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36篇
基础理论   25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对小麦不同物候期农田防护林系统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物候期田间平均含水量的变化规律为幼苗期>返青期>拔节期>灌浆期,幼苗期和返青期杨树防护林对小麦的胁地影响不大,灌浆期是农田防护林与小麦争夺水分最为激烈的时期;幼龄防护林带能有效增加农田土壤含水量,对小麦生长有利,成熟林与农作物争夺水分的能力比幼龄林强,且对农作物的水分竞争主要集中在0.2倍树高范围内,造成此范围内土壤含水量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52.
根据国家林业局2005年底公布的沙化土地监测结果,“三北”地区有9个省区荒漠化土地出现好转,6个省区的沙化土地发生好转,分别比1999年减少了4万多km^2和近0.8万km^2。这个数据表明,我国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历时28年,累计投资40亿元,给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生态带来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53.
长江上游护防林与流域生态环境战略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长江上游地区存在的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降低、植被逆向演替、环境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对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可行性从地理条件、生物多样性、社会条件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战略建设的宏观调控上提出了三个原则: 1.坚持保护治理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2.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和区域规划的科学化;3.资金、技术的投入和政策的完善保证。在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具体实施上提出了四点对策:1.合理的总体设计布局;2.选择适宜物种,增加种质资源储备;3.使用正确的营造技术;4.集中成片,先易后难。  相似文献   
54.
基于“八五”期间长江中上游流域各省的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结合经典的材积源生物量法估算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生物量碳密度和碳贮量,并根据不同树种生物量-生产力回归关系推算了该地区当前的固碳潜力。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平均碳密度为2575 t/hm2;碳贮量为1 39459 Tg (1 Tg = 1012 g),其中林分(包括经济林)碳贮量为1 20430 Tg,灌木林为13437 Tg,竹林为5592 Tg,三者分别占总碳贮量的8636%、963%和401%。整个防护林体系森林植被的固碳潜力为36856 Tg/a。位于本区西部的四川盆地嘉陵江流域和西部高山峡谷区,其森林碳密度、碳贮量和固碳潜力较高,而东部地区的川鄂山地长江干流、鄱阳湖水系以及洞庭湖水系相对较低,因此,长江中上游森林碳密度、碳贮量和固碳潜力总体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55.
滇池防护林体系计划于2010年在14.783万公顷林业用地内建成,按推算可使全流域土壤侵蚀量减少20.75%,固土能力增加75.14%,入湖泥沙减少48.72%,入湖总磷、总氮减少48.72%,并能使全流域防护林不总量达到18443.8万吨。  相似文献   
56.
2000年,国家环保总局将扬州市邗江区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在创建过程中,邗江区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初步形成了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生态工业为重点,生态旅游和生态社区为亮点,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的综合型生态示范区建设模式。 项目实施 着力推进生态农业 以农村生态林建设强化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有计划地实施防护林工程,逐年新增造林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开展农业污染的源头控制工作,在农业栽培和农产品种植、加工、运输过程中减少污染,培植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实现农业废弃物  相似文献   
57.
造林减灾     
张树春  张帆 《环境》1995,(3):11-12
到本世纪末,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17.1%,由“三北”、“长江中上游”、“沿海”等防护林体系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共同组成的五大防护林体系,将为改善中国生态环境做出巨大贡献,在防灾减灾中发挥巨大作用。一中国更需要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58.
马军 《沿海环境》2003,(1):34-35
为抵御沙漠的侵袭,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展植树造林工程,目前中国人工林面积约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1/3,但沙化却不断加剧。土地沙化速度上升到每年3436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沙尘暴频繁发生,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如此反差令人困惑。人们常常提及造林经费不足、弄虚作假等问题,却很少从根本上质疑造林对治沙的作用,因为造林治沙早有成功先例。林业部门反复强调,三北工程是世界四大造林工程之一,完工时规模将居世界之首。然而世界主要造林工程却鲜为人知。目前“四大工程”之首是美国的罗斯福工程。上世纪30年代,…  相似文献   
59.
试论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综合防护林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林业建设环境分析、论证,提出一江两河地区综合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战略构想:在认真保护、科学经营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以拉萨河、雅鲁藏布江中段、年楚河谷地为主线,重点建设沿江防护林带,构成防护林体系的主要骨架;在河谷农田草场加速防护林网建设,完成防护林体系的网络结构;依土地条件积极营造薪炭林,适当发展用材林和四旁植树(含林卡和经济果树等),完善防护林体系的带网片结,建立起我国高原最大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保护好地理环境独特的高寒农业区和“世界第三极”。  相似文献   
60.
阐述了森林保持水土的条件 ,即良好的林分结构、必要的面积比例和一定的林龄 ,揭示了成林过程中水土保持功能的动态变化 ,为研究防护林体系水土保持功能持续提高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