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1篇
安全科学   1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93篇
综合类   268篇
基础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86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通过对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区学生消费市场的调查分析,掌握武陵源风景区学生市场开发现状,对其所采取的学生市场开发策略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进一步开发学生市场的对策,为武陵源及其他风景区的学生市场开发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2.
Forecasting the temporal trend of a focal species, its range expansion or retraction, provides crucial information regarding population viability. To this end, we require the accumulation of temporal records which is evidently time consuming. Progress in spatial data capturing has enabled rapid and accurate assessment of species distribution across large scales. Therefore, it would be appealing to infer the temporal trends of populations from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ir distributions.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models from the fields of range dynamics, occupancy scaling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here I present a model for forecasting the population trend solely from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Numerical tests using cellular automata confirm a positive correlation, as inferred from the model, between the temporal change in species range sizes and the exponent of the power-law scaling pattern of occupancy. The model is thus recommended for rapid estimation of species range dynamics from a single snapshot of its current distribution. Further applications i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could provide a swift risk assessment, especially, for endangered and invasive species.  相似文献   
93.
将GIS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应用于渝西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首先,根据渝西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确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基本评价单元,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出每个评价单元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和分指数;然后运用GIS技术,根据每个评价单元的质量指数和分指数,自动生成渝西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等级图;在此基础上,对渝西地区生态环境整体及各不同侧面质量状况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渝西区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上由南向北逐渐降低,与自然环境状况的空间格局大体吻合,但局部地区有差异。表明自然条件对渝西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起决定性作用,但社会经济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同样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成为决定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94.
粤港澳大湾区污染场地土壤风险管控制度体系建设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防范污染场地环境风险和保障人居环境安全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面临的重要挑战和工作内容之一.由于粤港澳在政治制度和土地管理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珠三角9市内部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环境管理能力的差别,大湾区各地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模式有明显的差异,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典型城市污染场地风险管控特点,对加强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技术交流与合作,优化大湾区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简述我国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制度体系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广州、深圳、东莞、香港和澳门的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制度体系、监管对象、污染评估与整治程序等的特点,对其风险管控制度体系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并针对土地规划、政策反馈、信息公开及联盟机制探索等提出了思考与建议.总体来看,香港及珠三角部分地市构建了行之有效的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制度体系,且体现了一定的地方特点,但随着污染场地的进一步开发再利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目标将对污染场地风险管控策略的安全性、精细化和时效性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互相借鉴和充分学习,加强大湾区2区9市污染场地风险管控上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是实现大湾区污染场地安全再利用与高效开发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5.
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区域经济、社会和水资源的协调持续发展,查明区域水资源实物量,选取水资源生态极为脆弱的吕梁山连片贫困区的南部地区,基于2008—2017年的水资源数据,编制区域水资源实物量表,分析水资源实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吕梁山南部贫困区水资源实物存量在研究期内呈明显增加趋势,增长值(含重复计算量)高达6101×104m3,其中地表水实物存量期间增长最快,地下水实物存量期间增长较慢;第一产业用水增加明显,这与区域高耗水的经果林大面积推广种植有关。(2)居民生活用水增长明显,人均生活用水量增加较快,居民生活用水是当地水资源实物存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3)研究区各县水资源实物量空间分布差异大,县域间水资源平均存量最大相差3971.4 m3;单位面积平均水资源存量及单位面积平均水资源实际使用量均为隰县最多,吉县最少;隰县人均生活用水量最多,汾西县人均生活用水量最少。(4)实际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相关程度高,水资源的存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资源的实际使用量。研究结果对于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及吕梁山连片贫困区早日实现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6.
红色旅游资源是革命精神的核心载体,其保护和旅游利用面临着破碎化、片段化、静态化等问题,亟需开展整合开发研究。以中央苏区核心区为例,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修正的引力模型,研究红色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和文化生态变迁,在此基础上提出整合开发的策略,结论如下:(1)红色旅游资源点空间上呈现局部聚集特征,赣南苏区形成章贡区、瑞金市、于都县“金三角”分布格局,闽西苏区则形成新罗区、永定区、上杭县、连城县“银菱形”分布格局;(2)闽西和赣南苏区各重大事件红色旅游资源点在空间上8.9~106.6 km的范围内,形成带状或面状的文化生态基底,并呈现一致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的发展态势;(3)红色旅游资源网络联系方向与服务业主导型文化生态方向错位发展,这是赣南和闽西红色旅游资源内部网络联系度较强,跨区域网络联系度较弱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遵循红色旅游资源文化生态空间一体化、文化生态演变全域化、文化生态发展动态化的原则,提出空间集聚区优先整合开发、高发展指数红色旅游资源跨省域优先整合开发、跨主导类型关键节点优先整合开发三个整合开发对策,以期促进中央苏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7.
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相对稳定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分析了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使用3S技术获取基础地理数据,构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式的三级指标体系模型,并以AHP法结合专家咨询法选取人口密度、地质灾害易发度等10项指标,进行综合得分计算并分级. 结果表明:①在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具有可操作性和结果的可靠性;②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健康质量表现出2~4级生态系统占主体(82.6%)的特点,生态质量一般,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造成较大影响;③生态系统健康质量水平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从行政范围来看,彭水县、巫山县较好,巫溪县、武隆县等次之,云阳市、万州区等则较差. 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空间分异的成因;并从宏观尺度上提出了对该地区人为活动的不良生态后果予以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的综合对策.   相似文献   
98.
Understanding and being able to predict forest fire occurrence, fire growth and fire intensity are important aspects of forest fire management. In Canada fire management agencies use the Canadian Forest Fire Danger Rating System (CFFDRS) to help predict these elements of forest fire activity. In this paper a review of the CFFDRS is presented with the main focus on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Canadian Fire Weather Index (FWI) System outputs. The need to interpret the outputs of the FWI System with consideration to regional differences is emphasized and examples are shown of 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tual fuel moisture and the FWI System’s moisture codes vary from region to region. Examples are then show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el moisture and fire occurrence for both human- and lightning-caused fire for regions with different forest composi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te of spread, fuel consumption and the relative fire behaviour indices of the FWI System for different forest types is also discussed. The outputs of the CFFDRS are used every day across Canada by fire managers in every district, regional and provincial fire management office.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provide modellers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his system and how its outputs can be interpreted. It is hoped that this review will expose statistical modellers and other researchers to some of the models used currently in forest fire management and encourage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models useful for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forest fire activity.
B. Mike WottonEmail:
  相似文献   
99.
三峡库区太阳能资源基本特征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东  祝昌汉  罗勇  高歌 《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1):1984-1993
利用1961-2007年的日照时数建模计算了三峡库区的太阳辐射,在此基础上对库区的太阳能资源作了全面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库区年总辐射量介于3200~4400MJ/m2,与德国等太阳能利用大国相当;“下游多,上游少”是资源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且在秋、冬季差异更为明显;资源的年变化具有“夏大冬小”的特点,同时呈典型“双峰结构”,最大和次大峰值分别出现在8月和5月;库区上游太阳能季节差异大,而中、下游四季差异相对较小;库区太阳辐射以散射辐射为主(平均为64%),上游尤其明显;1961-2007年,资源量与直射比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且在夏、冬季下降尤为显著,分析表明这与轻雾日数和霾日数的增加有关;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资源量开始回升,有利于库区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0.
马仕君  周传斌  杨光  赵志岚  刘懿颉 《环境科学》2019,40(12):5593-5603
填埋场中的生活垃圾成分复杂,即使在封场后其存量垃圾仍将持续产生温室气体、恶臭、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是城市生态环境修复的重点领域之一.生活垃圾填埋场物质存量、组成成分和理化特征是掌握其潜在环境影响的关键.但是目前关于填埋场物质存量及其环境影响的研究还不多见.本研究以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人口最为密集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为例,基于国内外报道的科技信息和统计数据,对11个城市的生活垃圾产生量、处理量、组成成分、填埋场存量及关键元素碳存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6. 4 Tg,平均每年增长0. 8 Tg,其中卫生填埋处置占58. 9%;②总生活垃圾填埋处置量为230. 1 Tg,其中食物、塑料和纸类垃圾的累计填埋处置量最多,分别为109. 6、38. 9和29. 6 Tg;③2001~2017年,大湾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总碳输入量为50. 0 Tg,通过填埋气排放的碳为7. 1 Tg,通过渗滤液排放的碳为1. 5 Tg,累积碳存量为41. 4 Tg.本研究可为研究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环境影响提供基础数据,为大湾区城市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