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9篇
  免费   337篇
  国内免费   616篇
安全科学   443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258篇
综合类   1636篇
基础理论   629篇
污染及防治   99篇
评价与监测   55篇
社会与环境   378篇
灾害及防治   160篇
  2024年   75篇
  2023年   220篇
  2022年   223篇
  2021年   236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237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为了准确评估厌氧-缺氧-好氧(A2/O)处理工艺对废水毒性的削减效率,采用斑马鱼胚胎急性毒性实验、发光细菌急性毒性实验和小鼠L929细胞毒性实验进行测试,结合理化指标,通过毒性当量(TU)法、平均毒性(AvTx)法、毒性指数(TxPr)法、最敏感测试(MST)法和潜在生态毒性效应(PEEP)法对常州市6家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综合废水、化工废水、制药废水)进水和出水的生物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敏感程度最高,3种受试生物的毒性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理化达标的污水处理厂出水仍存在一定的生物毒性效应,出水毒性较大的是综合污水处理厂,排入受纳水体后可能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潜在的生态风险。A2/O处理工艺对各污水处理厂进水的毒性削减较好,其中对制药废水的毒性削减最高,AvTx、TxPr、MST和PEEP的毒性削减率分别为99.45%、99.64%、99.48%和69.66%。与AvTx、TxPr、MST法相比,PEEP法能够更综合地评价废水毒性。  相似文献   
962.
为全面了解萨雷兹湖水域的变化趋势和驱动因素,运用归一化水体指数法与全局-局部分割阈值法自动提取近50 a萨雷兹湖的湖岸廓线研究其面积时序变化;并分析萨雷兹堰塞湖水域体量变化特征。揭示了萨雷兹堰塞湖水量变化驱动气象、入湖补给和冰川消融因素等变化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72—2018年萨雷兹湖水量总体变化波动上升,变化速率为0.012 km3/a。2)萨雷兹湖所在区域降水量与蒸散量保持相对稳定,穆尔加布河径流补给量与萨雷兹湖水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3)萨雷兹湖流域每一年冰川消融量中有大于15.4%的比例贡献给穆尔加布河产流,影响萨雷兹湖水量变化。  相似文献   
963.
采用Landsat TM/ETM遥感解译数据,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方法,分析江苏省1985~2015年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演变特征、类型与模式,通过多元回归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索江苏省和各地级市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驱动因子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江苏省建设用地扩张幅度空间上呈现苏南>苏中>苏北的特征,建设用地扩张速率时间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5~2010年是快速扩张期。(2)江苏省建设用地扩张呈空间自相关和明显的集聚分布。扩张密度分布呈现以江苏沿江地区为高值中心,沿海及苏北地区为低值连片区的空间分异现象。高-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3)江苏省已形成沿长江的城市发展轴带和空间集约的都市连绵区,呈现外延型的空间扩张模式。江苏省建设用地扩张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均出现苏南>苏北的地理空间格局,可分为 4种类型:协调稳定型、不协调稳定型、协调波动型、不协调波动型。(4)建设用地扩张主导时间驱动因子是产业结构转型、人口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投资增长,第二、三产业比重是扩张的核心时间驱动因素,工业化是驱动建设用地扩张的重要动力。GDP和人口密度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导空间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964.
针对近年来企业变化趋势和新时代下对企业改革新要求,基于宏观视角对企业类型进行分类,结合2008~2016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探讨其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资本类型中,地区外资及港澳台工业企业数量占比的提高在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会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产生负向作用;产权类型中,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数量占比的提高在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会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产生负向影响;规模类型中,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数量占比的提高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会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产生负向影响;技术类型中,高技术产业企业数量占比的提高在5%显著性水平上会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产生正向影响。因此,工业企业类型不同将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产生显著影响,未来应注重工业企业内部改革和转变。  相似文献   
965.
基于2014年京津冀地区电力统计数据,引入多情景分析方法设定了不同的燃煤发电、燃气发电和可再生能源装机比例情景,测算了相应情景下的SO_2、NO_x和CO_2排放量,分析了该地区电力行业装机比例与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发电总装机容量一定的情况下,对燃煤发电和燃气发电来说,随其装机比例增加,SO_2、NO_x和CO_2排放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但相对于燃煤发电机组,燃气发电机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SO_2、NO_x和CO_2的排放量,减排效果显著。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来说,随其装机比例增加,SO_2、NO_x和CO_2的排放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66.
将大气污染物视为“坏”产出,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与Global Malmqusit-Luenberger(GML)生产率指数实证测算2006~2015年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大气环境效率与大气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并考察其时空异质特征与驱动因素,利用泰尔指数分解方法揭示大气环境效率地区差距的形成根源,通过构建“效率-生产率”矩阵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大气环境效率提升的优势与不足。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大气环境效率整体水平偏低,不同地区差异较大且在考察期间维持了下降趋势,大气污染减排潜力巨大;长江上游、中游与下游三大地区之间差距与长江上游地区内部省市之间差距是长江经济带大气环境效率地区差距形成的主要根源;大气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完全依靠技术进步来驱动,技术效率恶化是长江经济带大气环境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障碍;不同省市大气环境效率提升的优势与不足存在差异,因而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大气污染防治对策。研究结论可以为长江经济带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大气环境效率;时空异质性;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67.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诞生于1986年,是我国针对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但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发起的一项地方试点工作,旨在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推广应用,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相协调。30年来,实验区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突出体现在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国内的普及、探索出了一批具有示范推广意义的地域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发挥了向世界展示中国可持续发展成就的窗口作用三个方面。但是,实验区建设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顶层设计存在缺陷、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布局中没有占据应有位置以及能力建设工作滞后三个方面。随着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形势变化,特别是国际上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国内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赋予了实验区建设新的历史使命。着眼未来,实验区建设应在深入分析总结30年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以统筹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为目标,以破解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为着力点,以创新为动力,着力探索可持续发展关键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凝练可持续发展典型模式,为国内同类地区可持续发展发挥实验和示范效应,并依托"一带一路"向其它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经验和鲜活案例。  相似文献   
968.
关键基础设施(CI)是维持社会大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复杂的网络巨系统,而CI抗灾能力评估指标需具有系统性、客观性和一致性。案例驱动与数据驱动在能力评估指标选择中各有优势,亦相互支持。依靠案例驱动,可以把握历史经验,引导CI抗灾能力评估的情景设计及全局指标选择改进;借助数据驱动,可以发现潜在的微观指标,通过数据分析引导抗灾能力评估微观指标体系改进与完善。集成这2种评估驱动方法,提出CI抗灾能力评估指标选择的案例-数据集成驱动框架,并结合用例验证评估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69.
综述了烟气脱硫废水的产生原因与危害、分析了脱硫废水资源回用的可行性与困难,比较与评述了国内外烟气脱硫废水处理方法的工艺、原理及效果,指出了脱硫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新方向。当前各项技术都能使脱硫废水达标排放,但各工艺侧重点不同,经济投入相差较大,且后续环境问题各有不同。通过综合经济技术对比分析发现,电驱动膜法在当前最具潜力,能真正实现脱硫废水的资源化利用,达到近"零"排放,且具有运行成本低的优点,工业应用虽未形成规模,但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70.
通过构建室内微宇宙系统,运用稳定碳同位素示踪法,解析混合处理组中各有机组分代谢释放的CO2含量,探讨相对易分解碳源的输入对湖泊沉积物有机碳矿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相对易分解碳源的处理组中,CO2排放量明显升高,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45.49%(单次添加组)、52.61%(重复添加组)和57.65%(连续添加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