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30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33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为了评估化工园区的脆弱性,精准防范园区事故风险,提出了基于COWA-G1和云重心理论的化工园区脆弱性评价模型。首先,运用鱼骨图对影响化工园区脆弱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化工园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其次,为降低传统赋权方法的主观性,通过连续的有序加权平均(Continuous 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 COWA)算子和G1法组合确定指标主客观权重;然后,引入云重心理论计算加权相似度,从数据角度科学判别化工园区脆弱性评价等级;最后,以某化工园区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化工园区脆弱性等级处于“一般脆弱”水平,表明化工园区韧性良好。该评价模型可利用编程完成模型仿真,简单实用,提高了综合评价的效率和可操作性。研究内容可以为化工园区的日常安全管理及应急处置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2.
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作为我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天然实验室”,植被生态系统发生了深刻变化。引入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和探讨2000—2015年青藏高原植被NPP时空变化格局及其驱动机理,并定量区分NPP变化过程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对作用。研究发现:(1)2000—2015年,青藏高原植被NPP年均值总体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在年际变化方面,近16年植被NPP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在2005年出现上升陡坡,并在2005—2015年表现为高位波动的态势。(2)青藏高原植被NPP增加区(变化率>10%)主要集中于三江源地区、横断山区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以及那曲地区的中东部,而植被NPP减小区(变化率<-10%)则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上游和阿里高原。(3)近16年青藏高原植被NPP重心总体向西南方向移动,表明西南部植被NPP在增量和增速上大于东北部。(4)青藏高原植被NPP与气候因子相关性的地区差异显著,其中植被NPP与降水显著相关的区域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南部及雅鲁藏布江流域中下游,而植被NPP与气温显著相关的区域主要位于藏南地区、横断山区北部、青藏高原中部和北部。(5)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青藏高原植被NPP变化过程中的相对作用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性,在空间上呈现“四线—五区”的格局。研究成果能够为揭示青藏高原区域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83.
中国现代学术生成于中西古今大整合大创新的20世纪初期,促成这一现代学术转型的关键因素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播和流行。经过与各种社会思潮的激烈论战,唯物史观彰显了巨大的影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取得了学术话语权,是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学术文化的强大理论武器。在唯物史观的影响下,中国学术成功实现了研究理论和方法、研究对象和主体、研究重心和功能的现代转换,构建起了相对完整的现代学术体系,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巨星,开拓出了新的学术视野,奠定了新的学术研究范式,展示了新的学术气象。可见,唯物史观促成学理和方法以至中国现代学术的转型,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上的一个突出特色和划时代的成就。  相似文献   
84.
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空间非均衡发展与空间扩散路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5 期时间跨度20 多年的武汉市土地利用数据基础上,利用ArcGIS 的空间统计和空间分析功能,拟合出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洛仑兹曲线并制作了基于耕地非农化速度分级的重心曲线,结合统计数据分析耕地非农化扩散路径及其与经济、人口重心曲线变化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武汉市是个典型的单中心城市,其耕地分布不均衡,耕地非农化仍是在围绕城市中心进行,耕地非农化在乡镇级别上是非均衡发展的,但非均衡程度在逐年减缓;②基于耕地非农化速度分级的耕地非农化重心曲线表明,耕地非农化速度快的点到速度慢的点的密度有逐步降低的趋势,并且速度快的点到速度慢的点还有向外围扩散的趋势;③武汉市耕地非农化扩散路径、GDP重心变化路径和人口重心变化路径在移动方向上大体上都符合在南北向是向北,转而向南又复向北;而在东西向是先向西然后向东,武汉市的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和人口的相关性表明武汉市的耕地非农化在空间上是有序发展的。研究结果能较好地揭示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空间非均衡发展状况,实现了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空间非均衡发展的可视化,反映了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经济和人口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5.
2012年8月9日,自治区主席马飚在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向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出的《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建议函》上作出重要批示。全文如下:全区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紧紧围绕实现"三项目标",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狠抓事故预防,扎实推进"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突出抓好道路交通、消防安全、汛期安全以  相似文献   
86.
主动靠前强化服务支持"鲤城区安监局主动为我们服务,那是没得说的!我公司成立于2008年,作为生产树脂类企业,公司难免使用部分危险化学品,如天那水等,加之公司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少工人素质相对差些。区安监局同志了解这些情况后,经常上门指导我们做好相关安全防  相似文献   
87.
天然气集输系统一旦发生泄漏,容易引发火灾、爆炸、中毒等重大事故,合理的 消防中心站选址对及时展开事故应急救援行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针对气田中消防中 心站的最优选址展开研究,提出基于动态规划法与重心法相结合的选址方法。采用动态 规划模型确定气田集输系统应急救援最优路径,采用重心法考虑气田集输系统不同组成 单元的重要性,二者结合最终确定出消防中心站最优选址。通过该方法确定的气田消防 中心站位置既保证了气田集输系统中重点保护对象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内得到救援, 同时兼顾了其他单元的最短应急救援时间,对气田消防中心站的合理设置提供了较有价 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8.
长江三角洲经济与工业污染重心演变及脱钩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海霞  蒋晓威 《中国环境科学》2013,33(10):1911-1919
以2000~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16市GDP、工业总产值、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数据为基础,运用重心模型,通过测算重心坐标及其偏移距离,揭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重心和工业污染重心移动轨迹和演变规律,并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污染转移、环保投资等方面解析其演变机理.研究结果显示:经济重心与工业污染重心均位于几何重心的西北方向,但两者重心路径偏移呈现出一定的脱钩现象;经济重心呈现向西北方向偏移,其中GDP、工业重心偏移距离分别为9.45,7.58km;工业污染重心则向东南方向移动,其中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固体废物重心偏移距离分别为18.11,28.98,3.84km;工业污染重心和经济重心迁移轨迹之间的脱钩现象受多种因素的驱动.其中,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不平衡加剧了经济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环保投资推动了工业污染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产业结构重型化及污染的地区间转移一定程度的加剧了工业污染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89.
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社会经济产出、社会经济投入、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选取18个相关指标,通过重心法分析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的空间差异和时空动态演化过程,借此评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中央政府财政倾斜和有关优惠政策的驱使下,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格局有所改善, 然而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相比东部地区而言并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另外,西部地区发展经济特别是工业的同时,并没有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尤其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时候,东部地区将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演化成了污染转移。下一阶段,政府应切实着眼于改善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控制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90.
福州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价值系数法估算非建设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应用防治成本法和替代成本法估算建设用地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价值,并借助“力矩平衡点”法计算区域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重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福州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福州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993年的95541.91×106元降低至2004年的91437.19×106元,而后又增加至2009年的99192.32×106元.林地对福州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最大,水域次之,两者约占总服务价值的87%~92%,而建设用地的负面影响逐渐加大.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重心在不同时期的转移路径,与福州市城市化发展方向正好相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战略的影响.根据福州市各县(市)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将福州市划分为3个生态功能区:人工调控生态区、半自然半人工恢复生态区和自然调控生态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