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9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67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38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42.
基于武汉城市圈2008~2017年48个区县的碳排放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等方法,从城市圈、市级、县级三个尺度来研究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Tapio脱钩模型来分析不同尺度下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城市圈尺度,武汉城市圈的碳排放总量在2012年前不断增加、之后逐渐趋于稳定,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的脱钩趋势也在总体向好。(2)在市级尺度,各市碳排放水平均已趋于平稳,其中,武汉、黄冈、孝感的碳排放量高于武汉城市圈9市的平均值,且武汉碳排放量远高于其他8个市,天门、仙桃、孝感、黄冈4市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已经由弱脱钩状态转变为强脱钩状态。(3)在县级尺度,武汉城市圈碳排放呈现出显著的圈层分布空间特征,紧密圈层区县的碳排放量普遍较高,核心圈层、外围圈层区县的碳排放量普遍相对较低;脱钩状态的圈层特征也已显现,强脱钩的区县主要位于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圈层与外围圈层,弱脱钩区县主要位于紧密圈层。最后,针对武汉城市圈碳排放脱钩效应存在的问题,从圈层、极核等方面提出相应措施,以期为武汉城市圈的高质量发展及相关规划的编制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3.
方苗  贺义雄  余晓洋 《资源开发与市场》2022,(12):1461-1467+1528
基于农业生产中的6个主要碳源,对2010—2019年浙江省的农业碳排放数量、强度和结构进行测算。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法、Tapio脱钩模型和LMDI模型分别探究农业碳排放的空间集聚特征、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浙江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整体均呈波动下降态势,最大农业碳排放源为柴油。(2)浙江省各地级市农业碳排放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性,高碳排放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低碳排放区集中在浙西南和湖州地区。(3)农业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以强脱钩为主。(4)在驱动因素中,农业劳动力规模、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结构对农业碳排放起抑制作用,其中劳动力规模的作用最强,而经济发展水平则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4.
湖北省农地利用碳排放时空特征与脱钩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翻耕、稻田6个主要方面的碳源,测算了湖北省1995~2009年及其地、市、州2008年的农地利用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自1995年以来,湖北农地利用碳排量总体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三阶段特征,其碳排放强度变化轨迹与此基本一致。(2)区域差异明显:农地碳排放总量,江汉平原、鄂东北地区高,鄂西、鄂东南地区较低;农地碳排放强度,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即鄂东>鄂中>鄂西。进一步运用Tapio脱钩模型对湖北省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脱钩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以弱脱钩和强脱钩为主,可见近些年来农地利用碳减排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45.
提出了一套分析多种政策手段对社会经济系统物质流和价值流变化的综合作用的理论概念,弥补了现有不足.在理论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由7个子模块组成的具体模型框架,以反映多种政策手段共同实施对物质流和价值流变化的综合作用.以我国为案例,利用提出的模型框架评估了我国7类典型环境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物质流变化的综合和单独作用,证明了综合分析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6.
国际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脱钩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了解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脱钩的内涵和意义,并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和未来发展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脱钩政策,将为我国实现可持续的稳健经济增长提供坚实保障,也能有效回击西方对我国"过度消耗地球资源"的指责。通过论述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的脱钩实践,重点针对化石燃料这一目前最广为利用的自然资源,着力于寻求我国降低资源消耗和兼顾经济发展相平衡的脱钩策略。  相似文献   
47.
和斜井人车生产厂家提供的方法相比,运用改进后的试验方法,进行插爪式斜井人车全速脱钩试验,提升绞车不参与人车脱钩试验运行;试验时人车的运行区段较短,试验人员能够观察到人车全速脱钩试验的全过程;试验时间缩短到一个小时左右.能够达到同样的试验目的.  相似文献   
48.
俞洁  张勇  李清瑶 《环境工程》2023,(10):150-162
基于2000—2020年中国制造业的数据,构建二维脱钩模型测度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状况,并运用脱钩努力模型探究脱钩的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26个行业碳排放总量从2000年的176.09×107 t增长至2020年的639.21×107 t, 21年间增长了3.63倍。2)26个行业共现18种二维脱钩状态,强脱钩次数占比从“十五”后半期的15.38%上升到“十三五”的40.77%,脱钩状态逐渐改善,但仍存在较大脱钩空间。3)劳动密集型行业更容易实现低经济水平-强脱钩,资本密集型行业更容易实现中经济水平-弱脱钩,技术密集型行业更容易实现低经济水平-弱脱钩。4)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的脱钩努力指数均值分别达0.686和0.031,成为推动制造业碳脱钩的关键,而能源结构的脱钩努力指数均值为-0.147,阻碍了碳脱钩进程。5)劳动密集型行业做出的脱钩努力最大,资本密集型行业次之,技术密集型行业最小。  相似文献   
49.
刘贤赵  李阳 《环境科学》2023,44(12):6664-6679
基于碳代谢模型核算了1995~2020年长株潭县域碳排放,采用Tapio脱钩模型探讨了长株潭各县域碳排放与城市用地之间的脱钩关系,并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分析了城市空间形态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县域碳排放总体上形成了以市辖区为中心的聚集分布,且呈逐年扩散趋势.2020年相比1995年新增7个高碳排放区,均为长沙市区县.②1995~2020年,研究区整体由以强脱钩为主转变为以扩张负脱钩为主,空间上脱钩状态在脱钩和负脱钩之间来回波动;除7个县域脱钩状态在倒退外,2020年其余均达到脱钩状态或向脱钩状态靠近.③城市斑块面积(CA)、城市斑块数量(NP)和斑块结合度(COHESION)与城市碳排放之间呈正相关效应,而景观形状指数(LSI)、最大斑块指数(LPI)和欧氏距离均值(ENN_MN)与城市碳排放则呈负相关效应,不同城市形态指标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50.
采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GDIM)分析2000~2016年中国工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结合DPSIR框架构建脱钩努力模型测度工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产出规模效应、技术进步效应、能源消费规模效应和人均碳排放效应是导致工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而产出碳强度效应与技术进步碳强度效应是减少工业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工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呈"未脱钩~弱脱钩~强脱钩"的阶段性特点;产出碳强度效应与技术进步碳强度效应是工业碳排放实现强脱钩的决定性因素,同时更需要调整能源结构、降低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来实现工业碳排放强脱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