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75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21.
铅的污染危害及天然产物防治锅中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梁冰  顾永祚 《四川环境》2000,19(2):17-21,25
本文从铅污染的生物环境化、低浓度铅污染对儿童发育和智力的阻碍、传统驱铅剂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探索高效、安全无毒副作用驱铅剂对防治环境铅污染慢性中毒的重要性,介绍了国内外利用天然产物防治铅中毒的研究概况及进展,指出利用天然产物防治铅中毒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22.
长春市土壤铅污染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金属铅分布广,有蓄积性,被认为是最严重的环境污染物之一。铅能对人体和其它动物的组织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每年人为排入环境中的铅多达150万吨,汽车排放的烷基铅有40-50万吨,铅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汽油中的防爆添加剂,这些错随着汽车运行排放扩散,50-93%沉降在交通干线两侧的植物和土壤上,使植物和土壤中的铅含量达到几十至数百mg/kg。我国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速了公路两侧的铅污染。铅在土壤中容易积累,能通过食物链富集并不易被净化,对生物、自然生态、农业生产都有潜在危害,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铅污…  相似文献   
123.
通过对我国西南(云南、四川)13个高山地区地衣植物—长松萝(Usnea longissima)中铅(Pb)含量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208Pb/206Pb和207Pb/206Pb)的测定与分析,并且与土壤Pb含量进行对比,探讨了该地区大气Pb污染及其来源特征.结果表明,各地区长松萝中Pb的含量范围为1.5~64.5mg/kg,在临近城市及有色金属产区含量较高,与土壤中Pb含量(7.6~113.9mg/kg)空间变化一致;不同采样区长松萝与土壤中Pb含量呈典型正相关关系(r=0.919, P<0.01),长松萝Pb含量反映了区域大气Pb污染程度差异.长松萝中208Pb/206Pb和207Pb/206Pb同位素比值范围分别为2.099~2.123和0.852~0.874.通过与主要潜在污染源Pb同位素对比分析,认为我国西南高山地区大气Pb污染主要源自该地区铅锌矿冶炼释放,并且还可能受到来自缅甸含铅汽油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4.
铅锌冶炼厂渣堆场周边土壤铅污染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属冶炼过程留下的废渣经过雨水冲刷及渗滤液等的作用使残留在废渣中的重金属发生迁移转化,导致渣堆场下及周边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了解冶炼厂渣堆场下及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对场地修复及土地利用规划均有重大意义。本研究调查了湖南某铅锌冶炼厂渣堆场0~4 km内三个采样区0~20 cm表层土壤及0~100 cm深度土壤中铅的污染状况,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进行铅污染评价,并分析了铅纵向迁移随深度变化和横向迁移随距离变化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铅锌冶炼厂渣堆场下及周边0~1 km范围内土壤受到了铅污染,渣堆场下、距渣堆场10 m处及1 km处表层土壤中重金属铅的质量分数分别可达775.25、645.33和309.80 mg·kg^-1,超过了当地土壤中铅的背景值,也超过了土壤二级质量标准甚至三级质量标准。三个采样区的铅污染指数分别为2.6、2.1及1.03,污染等级均为Ⅱ级,污染程度为轻度污染。三个采样区土壤中铅污染主要集中于0~20 cm土壤层中,铅的质量分数分别达775.25,645.33和309.80 mg·kg^-1,20~100 cm土壤层中铅的质量分数低于0~20 cm的,分别在88.48~120.96 mg·kg-1、235.01~380.16 mg·kg^-1及309.80~59.32 mg·kg^-1之间。渣堆场下土壤中的铅从0~20cm土壤层往下至20~100cm土壤层迁移量远小于距渣场10 m处及1 km处的。三个采样区表层0~20 cm土壤层中铅的变化规律为距渣堆场0 m(渣堆场下)〉距渣堆场10 m〉距渣堆场1 km〉距渣堆场4 km,质量分数随距离增加而降低。20~40 cm及40~60 cm土壤层中铅的变化规律为距渣堆场10 m〉距渣堆场1 km〉距渣堆场0 m处(渣堆场下)〉距渣堆场4 km,60~80 cm及80~100 cm土壤层的变化规律为距渣堆场10 m〉距渣堆场0 m处(渣堆场下)〉距渣堆场1 km〉距渣堆场4 km,铅的质量分数随距离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  相似文献   
125.
电池企业铅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池企业的场地土壤进行实验,研究了铅污染土壤中混合施加过磷酸钙(C)、膨润土(B)和腐殖酸(H)后对土壤中铅形态及浸出毒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在相同固定剂组合中改变单一固定剂投加量对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经不同配比的C+B、B+H、和H+C组合方式处理后,土壤中铅的有效态质量分数明显降低,而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质量分数增加。固定时间为40 d时,其修复效果优于25 d。修复后土壤的有效态铅大部分转化为有机结合态,其中经过20%B+20%H和10%H+6%C处理后,有效态铅质量分数降低幅度较大,分别从331.3 mg·kg-1降至91.8 mg·kg-1和96.57 mg·kg-1;相应地,有机结合态铅质量分数增加幅度也较大,分别从57.19 mg·kg-1升至264.28 mg·kg-1和267.99 mg·kg-1;(2)C+B组合投加处理中,土壤修复效果随膨润土投加量增加而降低,B+H组合投加处理中,土壤修复效果随着腐殖酸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H+C组合投加处理中,随过磷酸钙投加量增加,土壤修复效果也呈增加趋势。(3)经不同处理固定修复后,土壤浸出液中铅的质量浓度大幅降低,对周周水环境的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126.
羽叶鬼针草对Pb的吸收特性及修复潜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红旗  李华  陆泗进 《环境科学》2005,26(6):143-147
羽叶鬼针草对土壤中Pb的吸收特性和修复潜力的研究结果表明:①鬼针草对Pb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在土壤Pb浓度为2 000mg·L-1时,鬼针草地上部和根系中Pb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2 164.7mg·kg-1和1 509.3 mg·kg-1;②鬼针草植物对Pb的吸收有很强的分异特征,植物吸收的Pb主要富集于地上部,Pb在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是叶子>茎>根系>种子;③不同生长期植物对Pb的吸收速度是不同的,植物在开花期对Pb的吸收速度最大,吸收量根系为15.81 mg·(kg·d)-1,地上部是19.83 mg·(kg·d)-1.羽叶鬼针草具备修复土壤Pb污染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7.
通过试验研究系统考察了动电修复铅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过程中 pH值、电流强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中铅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除阴极附近外,动电修复可以使80%的土壤酸化,电流强度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而土壤的含水率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在部分区域实现了铅的迁移,但在靠近阴极的区域内出现了高浓度铅的富集。  相似文献   
128.
由于儿童的低水平铅污染可能导致智力伤害,其对于环境和公共健康的意义受到关注。关于铅污染以于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实际心理影响存在着争论。对于血液中铅含量有中等程度增加的儿童来说,在进行监测、检测和干预的同时,应该考虑后其它社会、文化、人种、经济和发展因素的影响。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于儿童血液铅含量与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发展中国家(如非洲)却没有。对于非洲,尤其是对于过去和现有的工业  相似文献   
129.
论文测定了焦作市城区道路旁健身场所雪松针叶中的铅含量,并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对这些场所的大气铅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同时还分析了雪松叶片铅含量的影响因素。评价结果表明,位于道路旁边的体育健身器械和设施场所的空气质量,有26.7%为无铅污染,其余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铅污染。因此在道路旁设置体育健身器械和设施是不合理的,市民不适宜在道路旁进行休闲、娱乐、健身活动。  相似文献   
130.
Plant uptake factor (PUF), single-variable regression of natural log-transformed concentrations in rice grain/vegetables versus natural log-transformed concentrations in soil and multiple-variable regression with soil concentrations and pH, was derived, validated and compared based on the paired crop and soil data collected from studies regarding As, Cd and Pb contaminated croplands in China.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dian value of PUF did not present deterministic prediction. But after natural logarithm transformation, the PUF followed Gaussian distribution which could be useful in risk assessment. The single-variable regression models were significant for As, Cd and Pb uptake both by rice and vegetables; however, the standard errors of all the regressions were comparatively large. Soil pH as a variable was generally significant but it only contributed positively to model fit for Cd uptake. After model comparison and selection, the upper 95% prediction limits of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for Cd uptake by rice was recommended to calculate screening value of Cd for paddy soil based on the limit for Cd concentration in rice gra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