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6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249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247篇
综合类   722篇
基础理论   179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63篇
评价与监测   78篇
社会与环境   66篇
灾害及防治   4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hemistry and Ecology》2006,22(6):479-488
Tin concentrations were determined in surface and core sediments from three hot spots along the Alexandria coast, namely: Abu-Qir Bay, Eastern Harbour, and Western Harbour. The mean concentrations in surface sediment were 2.434, 3.212, and 5.572 μg/g dry weight for Abu-Qir Bay, Eastern Harbour, and Western Harbour, respectively. A sharp decrease in tin level in core sediments with depth was observed in almost all locations except for core 4 in Abu-Qir Bay and core 17 in the Eastern Harbour, where the sub-sample at the 5 cm level recorded the highest tin concentrations.  相似文献   
2.
南黄海东部海域浮游生态系统要素季节变化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垂直一维物理-生物耦合模式模拟研究了南黄海东部海域浮游生态系统要素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物理亚模型为一维POM模式(Princeton Ocean Model),基于文献结果对垂直混合系数Kh和Km进行了调整;生态亚模型为ERSEM模式(European Regional Sea Ecosystem Model),主要考虑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细菌、底栖碎屑和营养盐(氮、磷、硅)等状态变量.模拟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出现一年双峰的态势和夏季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的现象,春、秋季水华期间,表层叶绿素峰值分别为3.25 mg/m3和0.71 mg/m3.浮游动物和细菌在春季水华后表层出现峰值,分别为143.6 mg C/m3和23.55 mg C/m3.硝酸盐、磷酸盐和硅酸盐的垂直分布均在5-11月呈现表层浓度低、底层浓度高的分布.通过计算碳通量可以看出,在春、夏季,浮游植物对无机碳的摄取量分别为58.944 g C·m-2·quarter-1和68.276 g C·m-2·quarter-1,高于细菌对非生命有机碳的摄取.在冬季,细菌对非生命有机碳的摄取超过浮游植物对无机碳的摄取量.浮游动物在冬季主要摄食细菌,占71%;春、夏季主要摄食浮游植物,可达67.5%.浮游植物对碳的释放主要是以DOC的形式,约占90%.  相似文献   
3.
根据大窑湾后6个泊位疏浚工程本底调查和疏浚监测结果,借助因子分析探讨了疏浚前后水环境要素的变化特征及相关关系,找出了控制污染物分布的主要因子,评价了疏浚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来源特征,2014年5月采集了20个辽东湾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优先控制的16种PAHs进行测定,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异构体比值3种统计方法对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来源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含量范围88.5~199.3 ng·g-1,平均值为(126.3±35.3)ng·g-1,其中,萘、菲和荧蒽是PAHs优势组分。通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辽东湾北部表层沉积物中PAHs含量低于西南部,沉积物中PAHs的来源包括石油燃烧来源、煤炭、木材等生物质燃烧来源和石油来源,其中燃烧来源是主要来源,煤炭、木材等生物质燃烧来源占49.9%,石油燃烧来源和石油来源占50.1%。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近年南海明珠项目、葫芦岛、秀英港扩建工程等人工填海工程对海口湾冲淤变化的影响,基于FVCOM海洋数值模型,对研究区人工填海前后潮流场、波浪场及冲淤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人工填海后,综合各条件下的冲淤情况,海口湾受潮流和波浪共同作用大部分区域处于淤积状态,年淤积量预测值为0.1~1.0 m;白沙角等局部区域处于侵蚀状态,年冲刷量预测值为0.1~0.3 m;受海口湾人工填海工程的影响,秀英港航道的水动力条件减弱,对通航条件改善有利,需加强航道的水深监测和定时的清淤工作;在南海明珠人工岛南侧波影区泥沙堆积会形成向海的舌状的突出体,其两侧海岸形成侵蚀后退带,需人工补沙等措施以保证岸线稳定。  相似文献   
6.
人类活动引起的当代气候变暖已导致全球海平面显著上升,在21世纪全球气候继续变暖的背景下,东南沿海海平面的升高将对区域环境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但目前对未来区域海平面变化的预估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基于筛选的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CMIP5)的10个模拟性能较好的气候模式输出结果,通过多模式集合预估了未来温室气体三种排放情景下21世纪东海和南海区域海平面高度的趋势变化,并分析了不同影响因子的贡献。通过计算海水热比容、盐比容和动力因子对海平面高度的影响,并在考虑冰川冰盖消融等因子的订正后,发现:21世纪东海和南海海平面高度都呈现连续上升趋势,东海和南海地区上升幅度略小于全球平均,南海上升幅度略大于东海。在温室气体低(RCP2.6)、中(RCP4.5)和高(RCP8.5)排放情景下,21世纪后期(2081—2100年)较前期(2006—2025年)东海/南海平均海平面分别上升0.26 [0.01—0.55] m/0.29 [0.05—0.55] m、0.38 [0.10—0.66] m/0.40 [0.14—0.67] m和0.52[0.15—0.89] m/0.52[0.23—0.83] m(方括号内为相应的不确定性范围)。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的升高,海平面上升幅度也增大,东海海平面上升区由东南向西北扩展,南海海平面上升区由东北向西南扩展。统计分析还表明:在不同排放情景下,不同影响因子对海平面变化的贡献也不一样,随着排放强度从低到高变化,海洋比容加动力因子的相对贡献从28%—34%升高至46%—47%,而冰川冰盖消融等其他因子的相对贡献从 66%—72%降低至53%—54%。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南黄海中部4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总有机碳,粒度,多环芳烃和甲基菲等GS-MS定量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分子组成,评估南黄海中部多环芳烃污染水平并识别其来源.研究表明,南黄海中部14种多环芳烃总量(ΣPAHs)在81.63~6567.31 ng/g之间,其中优控多环芳烃(ΣEPA PAHs)11种,含量为29.2~1029.1 ng/g,平均含量255.1 ng/g,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比有机污染水平为中-低;苝为研究区内主要多环芳烃,分布较为广泛,其含量占所有PAHs的6.40%~88.85%,低含量苝与人为活动有关,而高含量苝代表了陆源有机质输入;多环芳烃组成,异构体分析和甲基菲特征表明,研究区优控多环芳烃主要为煤和高等植物燃烧或不完全燃烧产物以气溶胶形式输入,但部分样品表现出明显的石油源特性也证实了石油燃料,原油泄露产生的多环芳烃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8.
藻类水华对太湖梅梁湾不同粒径有机组分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过滤和切向流超滤系统,分离得到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每月的太湖梅梁湾不同粒径水体有机物,测定了水体中颗粒态有机碳,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可溶解性有机碳的含量,并同步分析了叶绿素浓度,水体中各种有机物的碳氮比值和中性单糖含量.对不同形态有机碳浓度的比较发现颗粒态有机碳是太湖碳存在的主要形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浓度与颗粒态有机碳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浮游植物是颗粒态有机物的主要来源.此外高分子量可溶性有机物的碳氮比值和中性单糖含量均相对较高,这表明该有机碳的生物可利用性比其它形态的水体有机碳高.  相似文献   
9.
南海中南部水域海水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秋季对我国南海部分海域进行调查,按照采样标准规范采集了16个站位不同水层的海水样品,采用附有ISIS进样系统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直接测定了海水中痕量重金属Cr、Cu、Zn、As、Cd及Pb元素含量,考察了重金属在南海海水中分布状况;同时测定了海水样品的盐度、温度、pH、溶解有机碳(DOC)及溶解氧(DO),分析各项参数垂直分布变化规律及其与重金属的分布变化相关性。结果表明,南海海水中重金属含量较低,变化范围较小,除部分站位Pb元素外,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不同站位间所有重金属总和分布没有明显差异性;重金属元素间分布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盐度、温度、pH、DOC、DO与重金属分布变化存在着比较显著的相关性规律。  相似文献   
10.
大连湾沉积物中PAHs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采集大连湾附近海域的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探讨了其在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大连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含量的变化范围为32.70-3558.88ng/g,平均值1152.08ng/g。大连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以油类污染为主。其含量分布,大连港附近海域最高,东北部靠近大连湾煤码头航道测站次之,由西北和东北向南逐步递减,呈现出明显的两点污染源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