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6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环保管理 | 16篇 |
综合类 | 42篇 |
基础理论 | 3篇 |
评价与监测 | 4篇 |
社会与环境 | 91篇 |
灾害及防治 | 1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本文对1998-2008年湖北省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及其组成、人均生物资源生态足迹、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和生物资源生态赤字(盈余)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生物资源生态足迹组成以耕地为主,其他生态生产性用地的足迹比例较小,各市州生物资源生态足迹整体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人均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小于省均值,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先升高后降低,各市州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由大到小排序为:黄冈、孝感、武汉、咸宁、天门、黄石、仙桃、鄂州、潜江,生态赤字呈增大趋势;鄂西生态圈除神农架外其他各市州的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均较大,林地足迹占主要地位,其总量对全省的贡献较大;人均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大于省均值,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呈增高趋势,各市州由大到小排序为:宜昌、十堰、襄樊、荆州、恩施、随州、荆门、神农架,该圈一直保持很高的生物资源生态盈余,但盈余值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基于星座图法的湖北省农业功能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功能分区是准确把握县域农业功能定位、推动区域农业功能拓展和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基础工作。旨在探索运用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即星座图法在农业功能分区中的应用。剖析现代农业的功能定位问题,从农产品供应、就业与社会保障、生态调节和文化传承与休闲4大类综合功能选取30个定量指标和2个定性指标,构建了湖北省农业功能分区指标体系。采用星座图法,根据星座图中各星点的位置,确定各县(市)单项功能的分等类型;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分区单元的实际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及环境现状,作出湖北省农业功能分区方案。分区结果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分区单元,按照农业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湖北省分4个农业主导功能区,各主导功能区分为3个二级区共12个二级农业功能区 相似文献
13.
水土流失既是资源问题,又是生态环境问题。土壤侵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以鄂西北丹江口库区郧西县坡面径流小区为试验点,通过分析小区的实地观测数据,建立坡面土壤侵蚀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数量化理论II作为有效的数学方法,建立郧西县坡面径流小区土壤侵蚀强度评价模型,对参与建立模型的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其准判率达到800%以上,并且利用该模型对其他年份坡面土壤侵蚀强度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得到土壤侵蚀强度分级的精度较高。研究表明,建立的郧西县坡面径流小区土壤侵蚀强度评价模型有较好的适用性与可靠性,可为郧西县及类似自然地理环境的其他区域水保工作起到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湖北“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及其层级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的内在协调性是城市(区域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国民生计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体现。基于对城市化概念与内涵的认知--城市化是一个“人口 经济 空间”三维一体的过程,其中人是行为主体,经济是驱动力,空间是载体,构建了城市化综合测度指标,并运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2000年以来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城市化层级结构演变过程及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城市化具有如下特征:① 城市化总量时序演变上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存在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综合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的变化趋势,但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粗放增长的内在特征;② 整个城市化过程是一个由人口城市化导向型向经济城市化导向型转变的过程;③ 城市化相关系数的时序演变与人口城市化集聚程度>空间城市化集聚程度>经济城市化集聚程度的演变趋势密切相关,表明综合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地域协调性最高,而与经济的最低;④ 城市化等级体系空间结构及其时序演变具有首位度城市层级结构、城市层级结构动态演变,以及城市化地域协调性不强等特征;最后就城市化的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为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及湖北省今后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湖北自然灾害的治理及其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湖北独特的地理水文环境和历史时期湖北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来具体地考察晚清时期湖北治理自然灾害的情况及对现今湖北治理灾害存在的借鉴要素。利用地方志等文献资料,从历史的角度着手,运用历史学、地理学、灾害学等理论来综合研究晚清时期湖北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类型、特点、破坏湖北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清政府所采取的治理灾害措施等。晚清政府虽然针对境内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采取了许多措施,但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但为现今治理湖北的自然灾害提供了治理自然灾害必须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科学规划部署,有系统地进行;要建立赈济结合的有效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6.
利用湖北省19个国家级气象台站1956~2009年逐月降水资料,采用分层聚类方法,基于聚类分析碎石图和聚类树状图来探索最适宜的分区方案,对湖北省全年、逐月降水进行了分区,并结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移动探讨了分区的合理性,之后逐区进行了自相关分析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全年降水分区为5区,1~12月降水分区分别为3、3、4、3、5、4、3、3、3、4、3、3个区。各月降水分区的差异性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北移动有密切关系,副高脊线在北纬18°以南、北纬20°以北,以及缓慢南退过程中,分区形式有较大差异。自相关分析以及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单一气象站不能代表所在分区的气候特点,而所在分区又不能代表湖北省的气候特点,基于不同目的,进行分区和综合,将有助于研究特定区域的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96~2004年的统计资料,分析了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发现全省耕地大幅度减少,其次是未利用地和牧草地;林地则迅速增加,其次为居民点及独立工矿、园地、其他农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随后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以湖北省76个县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单元,进一步对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定量诊断出各驱动因子对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贡献作用的大小。结果显示,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关系可以用4对典型相关变量表示,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林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的发展变化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8.
To study the Pu concentration and isotope ratio distributions present in China, the 239+240Pu total activities and 240Pu/239Pu atom ratios in core soil samples from Hubei Province in central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AMS). The activities ranged from 0.019 to 0.502 mBq g−1 and the 239+240Pu inventories of 45 and ∼55 Bq m−2 agree well with that expected from global fallout. The 240Pu/239Pu atom ratios in the soil ranged from 0.172 to 0.220. The ratios are similar to typical global fallout values. Hence, any close-in fallout contribution from the Chinese nuclear weapons tests, mainly conducted in the 1970s, must have either been negligible or had a similar 240Pu/239Pu ratio to that of global fallout. The top 10 cm layer of the soil contributes ∼90% of the total inventory and the maximum concentrations appeared in the 2-4 cm or 4-6 cm layers. It is suggested that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organic content are the two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vertical migration of plutonium in soil. 相似文献
19.
利用可持续发展指数(SDI)对湖北“两圈”各市州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而后利用9年的人均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年平均增长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和足迹承载量比值年平均增长率及2006年相关数据对未来44年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截至2006年底,湖北省有一半以上国土面积的生物资源开采超过当地土地负荷,人均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持续下降,资源日益紧张,呈不可持续发展;武汉城市圈2006年生物资源生态足迹超出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的32%;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简称:鄂西生态圈)除襄樊、荆州、荆门因人口多,生物资源生态足迹较大等原因导致SDI值较高外,其他市州的SDI值均较低;神农架的SDI最小;武汉城市圈人均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呈负增长,人口控制较好,足迹承载量比值增长较快;鄂西生态圈人均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呈负增长,增长速率大于武汉城市圈和湖北省,人口控制较差,足迹承载量比值增长较慢;按照现有发展模式,无论是武汉城市圈还是鄂西生态圈,无论其当前发展是可持续性还是不可持续的,未来他们都将进入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因此,对“两圈”进行规划时要根据各自发展现状制定长期、科学的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证了湖北稻区的资源具有三大特点。因此,认定该区应细分为:东南部早三熟双季稻区,中部单、双季稻两热三熟并存区,西北部单季稻两熟区。笔者认为,本区近10年发展麦稻、油稻稻、油稻减少肥稻稻、肥稻其主流是好的;讨论了紫云英大量减步后如何解决有机肥源匮乏的问题。主张今后应积极开发冬种,积极提倡冬作起厢分带间套,既稳定大宗作物的发展,又增产经作、饲料、蔬菜、绿肥,以提高稻田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