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8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10篇
安全科学   89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288篇
综合类   790篇
基础理论   211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32篇
评价与监测   112篇
社会与环境   217篇
灾害及防治   10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461.
工业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有力推动了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六盘水拥有较多有特色的工矿企业,但旅游业在其中未发挥应有的作用.运用SWOT分析法对六盘水发展工业旅游的可行性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六盘水发展工业旅游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62.
城市区域近地表灰尘及重金属沉降垂向季节变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李晓燕  张舒婷 《环境科学》2015,36(6):2274-2282
随着城市高层建筑的出现,人类日常生活的垂向空间范围逐渐向上延伸,近地表灰尘及重金属沉降垂向分布的季节特征值得关注.本研究分别在春、夏、秋、冬四季采集贵阳市某生活-文教区近地表不同空间高度平台上的灰尘样品,分析灰尘沉降通量及灰尘中Ca、Fe、Cd、Cr、Cu、Ni、Pb和Zn含量,探讨灰尘沉降通量及元素含量随空间高度的变化,揭示区域近地表灰尘及重金属沉降垂向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空间高度灰尘沉降通量季节变化总体上表现为冬季灰尘沉降通量最大,春季次之,夏季最低;冬季灰尘沉降通量沿垂向空间高度的分布差异最大,其次是夏季,春秋两季灰尘沉降通量垂向空间差异较小;季节变化对低层空间平台灰尘沉降通量影响大于高层空间;春季灰尘中元素含量最高,秋季灰尘重元素含量相对较低;元素含量随时空变化最大的是Zn,变化较小的是Ca.冬、春季节大气逆温层可能是灰尘沉降量和Pb、Zn等元素含量升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63.
在分析1991-2002武汉市三废产生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定量分析了武汉市城市三废产生量的主要因子。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城市三废产生量的GM(1,1)模型,模型经精度检验合格,预测了2010年武汉市三废产生量,预测结果为:武汉市三废产生量到2010年将达到432.63百万吨、3998.08亿标准立方米和678.10万吨。  相似文献   
464.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和土地二元所有制结构导致了"城中村"的形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发展,必须对"城中村"加强管理,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卫生条件,规范土地的使用.通过"城中村"的改造能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改善居住环境、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更好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465.
孔宇  甄峰  李兆中  傅行行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10):2186-2199
智慧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影响着人地关系,而智能技术作为智慧社会崛起的主要动力与发展的重要支撑,正在改变着国土空间的保护、开发与治理模式,也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当前规划编制中,智能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在技术层面也有很多实践,但缺少对智能技术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的整体性思考。基于“生态文明”基础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对传统规划编制与当前智能技术应用梳理的基础上,从智能感知与收集、智能分析与处理、智能评估和智能决策四个方面,系统地构建全流程的智能技术辅助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框架,以适应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新要求,辅助编制更合理、科学、智慧的方案。  相似文献   
466.
根据经济增长点(投资点)的区际变化关系,本文分析了城市土地价值的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过程,揭示了城市土地价值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467.
长江流域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与跨世纪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综合分析评价了长江流域城市的生态环境态势与问题,城市水环境依然恶化,特别是城市内河道,湖泊水质多污染严重。城市大气污染仍是加重趋向,一些特大城市汽车尾气污染上升,城市酸雨依然严重。城市生态问题沉重,绿地不足,热岛加重,地面沉降,水土流失等。沉重的生态环境赤字已深刻影响到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对二十一世纪,论证了长江流域城市发展战略,走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唯一战略选择,而建设现代化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468.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政府职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作为我国行政区划中重要单元和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着全国的发展水平,城市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城市政府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首位力量。本文分析了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城市政府五大主要职能,探讨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经济社会职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469.
论中国城市灾害科学的现状研究及新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磊 《灾害学》1993,8(1):77-81
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一个综合了社会、心理、地理、工程、功能、生态等学科在内的复杂系统工程,是人双重属性(自然与社会)的一个载体。面对现状及21世纪我国城市建设的挑战,本文认为不仅应研究优美的景观、平衡的生态、高效的功能及无障碍特性,还必须提高一个现代化城市抗御灾害的综合能力。“国际减灾十年”全球统一行动应同环境治理一样,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470.
ABSTRACT

Contemporary smart cities have largely mirror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enda by embracing an ecological modernisation approach to urban development. There is a strong focus on stimulating economic activi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ith little emphasis on social equity and the human experience.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agenda has potential to shift the focus of smart cities to centre on social aims. Through the systematic and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ies such as wearable health monitors, the creation of open data platforms for health paramet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virtu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tients and health professionals, the smart city can serve as a means to improve the lives of urban residents. In this article, we present a case study of smart health in Kashiwanoha Smart City in Japan. We explore how the pursuit of greater health and well-being has stretched smart city activities beyo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directly impact resident lifestyles and become more socially relevant. Smart health strategies examined include a combination of experiments in monitoring and visualisation, education through information provision, and enticement for behavioural chang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mart cities have great potential to be designed and executed to tackle social problems and realise more sustainable, equitable and liveable c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