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8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9篇
安全科学   164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49篇
综合类   188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71篇
灾害及防治   4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281.
为探索水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基于改进的水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中原城市群2001~2016年水量生态足迹和水质生态足迹,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构建脱钩评价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环境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中原城市群总体水生态足迹表现出波动增加趋势,农业水足迹在水量生态足迹中比重最大,超过50%;(2)地下水质生态足迹和地表水质生态足迹的比例约为4∶3,2001~2010年导致地表水质生态足迹面积最大的污染物是硝态氮,2011~2016年磷是最主要的污染物,而导致地下水质生态足迹的规律较为复杂,由多种污染物交替决定;(3) 2001~2016年,水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由弱脱钩的不协调和初级协调向强脱钩的中级协调转变,表明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环境的协调性在逐步增强;(4)中原城市群内部各城市水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时间上表现出逐年增强的趋势,在空间上存在较高的相似性,中原城市群在协调度上的表现优于其在脱钩指数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282.
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及其空间关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首要要求,而创新是驱动区域绿色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分析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时空分布格局以及空间关联性演变。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1)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指数总体上虽然均有一定的上升,但整体水平较低,2013年开始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2)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度及协调度指数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带内空间分异明显,长三角地区协调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3)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协调性呈现集群化现象,且具有"下游中游上游"的梯度化空间分异特征,低水平协调的城市单元可以划分为科技创新领先区、绿色发展领先区和平衡区3种类型;(4)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协调性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长江经济带内相邻城市协调度的变换具有趋同特征。最后,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83.
基于“系统演进特征分析-动态耦合规律验证-协调状态诊断及预警”框架,对湖南省2001年以来的城市化系统与生态系统交互耦合时空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湖南省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综合发展指数由2001年的0.537逐年提升至2015年的0.785,达到中高水平,市州发展悬殊仅长沙市达到高水平。(2)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呈U型走势,2015年达到0.764,处亚健康状态,系统压力较大是关键性限制因素。(3)城市化系统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先降后升,2015年提高到0.622,处基本协调的较低水平,各市州大多处于轻度失调-基本协调临界水平,分属生态建设滞后型、城市化滞后型和结构性污染型等3种类型。(4)从系统演进看,城市化系统与生态系统由轻度失调-逆向演替逐步转为轻度失调-正向演替、进一步转为基本协调-正向演替,预计2020年耦合协调度将提高到0.633,未来较长时期仍将处绿灯区,应采取适当的区域发展政策,推动城市化系统与生态系统内部要素调整磨合,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84.
我国水资源、能源、粮食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如何保证水资源-能源-粮食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03—2015年我国省际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度,并结合ESDA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我国省际水-能源-粮食子系统及综合评价指数水平较低,呈现上升态势,其空间分布格局与我国水-能源-粮食资源禀赋分布格局相一致。②我国省际水-能源-粮食耦合度已处于高水平,但我国省际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度水平较低,呈现出稳定上升态势,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省际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规律,各地区空间差异性明显,呈现出东北>中部>东部>西部的空间分布格局。③我国省际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度呈正向空间自相关性,集聚状态明显,但分布格局不够稳定,易发生变动。④我国省际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经济集聚、技术进步、教育、人口和农林支出。因此,国家应针对水、能源、粮食的协调发展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考虑水、能源、粮食与产业布局及行业外部影响的关系。通过技术进步来提升水、能源、粮食的利用效率,保证协调发展的质量。各省市则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弥补短板,促进其水-能源-粮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85.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发展战略。资源型区域常常会面临资源枯竭、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等"资源诅咒"问题,其可持续发展潜力受到严峻挑战,及时了解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对促进其走向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理论推演分析,对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界定,提出创新支持能力与转型支持能力是该类型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子能力,并从生存支持能力、经济支持能力、环境支持能力、社会支持能力、创新支持能力、转型支持能力六个子能力系统方面构建了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以及距离协调度测算法,以典型资源型省域山西省为实证分析对象,对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前后各两个时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级及其协调度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度比较。结果表明:2010年"综改区"设立后,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由2007年的IV级弱持续发展水平提升到了2014年的Ⅱ级中可持续发展水平。但环境支持能力与转型支持能力两个子能力系统仍处在较低水平。同时,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内六大子能力系统的协调度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环境支持能力与其他各子能力系统极度不协调的现象。实证结果对山西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也反映了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86.
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是土地管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水平的高度协调,对促进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的综合确权法以提高指标权重精度,基于耦合度、协调度、相对发展度模型测算、分析与比较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沿海三大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与规律。研究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最高,其次为珠三角与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优化程度表现为"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度的空间相关性强弱表现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整体逐步趋向于中高度协调,长三角、珠三角趋于中低度协调;研究前期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是影响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研究中后期京津冀新型城镇化超前发展,长三角则逐步趋于土地集约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珠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进步显著,但仍滞后于土地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287.
为了加强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机房各类设备和机房环境的监管,保证机房整体稳定运行及数据安全可靠,基于对电力调度自动化信息管理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分析,采用3D技术开发了电力调度自动化机房综合管理平台。应用结果表明:该平台能够对机房中的网络设备和服务器进行全方位监控,准确捕捉设备及网络异常,实现多维实时告警,有效提高运维效率和机房综合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88.
针对电力系统时常发生输电断面阻塞的问题,深入分析了多个地区的可中断负荷合同,从控制时段、控制负荷等方面提炼了可中断负荷的控制要求,以此为基础,考虑可中断负荷响应后最优购电策略,提出了基于可中断负荷的经济调度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可靠性,降低了用户的用电成本。  相似文献   
289.
九龙江北溪下游是漳州、厦门地区主要饮用水源地.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以及各类污水排放量增加,该流域多次发生的水华事件,说明九龙江的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藻类生长和流速的关系,提出了通过白沙水库放水,提高流域流速来抑制藻类生长的措施,控制藻类水华,保障流域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290.
于2007—2008年溪源水库蓄水前,2014—2015年溪源水库蓄水后对溪源宫水源地水体进行采样,分析了冬春季水体的理化指标、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群落组成。蓄水前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26属43种,水体水质状况较好,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平均为7.31×10~5cells/L,以硅藻、绿藻门为优势门类,两者占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比例约为54.7%、32.2%,水体呈贫-中营养状态。蓄水后,水体氮、磷营养盐浓度分别约为蓄水前的2.4倍、3倍,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平均为1.42×10~7cells/L,约为蓄水前的20倍,且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优势门类为硅藻、蓝藻、绿藻,所占比例分别为40.2%、38.7%、14.4%,蓝藻门比例有显著提高,约为蓄水前的5倍。说明建库蓄水对浮游植物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