分消光贡献增加,在低能见度的重霾日(VR5 km)二次无机盐消光贡献达到58.96%,表明二次无机盐消光对能见度恶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14.
广州市大气能见度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沈家芬  冯建军  谢利  林燕  莫测辉 《生态环境》2007,16(4):1199-1204
广州市大气能见度逐年下降,灰霾现象严重,收集广州市2001—2003年大气能见度及同期地面气象要素(风速、温度、气压和相对湿度)观测资料和空气污染物(PM10、SO2、NO2和CO)监测数据,探讨广州市大气能见度的特征及大气能见度与气象要素和空气污染之间的关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大气能见度的年、季、日变化特征明显,呈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一年之中,春季能见度最低,夏季能见度最高。一日之中,早晨08时能见度最差,午后14时最好。能见度与气象要素及空气污染物的相关和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能见度与平均风速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能见度与4种污染物在简单相关分析中均呈显著的较强负相关关系,而在偏相关分析中的相关性极弱,说明空气污染物对能见度的影响是综合作用的。最后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了大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和PM10、SO2、NO2、CO等污染物浓度间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215.
冬季北京城区大气重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北京市城区大气重污染特征,对2013年12月~2014年2月期间北京市6次大气重污染过程的PM2.5浓度水平、化学组成以及大气氧化性和气象要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污染日PM2.5平均质量浓度达到265.0μg/m3,是非重污染日的3.5倍。 PM2.5组分中NO3-,SO42-,NH4+和有机碳(OC)在重污染日的平均浓度分别是非重污染日的6.8,3.4,2.7和2.6倍。前3次过程中SO42-浓度最高,后3次过程中SO42-浓度与NO3-浓度接近。从气象要素来看,重污染期间的基本特征为地面温度升高、相对湿度增大、地面气压降低和风速减小。重污染日的能见度显著降低,平均能见度仅为非重污染日的34.4%。重污染日的大气氧化性明显增强,大气氧化剂OX平均浓度是非重污染日的1.5倍,(OC)/(EC)平均比值是非重污染日的1.6倍。  相似文献   
216.
1954—2013年湖北省黄石市气溶胶光学厚度与降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地面观测资料进行均一性处理和反演,建立了湖北省黄石市近60年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时间序列,采用气候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AOD与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60年黄石市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总体上呈显著增加趋势,最大值出现在1991年.随着AOD值的显著增加,年平均降水发生日数显著减少,其中,小雨日数下降更明显,而中雨、大雨日数有增加趋势,暴雨日数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小雨雨量随着AOD值的显著增加而减少,而中雨及以上等级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不明显.总之,近60年黄石市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增加,对降水日数和降水量都有一定的影响,其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17.
为了研究珠三角地区细粒子气溶胶的环境效应,使用粤港地区长期气象资料和珠三角大气成分站网高分辨率资料,结合卫星遥感AOD结果,分析了珠三角地区由于细粒子(PM2.5)污染导致能见度下降与形成灰霾天气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气溶胶云一年四季都可以出现,且长期稳定存在,重污染区位于珠江口以西的珠江三角洲西侧.灰霾天气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4月.灰霾导致能见度恶化.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该地区的能见度急剧恶化,灰霾天气显著增加,其中有3次大的波动,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相伴随的粗颗粒气溶胶污染、硫酸盐+粗颗粒气溶胶污染、光化学过程的细粒子+硫酸盐和粗颗粒气溶胶的复合污染时期.雾和轻雾造成的低能见度的长期变化趋势,没有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或经济发展影响带来趋势性变化,其波动主要反映了气候波动固有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珠江三角洲能见度的恶化主要与细粒子关系比较大,PM10有一半年份的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年均值限值(70μg·m-3),而PM2.5年均值全部年份都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年均值限值(35μg·m-3),尤其是有些年份的年均值浓度超过标准限值的2倍,细粒子浓度甚高.另外,近年PM2.5占PM10的比重非常高,可达51%~79%,黑碳气溶胶浓度非常高,月均值达到5.0~9.1μg·m-3.和20余年前的资料相比较,细粒子在气溶胶中的比重有明显增加.因而在目前粤港地区的气溶胶污染中,主要是细粒子的污染,尤其是黑碳气溶胶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218.
烟气条件下疏散指示能见度实验及图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了烟气条件下疏散指示能见度的初步研究.首先通过实验统计分析了观察者给出的烟气条件下疏散指示能见度等级变化规律,重点分析了疏散指示的亮度对能见度的作用,发现亮度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素.这区别于无烟条件下疏散指示能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亮度、大小和颜色.然后对实验过程中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分析,获得了疏散指示亮度信息的图像特征--对比度的变化,发现烟气条件下疏散指示图像的对比度变化信息较好地符合了观察者对疏散指示能见度等级评价的变化规律,且在烟气浓度变化缓慢的条件下可以细致评价疏散指示性能,故采用对比度信息来衡量烟气条件下疏散指示的安全性有更大的安全余量.结果表明,数字图像分析是量化烟气条件下疏散指示能见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19.
元元 《防灾博览》2011,(6):85-85
1.如果失火时在楼下,脱险相对容易,只要弄清出口,一般就能顺利逃离。如果浓烟弥漫,可以匍匐而行,因为越贴近地面浓烟越稀薄,能见度较好,呼吸较容易,有助于脱险。  相似文献   
220.
《环境》2008,(6):72-73
记者:灰霾现象近年来在殊三角日益严重,请问灰霾是如何形成的,其成因主要有哪些? 张远航:灰霾是一种基于大气污染光学效应的现象.在颗粒物污染严重时,城市和区域近地面大气存在比较厚的颗粒物霾层,由于大气中颗粒物细粒子对阳光的散射和吸收作用,大气能见度衰退,在霾层中看近处目标物,大气混浊且呈乳白色或灰色,此形象被称之为灰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