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92篇 |
免费 | 105篇 |
国内免费 | 24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54篇 |
废物处理 | 17篇 |
环保管理 | 245篇 |
综合类 | 793篇 |
基础理论 | 152篇 |
污染及防治 | 110篇 |
评价与监测 | 78篇 |
社会与环境 | 128篇 |
灾害及防治 | 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6篇 |
2022年 | 52篇 |
2021年 | 42篇 |
2020年 | 40篇 |
2019年 | 37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55篇 |
2016年 | 61篇 |
2015年 | 65篇 |
2014年 | 57篇 |
2013年 | 79篇 |
2012年 | 102篇 |
2011年 | 112篇 |
2010年 | 78篇 |
2009年 | 83篇 |
2008年 | 76篇 |
2007年 | 83篇 |
2006年 | 87篇 |
2005年 | 73篇 |
2004年 | 64篇 |
2003年 | 68篇 |
2002年 | 44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44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4篇 |
1975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471.
潮滩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N、P分布及交换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2月枯季和8月洪季样品的采集、室内分析和测试,对滨岸带潮滩沉积物孔隙水中营养盐含量的分布、迁移和扩散通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NH_4~--N和N0_3~--N的平均含量8月洪季比2月枯季低,但是NO_2-N含量在8月份却达到最高,为0.04 mg/L;TP在季节分布上变化不大,8月洪季时含量较高。在空间分布上发现,排污口及大面积围垦对营养盐局部分布的影响较大。营养盐剖面分布总体趋势为NH_4~--N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NO_3~--N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但同时受到沉积速率和污水排放的影响。潮滩沉积物—水界面间无机氮磷的平均扩散通量分别为7.15、-0.53μg/(cm~2·d),因此沉积物是N的输入源,P的汇。同时还发现,污染物的排放能极大地改变该地区的N、P迁移量甚至迁移方向。 相似文献
472.
473.
As pressures on coastal zones mount, there is a growing need for frameworks that can be used to conceptualize complex sustainability challenges and help organize research that increases understand about interacting ecological and societal processes, predicts change, and supports the management, persistence, and resilience of coastal systems. The Driver–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 (DPSIR) framework is one such approach that has been adopted in some coastal zones around the world. Alth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PSIR framework has considerable potential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scientific disciplines and link science to coastal policy and management, current applications of DPSIR in coastal environments have been limited and new innovation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PSIR model are needed. We conducted a structured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the DPSIR framework as applied to the function, process and components of complex coastal systems. Our specific focus was on how the DPSIR framework has been used as a tool to organize sophisticated empir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support transdisciplinary knowledge at a level appropriate for building understanding about coastal systems, and how adopting a DPSIR approach can help stakeholders to articulate and structure challenges in coastal systems and use the framework to support policy and management outcomes. The review revealed that DPSIR models of coastal systems have been largely used to support and develop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coastal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and to identify drivers and pressures in the coastal realm. A limited number of studies have used DPSIR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semi-quantitative or quantitative analyses, although our review highlights the continued need for, and potential of, transformative quantitative analyses and trans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of the DPSIR framework. The DPSIR models we reviewed were predominantly single sector, encompassing ecological or biophysical factors or focusing primarily on socio-cultural dimensions rather than full integration of both types of information. Only in eight of 24 shortlisted articles did researchers actively engage decision-makers or citizens in their research: given the potential opportunity for using DPSIR as a tool to successfully engage policy-makers and stakeholders, it appears that the DPSIR framework has been under-utilized in this regard. 相似文献
474.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河岸带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概述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生态学的应用领域,通过对河岸带反硝化作用限制因素、效率以及机理的回顾,体现稳定同位素技术应用的优势。重点阐述该技术在研究河岸带功能实现机理、分析河岸带生态系统物质来源和时空迁移转化规律以及研究河岸带与外界环境物质联系,生态系统食物网络组成及营养级关系中的应用,指出其能够科学反映物质空间变化和时间累积效应的特点。稳定同位素技术与传统地球化学技术的结合对国内河岸带功能研究以及生态河岸带建设具有重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75.
实现临港工业区向生态工业区转变是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北仑区实现临港工业区向生态区转变的主要成效,分析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了加快推进临港工业向生态工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76.
太湖草藻型湖区磷赋存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草藻型湖区上覆水和沉积物磷赋存特征及环境意义有助于明晰磷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转化过程,对于深入理解不同类型湖区的富营养化过程及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太湖典型草藻型湖区进行四季多点采样,分析草藻型湖区水体及沉积物中不同磷形态的时空差异,并揭示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①藻型湖区上覆水中总磷(TP)、溶解性总磷(DTP)、溶解性无机磷(DIP)和颗粒态磷(PP)显著高于草型湖区,时间分布上大都表现出夏秋高于冬春的特点,PP是TP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比71. 8%~89. 6%.叶绿素(Chl-a)浓度与上覆水中磷赋存形态呈相似的时空分布特征.②藻型湖区表层沉积物TP含量为372. 38~529. 64 mg·kg~(-1),草型湖区为304. 29~454. 27 mg·kg~(-1),藻型湖区表层沉积物TP含量明显高于草型湖区,冬季沉积物TP含量最高,夏季最低,这与外源污染的输入以及不同环境条件下内源磷在沉积物和上覆水间的迁移转化有关.③沉积物中不同磷赋存形态数量分布由小到大依次均为:NH_4Cl-P、Fe-P、Org-P、Res-P、Al-P和Ca-P.表层沉积物Mobile-P(NH_4Cl-P+Fe-P+Org-P)在TP中的占比藻型湖区为9. 10%~16. 93%,略高于草型湖区8. 11%~13. 50%,Res-P在TP中占比藻型湖区为10. 06%~14. 97%,草型湖区为11. 02%~20. 28%.藻型湖区内源磷释放风险大,不利于磷的固定与埋藏.不同类型的湖区富营养化程度明显不同,在磷的释放与埋藏中也表现出不同变化特点.藻型湖区因其较高的内源磷负荷和释放潜力,值得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477.
新疆干旱区某矿冶场对周围土壤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为生态脆弱区,近年来西部工矿业发展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空间布点采样,采用多元统计分析、GIS技术以及地积累指数评估等手段,对新疆某矿冶场区周围土壤的9种重金属污染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Cu和As元素为研究区域的主要重金属污染物;重金属Cr、Zn、Ni和Cd累积程度较轻、受人为干扰小;Co和Pb元素在少数样点存在人为干扰累积的现象,但程度也较轻;土壤中Mn没有明显累积和人为干扰.因子分析结果发现9种重金属主要存在2种来源,As、Cu、Ni、Cr、Zn、Cd和Co主要来源于第1种源;元素Mn和Pb主要来源于第2种源.从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可知,As、Cu、Ni、Cr、Zn、Pb、Cd和Co的最高含量样点都分布在尾砂库附近区域,因此对尾砂库进行封闭处理是减少重金属污染物向周围环境扩散的重要措施.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基于大气污染分析的PCA/APCS受体模型不适用于本案例中定量分析土壤重金属来源. 相似文献
478.
选择煤渣、锯末、沸石、麦饭石、土壤和马尼拉草构建了城市河岸带改造滤岸中试模型,并对其去除城市降雨径流中氮磷污染物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改造滤岸对表面径流和下渗径流中NH4+-N和TP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和较强的去除能力;NH4+-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6.5%和83.7%,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2.6%和96.2%,出水水质分别可达国家地表水Ⅳ类和Ⅲ类水标准,模型稳定后对表层径流和下渗径流中TN的去除率可达20%左右;模型对NH4+-N、TN和TP的处理负荷分别为634.1~1114.5 mg-m-2·h-1、102.2 ~594.2mg· m-2·h-1和20.6~ 209.0 mg·m-2· h-1,表面径流大于下渗径流.模型内碳源(锯末)以及其他介质的添加虽然能够提高氮的转化能力,但也会影响模型对TN的去除率;下凹断面和末端断面对氮磷的去除率和去除负荷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随着模型的稳定其差异逐渐降低.模型对氮磷的处理负荷与入水氮磷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模型具有一定的抗冲击能力. 相似文献
479.
选取了澎溪河流域六个点位消落带土壤和岸边土壤,以NaOH-EDTA提取土壤中有机磷,并采用酶水解技术表征有机磷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①消落带土壤NaOH-EDTA提取液中总磷含量为74.55~140.54 mg/kg,无机磷含量为49.91~104.23 mg/kg,有机磷含量为14.61~36.31 mg/kg。消落带土壤有机磷含量低于岸边土壤。②消落带土壤有机磷中总可酶解有机磷(EHP)含量均值为6.23 mg/kg,占土壤有机磷含量的26.7%。消落带土壤EHP含量与有机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n=6,p<0.01)。③消落带土壤EHP含量、活性单酯磷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n=6,p<0.01),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有机磷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因素。④消落带土壤与岸边土壤EHP组分特征相同,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类植酸磷、活性单酯磷、二酯磷,但消落带土壤EHP含量显著低于岸边土壤。周期性的干湿交替会造成消落带土壤有机磷向库区水体释放,消落带土壤有机磷地球化学循环对库区水体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