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5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86篇 |
专业分类
废物处理 | 8篇 |
环保管理 | 18篇 |
综合类 | 169篇 |
基础理论 | 29篇 |
污染及防治 | 45篇 |
评价与监测 | 5篇 |
社会与环境 | 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51.
252.
253.
为探究湿地三要素中碳氮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与湿地水文连通的关系,选取黄河三角洲恢复区和潮汐区湿地典型样点,分析样点水文连通度、植物/土壤/水体悬浮颗粒物中碳氮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及水文连通度与碳氮稳定同位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恢复区芦苇(Phragmite australis)、香蒲(Typha orientalis)和盐地碱蓬(Suaeda salsa)三种植物地上及地下部分δ13C值存在显著差异。恢复区芦苇湿地水体悬浮颗粒物中的δ13C值比潮汐区芦苇湿地的更低。潮汐区三个芦苇样点土壤中δ13C值和δ15N值无显著差异,但与恢复区芦苇土壤存在显著差异;恢复区和潮汐区湿地区域水文连通度分别为0.0520和0.0484,不同样点间水文连通度差异较大;湿地水文连通度与植物地上部分及水体悬浮颗粒物中δ13C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水文连通对水体悬浮颗粒物的来源及植物的碳代谢和生长可能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254.
古浪河流域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的时空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依据古浪河流域古浪站(海拔2 085 m)和安远站(海拔2 700 m)所采集的降水样品和相关气象数据,分析了降水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变化、局地大气水线,讨论了温度、降水量和相对湿度与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两站δ18O均呈现出夏秋季高、冬春季低的特征;(2)从古浪到安远站,δ18O的月均值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相反地,d-excess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反映了当气团沿着山坡不断抬升时,水汽再循环过程加强;(3)稳定同位素特征表明该区除了受干燥的环境和较强的蒸发影响外,可能还受到局地水汽再循环影响;(4)处于低海拔地区的古浪站的温度效应比安远站更显著,古浪河流域整体上没有呈现出降水量效应.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古浪河流域的水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255.
南小河沟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稳定同位素和水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南小河沟流域为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本文分析了该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和水化学特征,揭示了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气降水的δD和δ18O值呈现春夏高,秋冬低的季节变化特征.水库水的δD和δ18O值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呈现夏秋高、冬春低的特征.地下水的δD和δ18O值季节性变化规律相对不显著.流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Na·Mg-HCO3型.地表水和地下水电导率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均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特点.当地大气降水和深层地下水可能是南小河沟流域内地表水(水库水、沟道水)和泉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流域内的常流泉可能主要由深层地下水补给,而季节泉,例如,董庄沟和杨家沟的源头泉则可能是由深层地下水和当地大气降水共同补给. 相似文献
256.
长江中下游地区丰水期河、湖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示踪水体的来源、演化及不同水体间相互转化关系、污染源已被广泛地应用.基于2018年7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干流河水和湖水同位素样品收集,本文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丰水期河水和湖水中δ18O和δ2H组成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其空间上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干流δ18O和δ2H值自三峡库区向下游地区呈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这与降水同位素变化密切相关.在三峡库区段与宜昌-城陵矶段河水δ18O和δ2H值无显著差异,而河水d-excess值波动范围较小.在洞庭湖-江汉和华阳-鄱阳湖湖泊群中湖水δ18O和δ2H值要贫于太湖-三角洲湖泊群,且太湖-三角洲湖泊群湖水中d-excess值为负值,这主要是太湖-三角洲地区受同位素较为富集的降水和强烈的蒸发作用的影响.在淀山湖和大通湖同位素值最大,洞庭湖和鄱阳湖同位素值偏小,这主要是由于长江与鄱阳湖、洞庭湖直接相通,两湖的水情直接受制于长江影响,水位较高,鄱... 相似文献
257.
C. Emi Fergus J. Rene Brooks Philip R. Kaufmann Alan T. Herlihy Amina I. Pollard Marc H. Weber Steven G. Paulse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2020,56(3):450-471
Establishing baseline hydrologic characteristics for lakes in the United States (U.S.) is critical to evaluate changes to lake hydrology. We used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National Lakes Assessment 2007 and 2012 surveys to assess hydr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a population of ~45,000 lakes in the conterminous U.S. based on probability samples of ~1,000 lakes/yr distributed across nine ecoregions. Lake hydrologic study variables include water‐level drawdown (i.e., vertical decline and horizontal littoral exposure) and two water stable isotope‐derived parameters: evaporation‐to‐inflow (E:I) and water residence time. We present (1) national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s of the study variables for both natural and man‐made lakes and (2) differences in thes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2007 and 2012. In 2007, 59% of the population of U.S. lakes had Greater than normal or Excessive drawdown relative to water levels in ecoregional reference lakes with minimal human disturbances; whereas in 2012, only 20% of lakes were significantly drawn down beyond normal ranges. Water isotope‐derived variable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survey years in contrast to drawdown. Median E:I was 20% indicating that flow‐through processes dominated lake water regimes. For 75% of U.S. lakes, water residence time was less than one year and was longer in natural vs. man‐made lakes. Our study provides baseline ranges to assess local and regional lake hydrologic status and inform management decisions in chang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258.
黄土丘陵区枣农复合系统土壤水分利用与竞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明黄土丘陵区农林复合系统植物土壤水分利用策略对评价其配置合理性与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黄土丘陵区枣农(枣树+农作物)复合系统为对象,测定不同生育期植物木质部水和土壤水氧稳定同位素比率(δ18O),利用IsoSource模型分析了复合系统中枣树与间作农作物(黄花菜和饲料油菜)土壤水分利用策略,判断两种复合系统作物间是否发生水分竞争。结果表明:枣树各时期对表层(0~20 cm)土壤水利用较少,在旱季主要使用中层(20~60 cm)和深层(60~200 cm)土壤水,雨季有显著降雨后主要利用中层土壤水。黄花菜、饲料油菜在旱季对低雨量有效降雨反应灵敏,但其仍主要利用中层土壤水,雨季显著降雨后两者对表层土壤水利用比例显著增加。总之枣树与黄花菜和饲料油菜土壤水分利用策略存在明显区别,但在较为干旱的5月和7月对中层和深层土壤水存在明显竞争。因此可在枣树株间修建深度为40 cm肥水坑,增加中层和深层土壤含水量,促进枣树根系向下生长,缓解水分竞争对枣树生长和产量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59.
本文选取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正蓝旗的黄柳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2020年5月至10月野外采集降水、土壤、地下水、植物茎干分析各水体的稳定氢氧同位素特征,比较各水体之间同位素关系。研究发现:(1)土壤水线和植物茎干水线的斜率均小于当地大气降水线,各水体同位素富集程度为地下水<降水<土壤水<植物茎干水,降水的稳定性最差,变异性较大;(2)由于蒸发和降水入渗,浅层土壤δ18O值和土壤含水量变化显著,而中深层水分受影响较小。降水中的δ18O值相对于浅层土壤水偏正,并且土壤水的δ18O值从浅层到深层逐渐呈偏负趋势,雨后各层土壤水波动的峰值出现有一定的时间推迟。(3)黄柳在生长季节主要利用浅层土壤水,各月对其利用率分别为96.20%、90.60%、84.90%、95.50%、86.70%和86.50%,随降水的减少也利用了中深层水;论文通过对黄柳林地内各水体的同位素变化特征的研究,摸清了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不同水体的同位素组成及其相互关系,对于揭示区域水循环的过程和机制至关重要,为浑善达克沙地防护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水文... 相似文献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