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8篇
  免费   344篇
  国内免费   59篇
安全科学   35篇
废物处理   83篇
环保管理   321篇
综合类   927篇
基础理论   145篇
污染及防治   195篇
评价与监测   85篇
社会与环境   82篇
灾害及防治   68篇
  2025年   6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5篇
  1974年   3篇
  197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酸雨和酸雾的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酸雨和酸雾形成的过程、机理作了介绍,总结了酸雨和酸雾的采样和分析方法,并对各种方法测定值之间的误差作了合理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972.
湖南酸雨污染特征   总被引:66,自引:7,他引:6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湖南省近10多年来城市降水监测资料, 了解到湖南酸雨污染严重, 且污染冬季重于夏季、市区重于郊区, 出现湘中地区严重污染带, 其污染是局地源和外来源叠加的结果, 并对湖南生态环境, 工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973.
冯树常  熊华南 《灾害学》1999,14(3):7-11
针对防治法-水利工程防洪法的缺点,提出一个全新的防洪思路-气象工程防洪法,通过从源头控制引起洪涝灾害的水源-降水的时空分布,达到控制水患灾害和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目的,既可减少灾损,节省用于防洪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相似文献   
974.
酸处理对活性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硫酸对活性污泥进行脱水前预处理,可使污泥中水分分布发生有利于机械脱水的变化,即结合水含量减少、可脱水程度增大,从而改善活性污泥脱水效果.试验数据表明,只加阳离子PAM调理,污泥经过板框压滤脱水后(压榨时间30 min)泥饼含水率为76.14%;经过酸化预处理后再加阳离子PAM可以使泥饼含水率降至70.24%.不管是过滤脱水还是离心脱水过程,酸处理对污泥脱水速率没有太大影响,却可以提高污泥可脱水程度.进一步研究发现,酸处理的机理是:酸处理使污泥中胞外聚合物ECP水解、微生物细胞瓦解,从而絮体内部间隙水、细胞内部间隙水被释放变成自由水,污泥水分分布发生变化,污泥可脱水程度提高,最终导致污泥脱水效果好.  相似文献   
975.
甘肃临夏地区人降雨气候背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贾效忠 《灾害学》2000,15(4):34-37
利用常规气象塑料,统计分析在作物生长的主要季节实施人工降雨的可能性及潜力,为开展人工降雨提供物理依据,分析结果表明:人工降雨的可能性及潜力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和时间性,由此提出了为抗旱减灾面在临夏地区充分开发利用云水资源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76.
潘建华 《灾害学》2019,(4):113-120
利用2005-2017年夏半年国家大监站的逐小时降水量资料,14个要素被设计来进行多角度分析。多数要素与地形高度有良好的负相关关系。时段雨量最大值主要集中地是四川盆地西部,其次是贵州南部,云南南部边缘地带有少许站点,云贵高原主体及其与青藏高原交接带内没有最大值出现。多个要素在9到12时出现日变化最高峰。月际变化一般在7月出现最大值。随月份推进,强降水区会在贵州西南部、云南南部边缘出现后,跳跃到川渝地区出现。时段累积雨量最大值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多个要素的时间增加一倍时雨量增大10%到20%。以小时而言,西南地区降水几率平均为1/10,最多的可以达到1/4,最少的不到1/14。6月份降水时数最多,10月的雨时数仅次于6月,4月最少。连续时段与标准日界时段雨量的显著差异出现在川渝地区;白天12 h降水与夜间12 h降水的显著差异也出现在川渝地区。总体而言,连续时段的累积雨量大于标准日界的相同时间长度的累积雨量,白天降水量大于夜间降水量。  相似文献   
977.
对贵阳地区2008年10月30日~11月7日的一场连续降水进行研究.通过对降水样品的pH值和主要阴阳离子组成的测定,分析了贵阳地区酸雨的主要离子来源以及离子浓度随降水过程的变化规律等.结果表明,此次降水的pH值范围为3.65~7.20,平均值为4.24;SO42-是主要的阴离子,浓度加权平均值为119.06μeq.L-1,占阴离子总量的80.63%;NH4+(38.38μeq.L-1)和Ca2+(48.87μeq.L-1)是主要的阳离子,分别占阳离子总量的37.82%和48.16%.Mg2+、Ca2+、NH4+与SO42-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0.91、0.91,说明贵阳地区降水中可能存在以MgSO4、CaSO4、(NH4)2SO4为主的化学物质.大气中不同离子在降水过程被去除的方式和速率有较大的差别,在降水初始阶段,主要富存在粗颗粒中的Mg2+等离子,因粗颗粒迅速被冲刷而较快从大气中去除;而主要富存在细颗粒中的NH4+、SO42-等离子,因细颗粒冲刷速率较慢,而能够在大气中保存较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978.
重金属捕集剂对水中微量Hg(Ⅱ)的处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含汞废水采用常规处理难以达标的问题,选用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DTCR-2)、2,4,6-三硫醇基钠硫代三嗪(TMT-18B)、硫化钠(Na2S)和氢氧化钙[Ca(OH)2]作为重金属捕集剂,对水中微量Hg2+进行深度处理研究.通过处理效果的对比,最终选用DTCR-2作为Hg2+最理想的捕集剂,重点考察了pH值、DTCR-2投加量、反应时间、Hg2+初始浓度及其他重金属离子等因素对Hg2+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g2+初始浓度为100μg.L-1,pH为8.0,投加量1.0倍化学计量比,反应时间10 min时处理效果较好,Hg2+剩余浓度为41.36μg.L-1,低于国家排放标准中的限值(50μg.L-1).另外,Cd2+、Pb2+、Cu2+这3种重金属离子对DTCR-2去除Hg2+具有抑制作用,影响大小依次为Cu2+>Pb2+>Cd2+,而Zn2+具有促进作用.通过本研究,可以为DTCR-2处理低浓度含汞废水工艺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79.
重庆市黔江区降水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解生态旅游城市重庆市黔江区大气污染状况,2015年采集了91个降水样品,分析了降水中离子组分分布特征,运用富集因子法、海盐示踪法、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HYSPLIT模型分析了降水化学组分来源。研究结果表明:黔江区域降水p H为5.66~6.96,加权平均值为6.34,降水离子组分浓度大小次序为SO_4~(2-)Ca~(2+)NH_4~+Mg~(2+)NO_3~-Cl~-Na~+K~+F~-,SO_4~(2-)、Ca~(2+)之和占总离子的63.95%;除Mg~(2+)和K+外,其余组分离子浓度与总离子浓度随季节变化(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呈同样的变化特征。Ca~(2+)、Mg~(2+)和K+大部分均来源于陆源贡献,Na~+可能受到了海洋源的影响,SO_4~(2-)和NO_3~-主要来源于人为输入源的贡献,Cl~-是受土壤物质和海洋的双重影响。轨迹水汽运输结果表明:黔江区域的降水主要受到西北气团、西南季风、西风环流和极地气候共同作用输入。降水中各个离子组分均表现出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上研究的降水离子组分中都具有相对较大正载荷,第二组分pH、降水量和气温为一类。  相似文献   
980.
黑龙江省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收集1986~2000年黑龙江省79个县市农业生产资料和30个气象台站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方法将粮食产量分解为气候产量和经济产量,然后用EOF方法分析了粮食产量、气候影响程度指数、≥10℃积温、生长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5年间全省粮食产量稳步增加,气候变暖趋势明显但降水变化不显著,变暖对粮食生产有利,降水的变化未对粮食产量产生实质影响。15年间气候影响程度总体增大,但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具有时空差异性:1986~1993年北部和西南部积温增加明显,粮食产量增加大于东北部和东南部;1993~2000年东北部和东南部积温增加明显,粮食产量增加超过北部和西南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