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9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96篇
基础理论   1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高文华  杜永芬  王丹丹  高抒 《环境科学》2012,33(9):3097-3103
潮间带是典型的环境脆弱带和敏感带.为探明福建罗源湾潮间带的环境质量,于2009年在该区开展了野外调查,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测定了该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o、Cr、Cu、Ni、Pb、V、Zn)浓度,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评价了该区的环境质量.结果表明,整个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主要是粉砂和黏土质粉砂,重金属元素(Co、Cr、Cu、Ni、Pb、V、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48、77.82、23.24、40.67、36.25、134.75、111.21 mg.kg-1;互花米草盐沼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光滩区;与其它地区相比,本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福建海岸带土壤背景值,但低于珠江口地区.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工业排污和生活污水是本区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而矿床开采以及有机质降解产生的内源释放也是该区重金属元素来源的主要途径之一.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显示,研究区具中等程度的潜在生态危害风险;Ni和Co是主要环境污染因子,Pb的污染程度较低;互花米草盐沼的潜在生态风险高于光滩区,不同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顺序为Ni>Co>Cu>Pb>Cr>V>Zn.  相似文献   
72.
郑晶  于浩  黄森慰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11):4391-4398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研究生态环境承载力对于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福建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通过研究福建省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情况,有助于更好地推进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基于DPSIR概念模型构建了福建省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TOPSIS分析法和障碍度模型对福建省2000—2015年生态环境承载力状况和障碍因子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福建省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贴近度不断上升,从2000年的0.09981上升到2015年的0.89625,表明福建省生态环境承载力水平稳步提升;从分类指标来看,驱动力、状态、影响和响应子系统评价指数均呈不同幅度的上升趋势,而压力子系统评价指数呈下降趋势,表明福建省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所做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生态文明建设压力相对减小;从障碍度分析来看,就分类指标而言,响应子系统承载力是影响福建省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系统.就主要障碍因素而言,在研究期内,影响福建省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包括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例等.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3.
旱涝灾害是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利用福建省60个气象站1960-2006年逐月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M ann-Kendall检验、正交经验分解函数和旋转经验正交分解函数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福建省旱涝时空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1)福建省近50年总体上向涝的趋势发展,SPI指数在20世纪60年代先升后降,至70年代中后期开始上升,80年代初发生短暂下降,此后持续上升,上升趋势一直持续到21世纪。(2)旱涝呈现阶段性变化,1960-1972年、2000-2005年为干旱发生频繁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则为雨涝频繁的阶段。(3)根据旱涝特征差异,福建省可划分为闽东南沿海、闽北、闽东与闽西等4大区域,4个区域总体上与全省具有相对一致的旱涝趋势,但在某些时段南北方向上的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4)福建省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2000年以后旱涝变率最大,20世纪80年代初变率最小,且4个区域也表现出类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74.
福建省经济发展与工业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常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来描述,典型的EKc一般呈倒u形。对福建省1988—2008年的经济与环境系列数据研究表明,福建省工业“三废”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但并不完全符合EKC的典型倒“U”模型。工业废水和工业s02排放曲线为“U+倒U”形,EKC的转折点已分别在2006年和2008年到达;工业废气排放曲线为正“U”形的右半部分,EKc的转折点尚未出现。因此,福建省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优化第二产业结构,减少工业废气排放量,争取尽早跨越EKC拐点。  相似文献   
75.
福建沿海城市霾天气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6年1月—2010年12月福建省沿海6个城市的能见度、相对湿度、降水、天气形势和大气污染物资料,对霾天气时空变化特征、霾与天气形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宁德市每年霾日数最少,为12~26 d;漳州市霾日数最多,为74~118 d;而福州、厦门和泉州三市的霾日数相近.6个城市霾天气主要出现在12月—次年6月,7—11月霾的出现率极低且均以轻微霾为主,所占比例在85.5%以上;持续时间短暂的霾较多,半天和全天的霾较少. 在暖区辐合、高空槽和变性冷高压3种天气形势下霾出现频率均较高,分别达到21.2%~49.5%、9.1%~42.3%、6.1%~47.5%. ρ(PM10)与能见度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44~-0.33,并且各城市霾天气下的ρ(PM10)均明显高于非霾天气;ρ(SO2)除莆田市外,ρ(NO2)除漳州市外,其他城市ρ(SO2)和ρ(NO2)均为霾天气高于非霾天气.   相似文献   
76.
选取福建西北部地区多群落类型组成的常绿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法,对生态系统各个层次进行取样调查,采用“相对生长法”计算乔木层生物量,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采用全部收获法测得其生物量,对土壤层的调查采用剖面法加土钻法,代表性样品碳含量的测定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容量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不同林龄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闽西北地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储量为260.63 t·hm-2。在每个发育阶段,各层片对整个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贡献率相对稳定,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相似。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过熟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分别为192.14、221.15、317.11和312.12 t·hm-2,基本表现出随林龄增加而逐渐增大的趋势。(2)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的平均碳质量分数分别为48.5%、46.9%、41.2%、44.0%,每个层片中,各器官的碳含量差异不大,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的碳质量分数表现出随层片高度降低而减小的趋势。土壤碳质量分数由表层到底层逐渐减小。0~10、10~20 cm土层碳质量分数均显著大于其余三个土层。(3)生物量碳储量在每个层片随着龄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乔木层碳储量大小排序为近熟林﹥成过熟林﹥中龄林﹥幼龄林,灌木层与草本层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碳储量,均表现出以下规律:从幼龄林到中龄林不断增长,在中龄林达到最大值后,又随发育的进行显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随着地表凋落物现存量的不断增加,其碳储量也表现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过熟林的趋势。土壤的平均碳储量为134.986 t·hm-2,随着林分发育,表现为成过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  相似文献   
77.
福建省海湾地区地质环境比较复杂,孕育着多种灾害地质因素,使港湾工程活动存在地质灾害的风险.通过对港湾工程及其地质灾害风险的分析,探讨了如何进行港湾工程地质灾害的风险控制,认为港湾工程地质灾害风险控制内容包括选址阶段风险的回避、设计施工阶段风险的处理及运行阶段风险的监控.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地质灾害风险控制的首要任务,设计与施工阶段的风险评估应立足于评价灾害地质因素的致灾可能性以及工程应对措施的有效性,还应根据施工中出现的前阶段评估中未发现或未予重视的重要地质情况,及时对工程方案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78.
永春牛姆林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及其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永春牛姆林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被誉为“闽南西双版纳”,其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应努力发挥优势,消除劣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大牛姆林”旅游格局和“闽南金三角”大旅游格局,体现“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旅游新理念。  相似文献   
79.
黄民生 《灾害学》1993,8(3):50-54
本文根据福建省历史上自然灾害事例概括出洪涝、干旱、地震、水土流失、冰雹、寒害等自然灾害特点。并从地理位置、环流因素、地形、地质构造、人为因素等方面分析了福建自然灾害形成的背景原因。最后针对福建省自然灾害特点提出了减灾建议。  相似文献   
80.
以中亚热带杉木林和常绿阔叶林为对照,对闽北典型毛竹林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蛋白酶和脲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土壤酶活性作为竹林土壤肥力评价指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空间差异因林分和酶而异,但整体随土层增加而减弱且差异显著;竹阔混交对提高土壤酶活性效果显著,4种酶活性均以竹阔混交林最强,杉木纯林最弱;树种组成、森林利用对土壤肥力影响显著,致使竹林土壤肥力以竹阔混交林最强,杉竹混交林次之,毛竹纯林最差,故经营竹林时可适当增加阔叶树比例;土壤酶活性尤其是蛋白酶和脲酶活性不仅与众多肥力指标显著相关,还与土壤肥力综合指数相关性显著,但它们并非该区林地土壤肥力评价的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