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92篇
安全科学   148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62篇
综合类   205篇
基础理论   65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43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37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农业产业-资源耦合机制通过改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向和强度调控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路径,影响系统耦合效果。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典型退耕区域——陕北吴起县2016年497户农户调研资料的分析,验证了政策、信息(技术、市场)、农业资源、农业产业是系统耦合机制的基本构成和重要驱动要素,该县域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多维链型耦合机制。在这一机制作用下,农业产业有所发展,但仅停留在资源显性利用上,农业产业-资源系统局部相悖,系统对经济效益总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12,且产业对经济效益的路径系数仅为-0.047;从各驱动要素间相互作用来看,农业产业与农业资源单向作用,系统部分链网缺失,说明目前的耦合机制不能有效支撑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良性运行,具体表现为:未充分挖掘林草生态系统的经济功能,资源未达到最优配置。因而,下一步需通过对政策、信息(技术、市场)、农业资源、农业产业等要素的优化组合,构建新的良性耦合机制,进而实现吴起县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优化耦合,促进退耕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2.
采用二维声波方程有限差分法对浅层小尺度隐伏断层地质模型的地震波场响应进行数值模拟,分别从震源位于断层下降盘顶、断层上升盘顶及断层顶三个不同位置进行正演模拟,对地震波场在断层模型中的传播规律及其地震记录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多个单炮记录的变化对比不仅可以对断层进行快速有效的判断,而且为分析断层几何类型、估计断裂带范围与宽度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依据。同时将模拟结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该方法能有效辅助实际野外工作中对断层的判断,为合理设计观测系统及采集参数设置提供指导,对提高浅层地震勘探现场工作效率和精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3.
Epiphytes, air plants that are structurally dependent on trees, are a keystone group in tropical forests; they support the food and habitat needs of animals and influence water and nutrient cycles. They reach peak diversity in humid montane forests. Climate predictions for Central American mountains include increased temperatures, altered precipitation seasonality, and increased cloud base heights, all of which may challenge epiphytes. Although remaining montane forests are highly fragmented, many tropical agricultural systems include trees that host epiphytes, allowing epiphyte communities to persist even in landscapes with lower forest connectivity. I used structural equations models to test the relative effects of climate, land use, tree characteristics, and biotic interactions on vascular epiphyte diversity with data from 31 shade coffee farms and 2 protected forests in northern Nicaragua. I also tested substrate preferences of common species with randomization tests. Tree size, tree diversity, and climate all affected epiphyte richness, but the effect of climate was almost entirely mediated by bryophyte cover. Bryophytes showed strong sensitivity to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and insolation. Many ferns and some orchids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bryophyte mats, whereas bromeliads tended to establish among lichen or on bare bark. The tight relationships between bryophytes and climate and between bryophytes and vascular epiphytes indicated that relatively small climate changes could result in rapid, cascading losses of montane epiphyte communities. Currently, shade coffee farms can support high bryophyte cover and diverse vascular epiphyte assemblages when larger, older trees are present. Agroforests serve as valuable reservoirs for epiphyte biodiversity and may be important early-warning systems as the climate changes.  相似文献   
144.
水源区河流非点源污染物入河量计算的水质方程反演方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以水质一维流方程为基础,建立了水源地区非点源污染物入河量计算的反演模型;计算了浙江省湖州市老虎潭水库水源地区各条支流的非点源污染物入河量;并通过对实测水文水质参数的统计,采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分析了模型各输入参数的敏感性.由于该模型所有敏感参数都可以实测获得,避免了关键参数取值的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了非点源污染过程定量分析的客观性;该模型在计算非点源污染物入河量时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根据研究区域的水文水质监测频率计算任意时段内的非点源污染物入河量.结果表明,该水源区所有溪流中的氮、磷污染物负荷量都与溪流流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0,p0.01),因此,丰水期是非点源污染物入河的集中期;对输入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显示,对模型输出结果影响最大的是溪流的流量,其次是段末浓度和背景浓度,综合降解系数和流速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5.
湖泊富营养化的影响因子涉及水文、物化、生物等多方面,具有复合性和非线性特征,定量化其与影响因素间的相关关系有助于识别影响湖泊营养状态的关键因子,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较短的时间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云南高原湖泊具有易发生富营养化的自然和气候特征,对其富营养化发生条件及影响因子的分析可为科学的控制决策提供参考.本文选取云南滇池、程海、抚仙湖和异龙湖4个高原湖泊,比较湖泊自然特征与流域社会经济条件的异同;构建包括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PCS-MLR)、结构方程模型(SEM)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的综合分析方法,重点关注并确定浮游初级生产力的代表指标(叶绿素a,Chla)与相关影响因子间的定量相关关系.研究发现:14个湖泊中,对Chla浓度变化影响最大的均为理化因子,但在各湖中该影响的正、负性及不同理化因子的贡献权重有较大差异;2流域污染源构成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入湖的氮、磷负荷,使4个湖泊表现出不同的营养盐限制性特征;3流域面积、湖泊形态及湖体水动力条件影响着营养盐在湖体中的迁移转换,造成4个湖泊富营养化的差异性特征;4对Chla与影响因子间因果关联的识别须结合深入的机理过程分析.  相似文献   
146.
为弥补安全社区现场评定指标体系中过多依靠人为主观因素的不足,客观反映并优化安全社区建设成效的评价结果,构建安全社区居民满意度(SCRSI)评估模型。运用AMOS17.0和SPSS17.0l软件分析从不同类型安全社区回收的280份调查问卷,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得出SCRSI回归方程,并以此作为安全社区评估标准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在安全社区建设过程中,应重视对居民期望的管理,确保宣传信息是准确和客观的,抓住影响居民满意度的关键因素,重点根据居民意见、建议和抱怨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和纠正措施。  相似文献   
147.
矿井突水是煤矿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自然灾害,准确判定矿井突水水源是解决突水问题的重要条件。基于模糊综合评判和矩阵方程分析数学原理,分别建立了矿井突水的模糊综合评判和矩阵方程分析模型;在水化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水样6项指标评判标准,利用两种方法分别对某煤矿3个不同突水巷道水样进行了水源判别,并与实际突水水源相比较。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判和矩阵方程分析均能有效判别矿井突水水源,但各有其优越性及局限性,选择何种判别方法应视矿井突水水化学资料状况而定。  相似文献   
148.
为了能够解释和预测机务维修人员的故意违章行为,探究故意违章行为的作用机理,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框架,增加个人需要、管理层态度及工作压力因素,并探究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对398份机场和航空公司机务维修人员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然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假设的因果关系模型进行验证,并得到标准化路径系数.结果表明:感知行为控制、工作压力及个人需要对违章动机的正向影响作用显著;管理层态度和主观规范通过行为态度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违章动机;违章动机对违章行为的正向影响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49.
为研究机组资源管理对机组人为差错的影响,以沟通和交流、领导管理技能、监控/质询、情景意识、决策及工作负荷作为机组资源管理变量,将人为差错分为认知差错和操作差错,利用230份飞行员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方法,构建有关机组资源管理与机组认知差错及操作差错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沟通和交流与操作差错显著相关;领导管理技能与认知差错及操作差错显著相关;监控/质询与认知差错及操作差错显著相关;情景意识与认知差错及操作差错显著相关;决策与操作差错显著相关;工作负荷与认知差错及操作差错显著相关;认知差错与操作差错显著相关.根据上述影响关系提出了建设团队氛围、培养机组成员的协同工作和加强机组成员的情景意识保持能力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0.
Mg/Al水滑石微波共沉淀法合成及其对BrO3-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钟琼  李欢 《环境科学》2014,35(4):1566-1575
采用微波共沉淀法和普通共沉淀法合成了Mg/Al水滑石,分别记做Mg/Al LDHs-MW和Mg/Al LDHs-H.通过XRD、BET、SEM和FT-IR等手段对Mg/Al水滑石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微波共沉淀法合成的水滑石结晶度较好、粒径较小,孔径为41.13 nm,粒径为427.08 nm.序批次实验考察了投加量、溶液pH值和再生次数等因素对溴酸根(BrO-3)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g/Al水滑石吸附BrO-3过程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描述,吸附规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对比Mg/Al LDHs-H的饱和吸附量(q0=288.74μg·g-1),Mg/Al LDHs-MW对BrO-3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q0=321.26μg·g-1).在动态连续流条件下,利用Thomas模型模拟3组Mg/Al LDHs-MW对BrO-3的动态吸附数据,拟合得到吸附柱最大的吸附容量为288.81μg·g-1.当填料高度为10 cm,进水浓度为800μg·L-1,进水流量为4.0 mL·min-1时,模型的相关性系数为0.92,表明实验数据与模拟穿透曲线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