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71篇
基础理论   16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3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21.
干旱、抗旱、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新闻中使用最多的词了。从去年11月以来,一场历史罕见的旱灾袭击我国十多个省、区、市。据有关专家测算,干旱地区同期的降水量异常偏少,  相似文献   
122.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局地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响应,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兴文县是云贵高原北坡的典型石漠化区域,其多年降水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区的气候变化。对兴文县1959~2007年全年和分季节降水量进行Morlet连续小波变换,结果表明:全年与分季节降水总体上均呈减少之势,并具有多尺度波动的特征,不同季节的多年降水具有各自的变化规律。春季和夏季降水量丰贫交替的周期较长(超过9 a),变化相对较缓;秋季、冬季和全年的降水丰贫更替周期较短(少于6 a),变化相对较快。目前兴文县处于降水相对较丰时期的后半程,未来几年将进入降水相对偏少的时期。降水的波动减少趋势,将会加剧该区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增加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并最终促进石漠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3.
中国水库溃坝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库溃坝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对已溃水库数据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凝练,可提高对水库溃坝事故的规律性认识,为我国水库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依据我国各省级行政区(香港、澳门、台湾未统计)历年已溃水库的数据资料,选用年平均溃坝率作为基本指标分析水库溃坝事故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气候状态图对引发水库年平均溃坝率高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沿着400mm年降水量线以北及其附近区域年平均溃坝率明显高于该降水量线以南地区;在经历了长时间干旱后的大量降水会增加水库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与气候湿润、降水充沛的地区相比,降水量偏少,汛期偏旱地区的水库溃坝率并不低;气温的大幅变化是促使水库发生溃坝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4.
我国城市内涝灾害的影响因子及气象服务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一场暴雨导致某座现代化大都市部分功能瘫痪、生命财产损失惨重的案例屡见不鲜。以山西为例,通过分析认为城市化导致大城市降水量和强降水事件增多、城市规划和排水管网建设滞后、完善的城市内涝灾害气象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等是造成城市内涝灾害加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城市内涝气象服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5.
李斌  张金屯 《四川环境》2010,29(2):75-78
利用基于GIS的黄土高原植被类型分布图,结合黄土高原地区标准气象站的气象因子资料,对黄土高原植被类型变化和空间分布对气象因子变化的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东南到西北,年降水量、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逐渐减少,年平均气温、全年日照时数、全年最大蒸散量、平均风速逐渐增加,植被类型由东南湿润半湿润森林、半干旱森林草原往西北转变成轻干旱、重半干旱的温性草原、干旱的荒漠半荒漠植被。  相似文献   
126.
基于湖北省恩施州的4个气象站点(巴东、绿葱坡、恩施、来凤)以及周边的3个站点(万州、奉节、五峰)近54 a逐年的降水量数据,利用气候倾向率法、ARCGIS空间分析法、小波周期分析法(Wavelet Analysis)和Mann Kendall突变分析法分别对研究区的降水量的时空变化、周期变化、突变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湖北恩施地区近54 a降水量呈现出波动式的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尤为明显。从时间变化来看,70年代和90年代的降水量的下降量要比其它年代降水增加量要大;四季变化中除了冬季降水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外,其它3个季节降水量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空间变化来看,降水量最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绿葱坡地区,最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部的巴东和西北部利川的部分区域,形成了“一高两低”且有东北部向西部逐渐减少的分布态势  相似文献   
127.
根据云南境内滇中高原区的昆明、楚雄、大理、玉溪、蒙自、马龙等30个气象站自建站20世纪50年代~2010年的逐月降水量,逐年最大1h、6h、24h降水量等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Morlet小波变换分析等对各站不同时间尺度的降水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自有观测记录以来各站的短历时最大1h、6h、24h降水量普遍呈增大趋势。而月、夏季、年降水量序列则有增有减,高原上宾川-祥云、元谋、蒙自-建水等各个传统的干旱区降水量都是持续增加,干湿季节的差异性在缩小,特殊地,马龙的短历时降水(最大1h、6h)显著地增大,但其最大月、夏季和年降水系列都为减少的相反趋势。总体上,最大1h、6h、24h降水量呈4(或7)、23a的周期性,最大月、夏季、年降水量则呈6、21a的周期性。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的不可逆转性,使滇中高原区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频次不仅越来越多,其变化幅度也在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28.
山西省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近50年来山西省18个气象基准站1960—2004年间的逐月气温、降水量和山西气象观测台(太原站)1966—2005年的逐月太阳辐射资料的统计,对山西省的气候变化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山西省气温上升趋势明显,而且在1990年有一次明显的跃变(1990年的累积距平等于零),年平均温度以0.25℃/10a的幅度上升;降水的年变化呈下降趋势,平均以18.7mm/10a的幅度下降,在1990年也有一次跃变;年总太阳辐射量亦呈下降趋势,且在1982年有一次明显的突变,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以每10年238.9204 MJ/m2的幅度下降。1982年以前以正距平为主,1982年后以负距平为主,且跃变的幅度较明显。  相似文献   
129.
河北省农业旱灾脆弱性区划与减灾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商彦蕊 《灾害学》2001,16(3):28-32,37
脆弱性是农业遭受干旱影响和旱灾损失的必要条件,它决定旱灾影响的强度。本文对河北省农业旱灾脆弱性进行了区划,分析了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变化的成因,针对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累进的动态压力,提出了调整人类行为、降低脆弱性、减轻灾害影响和损失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0.
杨进怀 《环境保护》2007,(19):45-47
基本情况 北京市多年平均降水量585毫米,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3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1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248立方米,属资源型重度缺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