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6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287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180篇
综合类   787篇
基础理论   74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54篇
社会与环境   182篇
灾害及防治   40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城市工业水污染控制模拟系统的模型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工业水污染与工业活动的规模和结构紧密相关的事实,通过分析城市工业水污染经济学特征,依据环境经济学原理,建立城市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模型。并以决策模型为核心,将水污染排放模型。水环境质量模型以及水污染损失模型整合在系统中,构成城市工业水污染控制模拟系统的模型体系。最后,在分析了黄河流域典型城市-呼和浩特市的工业水污染状况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该市工业水污染特征的模型体系。  相似文献   
162.
赵晶晶  贡璐  安申群  李杨梅  陈新 《环境科学》2018,39(7):3373-3381
农田土壤碳库是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易受人类活动调节且固碳减排潜力巨大,研究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含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土壤生态过程,为全球碳收支平衡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以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为靶区,分析土壤碳库特征,结合冗余分析、通径分析,探究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含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同一土层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连作年限增加,有机碳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而无机碳含量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同一连作年限棉田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机碳含量均在0~20 cm层达到最大值,而无机碳含量均在20~50 cm层达到最大值.(2)通过冗余分析得出环境因子对土壤碳库特征影响的重要性排序为:磷酸酶活性p H值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土壤含水量脲酶活性电导率;磷酸酶活性、p H值、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全氮、速效磷、速效钾与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土壤含水量、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含量表现为显著相关(P0.05).(3)通径分析表明,速效钾对有机碳含量直接作用显著,是影响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而脲酶活性对无机碳含量直接作用显著,是影响无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含量研究是评价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的"源/汇"效应的基础数据,对研究全球碳收支平衡和陆地碳循环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3.
全球增温1.5℃和2.0℃对淮河中上游径流影响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应用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中5个全球气候模式(Global Climate Models,GCMs)和3种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s)在全球增温1.5℃和2.0℃下的预估结果,分析了淮河中上游地区未来的气候变化特征。进一步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水文模型定量预估了气候变化对该区域径流量的影响,并量化了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SWAT模型在淮河中上游对月径流量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在全球增温1.5℃和2.0℃下,淮河中上游年平均气温分别较基准期(1986—2005年)增加1.1℃和1.7℃;年降水量较基准期分别相应增加4%和7%;基于SWAT模型预估的年径流量较基准期分别增加5%和8%。未来气候变化不会改变月径流分布特征,年内径流仍集中在盛夏和初秋(6—9月)。预估的月丰水流量明显增加,尤其当全球增温达到2.0℃后,出现洪涝的风险明显增大。未来降水量和径流量预估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GCMs,在全球增温2.0℃下预估的不确定性更大。  相似文献   
164.
水汽源区变化对黄河中游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政昇  郑国璋  赵培  肖杰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11):1979-1991
利用黄河中游地区9个站点的降水同位素数据,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环境效应,并模拟代表站点的气团运移轨迹,利用OLR技术研究水汽源区变化及输送过程对夏半年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影响。结果表明:δ18O有着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春夏较低,秋冬较高;空间分布则呈由东南向西北升高的趋势。大气降水线方程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区位特征,降水量效应较为显著。水汽主要通过西北与东南两个水汽通道输送,东向水汽与青藏高原的热力、动力性质对流域的水源差异产生了较大影响。水汽源区变化与对流层中上部水汽含量场都与稳定同位素特征有着较强的对应关系,8、9月形成于西太平洋的热带辐合带(ITCZ)使东南季风成为夏季黄河中游地区主要的水汽输送通道。  相似文献   
165.
延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降雨侵蚀力(R)反映了降水引起土壤水蚀的潜在能力,其时空分布规律定量研究是进行土壤侵蚀预报的基础.利用延河流域22个雨量站24a逐日降雨资料,分析了该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侵蚀性降雨量具有一致的年内年际变化趋势.降雨侵蚀力年内变化为单峰型,集中分布在5~9月,占全年R值的91.61%.降雨侵蚀力多年平均值为1580.58MJ.mm.(hm2.h.a)-1,最高值(1981年)为2417.70MJ.mm.(hm2.h.a)-1,最低值(1999年)仅585.29MJ.mm.(hm2.h.a)-1,年际间变化为中等变异,变异系数为0.32.烧房砭站多年平均R值最大,为2190.33MJ.mm.(hm2.h.a)-1,镰刀湾和杨山站多年平均R值最小,分别为1151.37MJ.mm.(hm2.h.a)-1和1146.87MJ.mm.(hm2.h.a)-1.R值与侵蚀性降雨量具有一致的空间分布格局,北部雨量站R值年际变化呈现轻微的增加趋势,其它站点R值年际变化相对呈现出轻微的减少趋势,总体上延河流域降雨侵蚀力呈现下降趋势,趋势系数为-0.004.  相似文献   
166.
基于遥感技术的淋溪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卫星数据监测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是一种快速、有效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方法。文章运用遥感技术对淋溪河流域2005年的卫片进行遥感解译,依照《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有关要求,计算出该流域生态环境各项指数: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均为最大值,土地退化指数28.27,生态环境状况指数85.65,表明该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为优,生物丰度高,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促进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7.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岩源磷释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分子量有机酸是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分泌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采用浸泡实验比较了4种常见低分子量有机酸(草酸、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对巢湖北岸东部富磷地层中岩源磷的释放量,并对浸提后的部分残渣进行磷的赋存形态分析.结果表明,当有机酸浓度小于5mmol·L-1时,柠檬酸的释磷量最大;大于5mmol·L-1时,草酸和酒石酸的释磷量最大,此时释磷量与有机酸的浓度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其增加趋势远大于浓度小于5mmol·L-1时的增加趋势,而其中草酸和酒石酸又远大于柠檬酸和苹果酸.在有机酸溶液终止pH≥4时,有机酸溶液终止pH与释磷量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在50mmol·L-1相同浓度时,草酸对各赋存形态磷转化作用均最大,酒石酸次之.而4种酸对有机磷释放率最大,均高达97%以上,对闭蓄态磷的释放率最小.  相似文献   
168.
成诚  王金霞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7):1079-1087
论文采用两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黄河流域灌区灌溉管理改革的进展、特征及决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黄河流域灌区灌溉管理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传统的集体管理已经逐步被承包管理和用水协会管理所取代,不同管理制度下农民参与的程度与管理的透明度都有所区别,政府的政策干预在促进灌溉管理改革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在未来的灌溉管理改革中,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出台相关鼓励改革政策,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参与到改革的事业中,促进改革在更加广阔的农村地区的有效推进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9.
洱海流域农田土壤氮素的矿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好氧间歇淋洗培养法,对洱海流域内的农田、菜地土壤样品培养2周,研究土壤氮的矿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土壤2周氮矿化量平均为65.54mg/kg.不同农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氮矿化量的平均值为露地菜田粮田大蒜田.土壤氮素矿化以硝态氮为主,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氮矿化同全氮、有机质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pH值呈负相关;氮矿化与无机氮含量、C/N之间无显著关系.全氮、有机质和pH值是影响该流域农田土壤矿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0.
基于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构建了社会经济环境系统模型,采用计算实验方法模拟分析了太湖流域在经济优先和水环境保护优先2种管理模式下的动态演化过程,得到了农业与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就业状况和水环境改善情况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水环境的基础上,2种管理模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经济和就业的增长,同时改善水环境.环境保护优先模式虽能有效保护水环境,却会牺牲部分经济发展和就业保证.不同地区在演化过程中表现出差异性,常州和湖州经济获得较快增长;苏州、上海在就业方面做出较大贡献;无锡和苏州水环境改善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