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9篇
  免费   341篇
  国内免费   1721篇
安全科学   212篇
废物处理   171篇
环保管理   341篇
综合类   3185篇
基础理论   1035篇
污染及防治   697篇
评价与监测   431篇
社会与环境   92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56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215篇
  2016年   245篇
  2015年   268篇
  2014年   322篇
  2013年   482篇
  2012年   391篇
  2011年   404篇
  2010年   299篇
  2009年   355篇
  2008年   341篇
  2007年   344篇
  2006年   285篇
  2005年   188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183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01.
黄河耗氧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泥沙对其参数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黄河干流1980,1992~1999年耗氧性有机物污染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高锰酸盐指数(CODMn)与泥沙含量监测数据间的相关分析和模拟实验研究,探讨了泥沙对CODMn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1)由于泥沙中腐殖质的成分之一富里酸能溶解于酸,在水样加酸处理过程中将进入水相,且富里酸能被化学氧化剂所氧化,但在自然条件下很难发生生物氧化和消耗水体的溶解氧,因此,由于泥沙的影响,CODMn夸大了耗氧性有机物的污染;(2)黄河干流河水的生化需氧量(BOD5)从上游至下游存在增加的趋势;(3)1992年干流河水的BOD5显著大于1980年的BOD5,在1992~1999年间,河水BOD5的年均值存在上升的趋势,枯水期均值存在上升的趋势,而丰水期均值的增长趋势不明显,由此表明,耗氧性有机污染物的点源排放在增加,而面源排放的增长趋势不明显,甚至存在降低的趋势;(4)黄河干流的耗氧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来自点源排放,BOD5的点源与面源负荷的多年均值之比为2 81.  相似文献   
902.
通过四川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中不同浓度的Cd、Cu、Pb、As对水稻根系过氧化物酶的影响研究,揭示了过氧化物酶受抑制与产生抗性的过程.在低浓度时,上述元素对过氧化物酶的影响能反映土壤类型影响的差别.确定了三种紫色土中Cd、Cu、Pb、As的临界浓度.  相似文献   
903.
根据有色金属矿山恢复开采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不足,提出应关注的几个重要问题,主要涉及产业政策及规划相符性、矿山历史遗留问题、公众参与等。  相似文献   
904.
胡斌  梁东丽  赵文龙  缪树寅 《环境科学》2012,33(8):2817-2824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u、Se复合污染土壤中2种金属的形态转化及其对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污染土壤中,Cu主要以残渣态存在,Se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存在.在外源Cu、Se污染土壤中,平衡后(14 d),外源Cu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存在,Se主要以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存在;小白菜收获后,土壤中的Cu向有机结合态转化,而Se向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转化.外源Cu与土壤结合程度(IR值)均随外源Cu和Se浓度升高而逐渐降低;而Se与土壤结合程度(IR值)与外源Cu浓度无关,随外源Se浓度升高而下降.S型曲线拟合方程表明,适量的Se(≤10mg.kg-1)可以促进小白菜对Cu的吸收,同样适量的Cu(≤400 mg.kg-1)能促进小白菜对Se的吸收.土壤的Cu、Se的IR值与小白菜体内Cu、Se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小白菜种植前后土壤中可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铜和硒的变化量与小白菜地上、地下含量也呈显著相关(P<0.05).因此,土壤元素的IR值和作物种植前后该元素形态的变化量均可作为评价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905.
湖南长沙市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长沙市各地区及不同土壤类型重金属Cu、Pb、Zn、Cd、Cr、Hg、As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长沙市土壤重金属含量在各片区内及片区间差异都较大,说明点污染源有较大影响;长沙市暮云镇、三叉叽、桐梓坡、月亮岛属重污染,五一路属中度污染,其它地区属轻度污染;长沙市土壤Cd元素污染十分突出,全市单项污染指数79.9,属重污染。  相似文献   
906.
土壤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积累及其Pb、S同位素示踪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榨子厂附近一个废弃多年的古老土法炼锌点土壤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积累及污染程度进行了研究。研究区土壤、沉积物样品中Pb、Zn、Cd含量已大大高于该地区的背景值,zn的积累明显大于Pb的积累程度。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和沉积物中Fe2O3对重金属有强烈的固定作用。沉积物和土壤中有很高的综合污染指数,显示出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很高。化学形态分析表明重金属以碳酸盐结合态、残渣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有效态所占的比例很低,但其含量并不很低,在酸性条件下,有释放导致污染的可能性。同位素示踪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和沉积物中积累的Pb、S为矿山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907.
三门峡库区河流湿地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和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敖亮  单保庆  张洪  唐文忠 《环境科学》2012,33(4):1176-1181
调查三门峡库区河流型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和赋存形态,通过污染指数评价沉积物生态潜在风险、表层重金属可交换态与碳酸盐结合态的质量分数评价其释放风险.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Cr、Ni、Cu、Zn、Cd和Pb含量分别为25.8~68.5、12.1~36.7、3.25~48.74、33.5~472.4、0.16~0.69和9.04~90.74 mg.kg-1.从三门峡库区上游至大坝坝前,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库区最大支流渭河入黄口下游沉积物中重金属Ni、Cu、Zn、Cd和Pb含量高于上游.典型污染支流宏农涧河河口沉积物重金属累积明显,极有可能是该区域矿业发展的工业废水排放所致.沉积物污染指数(SPI)平均值为3.11,介于1.83~7.39之间,渭河入黄口下游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明显增加,宏农涧河河口沉积物SPI=6.33,处于中度风险.污染河口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碳酸盐结合态和交换态所占金属总量的质量分数分别为Cd 63.8%~85.7%,Cu 6.58%~22.62%,Pb 10.6%~28.9%,Ni 1.56%~3.02%.支流污染物排放引起重金属累积,三门峡流域下游沉积物生态风险增加,河口表层重金属释放风险由大到小为Cd>Pb>Cu>Ni.此调查可为河流沉积物污染治理和原位修复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08.
落叶对重金属吸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落叶 (主要是梧桐落叶 )对重金属 (Cu、Ni、Cr)的吸收作用 ,结果表明 :落叶对重金属溶液的吸附效率高于 60 % ,二次吸附效率仍高达60 % ,对混合液吸附效果更好 ,且吸咐效果与吸附时间、落叶粒径关系不显著 .本文还对落叶吸附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 .  相似文献   
909.
太湖重金属和营养盐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袁和忠  沈吉  刘恩峰 《环境科学》2011,32(3):649-657
对太湖各湖区采样点沉积物的重金属Zn、Cu、Mn、Cr、Pb及营养盐Fe-P、TP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湖重金属含量高于地壳中的背景值,Cr和Pb富集程度高于其他金属.几乎所有采样点的沉积剖面的Pb含量自底部向表层迅速增加,表明1950年以来太湖流域含Pb等污染物的工业废水大量排放.竺山湾的重金属及营养盐的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910.
Concentrations of Cd, Cr, Cu, Pb, Zn and Hg in Xijiu Lake sediment from the Taihu Lake catchment, China, were analyzed. Their contamination state was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geoaccumulation index and enrichment factors.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used to differentiate the anthropogenic versus natural sources of heavy metals (HMs), and the anthropogenic accumulation fluxes were calculated to quantify anthropogenic contribution to HM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ake sediment had been heavily contaminated by Cd, enrichment of Zn and Hg was at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while that of Cu and Pb was in the lower-to-moderate level and Cr was in the low enrichment level. Sources of Cr in the sediment were mainly from natural inputs, while other metals, especially Cd, were predominantly derived from anthropogenic sources. In the past century, anthropogenic accumulation fluxes of Pb, Zn and Hg increased by 0.1-47.3 mg/(cm2.yr), 2.4-398.1 mg/(cm2.yr), and 3.7-110.3 ng/(m2.yr), respectively, accounting for most inputs of HMs entering the sediment. The contamination state of HMs varied wit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the catchment, which demonstrated that contamination start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reached the maximal level between the mid-1970s and mid-1990s, and decreased a little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straints on high contamination industries, although the contamination of some HMs, such as Cd, Zn and Hg, is still at high lev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