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60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109篇
基础理论   46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张建华  殷鹏  张雷  尹洪斌 《环境科学》2023,44(2):828-838
底泥疏浚对湖泊内源削减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富营养化湖泊内源治理的重要技术之一.以太湖疏浚区为对象,估算了近十余年疏浚对内源负荷的削减量,并评估了太湖北部竺山湖和梅梁湖的底泥疏浚效果.结果表明,太湖累计疏浚的4 200万m3底泥,共计清除了底泥中氮约6.26万t,总磷约1.83万t,有机质约117万t,相当于清除了蓄积于底泥中二十余年的外源污染物输入量.对于外源控制较好的梅梁湖,底泥疏浚后5 a内水质改善明显,随后出现反弹,但仍有效削减了表层底泥总氮和总磷含量.相反,对于外源输入仍较大的竺山湖,疏浚十余年后,底泥内源又回复到浚前水平.对竺山湖疏浚区开展了长达6 a的底栖生物群落跟踪评估,发现疏浚初期对底栖生物群落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浚后2 a,底栖生物密度与生物量等指标已接近浚前水平. 6 a后,疏浚区与未疏浚区的底栖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已无差别.结果也表明,底泥疏浚对湖体内源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且疏浚效果维持程度与外源输入强度密切相关.此外,长期来看,疏浚区底栖生物群落依靠自恢复能力可达到浚前水平,疏浚不会对底栖生物群落结构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22.
基于微生物相互作用机理的完全耦合活性污泥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根据微生物生长机理,推导出微生物的耦合作用机理并在该机理的基础上改进了ASM3 Bio-P模型.假设活性污泥系统中有机物氧化过程、生物硝化过程、生物反硝化过程、生物除磷过程可同时存在,在ASM3 Bio-P模型上添加相关的开关函数,推导出完全耦合活性污泥模型(FCASM).基于计算机程序进行数值模拟,并将FCASM模拟结果与实测值以及ASM3 Bio-P模型模拟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完全耦合活性污泥模型对氨氮模拟的稳态出水值为1.90 g·m-3,ASM3 Bio-P模型模拟的氨氮稳态出水值为0 g·m-3,而实测的氨氮稳态出水值为1.50 g·m-3,完全耦合活性污泥模型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相似文献   
23.
水平基因转移加速了部分生物体基因组的进化和革新;但随着基因改造生物的大量运用,由水平基因转移引起的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由于大量异生污染物的产生,污染地区成为细菌水平基因转移的一个"热点"区域.为了实现污染地区的生物修复及强化难降解废水处理的效果,人为的制造和加快特定降解基因的水平转移被认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新思路.图2参57  相似文献   
24.
生物多样性与城市景观生态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生物多样性在城市景观中的重要作用,生物多样的现代城市中的衰落以及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景观生态建设的关系,提出应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同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5.
首次探索了一种破坏式造孔与有机复合相结合的新方法以制备介孔复合水环境净化材料,使最终产品成为一种具有广谱孔结构分布的复合环境材料。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第二步工艺即添加剂升温烧蚀法,在优化后的最佳条件下,产品的孔径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其中部分孔道直径可达至介孔级,同时材料的表面得到了进一步活化。经此步工艺后,所制备的中间产品染料吸附量是原材料的194倍,是酸洗刻蚀后产品的122倍;24h吸湿率是原材料的38倍,是酸洗刻蚀后产品的19倍。  相似文献   
26.
本文应用粉煤灰渗滤系统处理北方寒冷地区城市污水,结果细菌数量去除率在89.6%—99.9%之间,粪大肠菌群数量去除率在90%—99.9%之间,此方法成本低、效果好,适合北方中小城镇污水处理。  相似文献   
27.
对辽河铁岭段3条支流清河、柴河和混河入水库前的河段,利用底栖动物需氧特性,以需氧有机体百分率指标,对3条支流的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监测调查和评价。  相似文献   
28.
聚磷菌在不同碳源下的反硝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SBR系统对聚磷菌进行了培养,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手段检测了系统中聚磷菌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 phosphatis的富集程度.聚磷菌也是一种普通异养菌,为了研究它的反硝化能力,排除了聚磷菌的正常释磷和吸磷过程,仅考察在不同碳源下反硝化性能.结果表明,乙酸和PHB都能成为聚磷菌反硝化的电子供体.当以乙酸为外在单一碳源时,其反硝化速率和PHB生成速率与起始硝酸盐浓度无关,但是当起始状态硝酸盐浓度越高时,消耗单位乙酸生成的PHB和硝酸盐还原量越小.以PHB为内在碳源和能源时,聚磷菌的反硝化速率呈现对于基质(硝酸盐)的零级动力学反应,比反硝化速率为0.973 3mg/(g.h),此外PHB平均比消耗速率为(以PHB计)2.462 6 mg/(g.h).  相似文献   
29.
Final oocyte maturation is the key step to successful spawning and fertilization.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PCR) is the technique of election to quantify the abundance of functional genes in such study. Reference gene is essential for correct interpretation of q PCR data. However, an ideal universal reference gene that is stable under all experimental circumstances has not been described. Researchers should validate their reference genes while performing q PCR analysis. The expression of 6 candidate reference genes: 18 s r RNA,28 s r RNA, Cathepsin Z, Elongation factor 1-α,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andβ-actin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final oocyte maturation induced by different compounds(DES and DEHP) in common carp(Cyprinus carpio). Four softwares(Bestkeeper, ge Norm,Norm Finder and Ref Finder) were used to screen the most stable gene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ir expression stability.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EF1α was highly stable expressed when final oocyte maturation was induced by DES, while gapdh was the most stable gene when final oocyte maturation was induced by DEHP. Stable expressed reference gene selection is critical for all q PCR analysis to get accurate target gene m RNA expression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30.
通过在污水厂实地取样,首先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ationic polyacrylamide,CPAM)调理储泥池混合污泥与消化污泥,比较2种污泥投药前后的毛细吸水时间(capillary suction time,CST),发现消化污泥的CST明显小于储泥池的污泥。然后,检测这2种污泥的调理过程中Zeta电位的变化,并研究了挥发性悬浮物(volatile suspended solids,VSS)、总悬浮固体(total suspended solid,TSS)蛋白质、多糖以及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总量对脱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投药后消化污泥脱水性能优于混合污泥,最佳投药量为4‰~4.5‰;污泥中VSS/TSS越高,污泥脱水效果越差;污泥中蛋白质含量是影响污泥脱水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含量低于26.5%时,污泥压滤后含水率随蛋白质含量升高而升高,但当蛋白质含量高于26.5%时,无明显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