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4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40篇
安全科学   12篇
环保管理   106篇
综合类   567篇
基础理论   120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73篇
灾害及防治   6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2 毫秒
111.
基于δ18O的青藏高原中部错那湖湖水蒸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稳定同位素方法经常被用来估算湖水水量平衡,这种方法主要依赖于水样的采集和同位素分析,并结合研究区域相关的气候和水文信息对湖水进行研究。基于对1999-2001年期间获得的18个湖水样的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错那湖水δD和δ18O的平均值分别为-83.3‰和-9.6‰,显著高于流域内同期降水中δD和δ18O的加权平均值-124.5‰和-16.6‰;流域内湖水稳定同位素的变化幅度远小于降水,但展示了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值较低而冬春季值较高,这种变化表现出一定的降水量效应,表明降水是湖水主要补给来源之一。结合所获得的流域内降水和河水稳定同位素数据,利用稳定同位素质量平衡方法对非结冰期间错那湖水的蒸发与流入比率(E/I)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受太阳辐射与气温升高的影响,湖水受到强烈的蒸发,流入错那湖的水大约24%消耗于蒸发。  相似文献   
112.
为了识别城市或“相似群体”最重要的资源环境“短板”问题,以中原经济区31个城市为研究区域,选择水土资源、能源、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水平等4个方面共计33项指标,利用层次分析修正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正向指标极大化、负向指标极小化、适中指标平均化的标准化方法对研究区域内各市资源环境绩效进行测算. 研究表明:①从资源环境绩效角度来看,中原经济区城市可分为“双高”超载型、农业型、“双低”超载型、资源型四大类. ②占中原经济区城市总数2/5的资源型城市,由于过度强调资源产出、忽视环境保护而成为经济区环境问题高发、资源环境矛盾较为突出的集中区域. ③在对4个Ⅰ级指标(资源利用效率、能源利用效率、环境质量指数、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水平)设定均衡权重情况下,15个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居末位,10个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居末位,表明中原经济区提高资源环境绩效应率先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领域实现突破. 所构建的资源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仍有待进一步优化,今后应加大对可再生资源能源利用、农村生态环境特别是农村土地重金属及有机物污染等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3.
近年来,政府大力推动在完善承包到户基础上的草场经营权的流转,目的之一是通过市场手段来整合牧户个体的草场资源,促进畜牧业的规模化生产。市场机制与牧区传统管理草场的习俗制度,二者的关系及其对草场管理的影响是怎样的?论文选择位于青海省贵南县的元义村和查乃核村为案例地来研究上述问题。元义村反映市场机制取代习俗制度,查乃核村则反映了市场机制嵌套在习俗制度中。通过比较两个案例地的牧户生计、畜牧业生产以及贫富差距,研究发现:1)查乃核村的牧户年均畜牧业资产高于元义村;2)查乃核村的畜牧业生产量逐年增加、牲畜死亡率明显减少,畜牧业生产收益率高于元义村;3)查乃核村的贫富差距明显低于元义村。基于此,论文认为市场机制嵌套在社区习俗制度的制度安排在草场管理中更有效,因为这样的管理模式在满足牧户个体对于权属明晰和补偿需求的同时,能够维持社区共用草场以适应青藏高原多变的气候特征所导致的资源时空分布的异质性。随着市场化的发展,草场管理需要权属明晰及市场机制,但实现这样的目标不需要弱化甚至取代已有的社区习俗制度。  相似文献   
114.
云南省土著民族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形成了特有的习俗。这些知识和习俗对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资源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从宗教信仰、民俗、耕作制度、栽培、选种等方面进行归纳,以期从中汲取有益于农业持续发展的精华。  相似文献   
115.
云南近百年来温度雨量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气候倾向率、Morlet小波方法,对云南10个站1901-2007年的年降水和平均温度资料分析表明:100年来云南平均增温速率为0.031℃/10a。近50年来全省平均增温速率为0.242℃/10a,略高于全国的增温,增温最大的是滇中的昆明、滇南的普洱,分别为0.442℃/10a和0.409℃/10a,并且西部明显高于东部。100年来云南年降水呈减少趋势,平均速率为7.288mm/10a,近50年来,年降水量减少平均速率为6.66mm/10a。但云南降水的区域分异非常明显,云南的东部、中部降水减少;而滇西北和滇东南地区降水增加。云南气温明显的年代际变化是32年,发生了3次突变。年降水呈明显的年代际及年际振荡,具有16~32年、4~8年周期。  相似文献   
116.
20世纪云南省人员震亡基本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收集、整理了云南省人员震亡资料;在对资料可用性分析的基础上,以资料较为丰富的20世纪作为研究重点,分析了云南省人员震亡的时空分布,探讨了震亡与震级、烈度关系,总结了20世纪云南省人员震亡4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可供认识云南省下一轮强震活跃期人员的震亡情况参考。  相似文献   
117.
基于卫星观测的青海高原对流层臭氧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OMI-MLS对流层臭氧总量数据集对2005—2019年青海高原对流层大气臭氧总量进行提取分析,探讨其时空分布格局及气象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①OMI-MLS对流层臭氧总量数据在青海高原的适用性良好.③海高原的多年平均对流层臭氧总量分布整体呈东北高西南低的态势,受地形和大气环流形势影响较大.海东市的对流层臭氧总量最高,其次是西宁市、格尔木市、德令哈市,玉树市的对流层臭氧总量最低.对流层臭氧总量月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倒V"型特点:峰值位于6—7月,谷值位于1月,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对流层臭氧总量季节变化明显,空间异质性强,夏季最高,春季、秋季次之,冬季最低.③近15年青海高原对流层臭氧总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平均增加速率为0.22 DU,4个季节的对流层臭氧总量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冬季的对流层臭氧总量增加速率最快,其次是春季、夏季,秋季增加速率较慢.④影响青海高原对流层大气臭氧总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气温和降水,而次要因子表现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18.
粉尘是大气气溶胶的主要成分之一,对大气能量平衡起着关键作用。一般来讲,黄土高原(LP)粉尘主要来源于北方沙漠区,但有关中国东部及其周边地区粉尘来源的争论仍在继续。为此,本文对比分析了亚洲主要粉尘源区如中亚(CA)和中蒙(CM)粉尘循环对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响应,探讨了CA和CM粉尘排放对下游的贡献。利用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CAR)最新发布的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 1.0),进行了改变青藏高原海拔高度为现在10%,20%,30%?…100%的9个数值试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中亚和中蒙干旱区冬季降水均线性减弱,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阻塞西风环流使其减弱从而引起中亚粉尘释放减弱;而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引起亚洲冬季风加强,促使中蒙粉尘释放加强,与中亚相反。模拟结果与地质记录对比进一步证实了中蒙粉尘源区对黄土高原、中国东部及临近区域粉尘沉降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9.
分析了长江源区各拉丹冬峰冰川区不同海拔采集的3个雪坑SP1、SP2和SP3样品中δ18O、不溶微粒数量浓度及主要离子浓度,以探讨本研究区域雪冰微粒含量变化及其来源.结果显示,不同粒径微粒含量变化趋势一致,3个雪坑中细微粒含量分别占总微粒的88%、78%、86%.中微粒分别占10%、19%、11%;不同粒径微粒数量浓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0.9以上(置信度可达99%),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雪冰中不溶微粒浓度同Ca2 、Mg2 、SO2-4一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波动.非季风期微粒浓度要高于季风期2~4倍.3个雪坑非季风期微粒通量分别占一个年层雪冰中微粒总通量的73.6%、92.3%、97%,即初春季节沙尘暴对于各拉丹冬雪冰中微粒沉降贡献远大于夏.秋季节.结合NCAR/NCEP再分析资料.应用HYSPLIT-4模式模拟的不同季节5 d后向气团轨迹图表明,各拉丹冬峰冰川I区雪冰中不溶性微粒可能来源于中亚、南亚和青藏高原本身,其中影响最大的可能是青藏高原自身的沙尘源区,同时冰川区裸露基岩对雪冰中不溶微粒含量亦有贡献.  相似文献   
120.
矿化和硝化过程是森林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与土壤环境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净矿化和净硝化速率是评价土壤氮素供应能力和氮损失风险的常用指标.为探究青藏高原林地土壤氮转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气候差异较大的祁连山和藏东南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了327个林地土壤样本,通过样本处理及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了土壤中无机氮含量、净矿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藏东南地区林地土壤的无机氮含量、净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109.70 mg·kg-1、3.08 mg·(kg·d)-1和2.19 mg·(kg·d)-1]均显著高于祁连山地区[49.47 mg·kg-1、0.70 mg·(kg·d)-1和0.69 mg·(kg·d)-1];土壤的净矿化速率与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湿润指数及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净硝化速率与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之间无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与土壤净矿化速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这表明藏东南地区林地土壤具有比祁连山林地土壤更高的氮素供应水平,而水热条件可能是造成两地土壤净矿化速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净矿化速率是净硝化速率的限制因子,对青藏高原林地土壤的氮素损失有着重要影响.这些结果强调了水热条件等气候环境因子对青藏高原林地土壤净矿化和净硝化速率的重要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青藏高原林地土壤氮素转化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