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1篇 |
免费 | 92篇 |
国内免费 | 11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5篇 |
废物处理 | 7篇 |
环保管理 | 47篇 |
综合类 | 460篇 |
基础理论 | 53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23篇 |
评价与监测 | 64篇 |
社会与环境 | 88篇 |
灾害及防治 | 4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30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48篇 |
2012年 | 58篇 |
2011年 | 51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55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30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公交柴油车道路排放特征的实测研究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GPS和SEMTECH-D车载排放测试仪测量了上海市公交车行驶工况和公交柴油车在市区道路上的排放状况.该研究共获得193400组公交车行驶工况数据,累计测量里程820 km,排放数据75420个.测量结果显示,上海市公交车平均车行速度14 km·h-1,最高车速为60 km·h-1;市区公交车平均车行速度14 km·h-1,最高车速小于60 km·h-1,市区公交车的怠速时间比在25%以上.被测公交柴油车的CO、THC和NOx平均里程排放因子为(3.41±0.86)、(1.95±0.47)和(4.56±0.99) g·km-1,与陈长虹等人2005年提供的卡车3和卡车5的排放状况相近.测量结果还显示,被测车辆进出站时单位里程排放量是正常行驶条件下的10倍.此外,在交通高峰期或拥堵期,车行速度降低至0~5 km·h-1时,被测公交柴油车的CO、THC和NOx平均里程排放因子升高至17.49、6.68和15.85 g·km-1,是平均车速时候的5.13倍、3.4倍和3.48倍,车辆排放污染将明显加剧.测量结果说明,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减少车辆拥堵,不仅可以提高公交车运行效率,而且也是降低公交车污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2.
为研究上海市公园绿地玻璃表面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及污染源,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16种优控PAHs质量浓度进行了测定,对玻璃表面PAHs质量浓度的季节分布,组成特征和潜在污染源进行了分析. 此外,利用毒性当量因子(TEFs)对玻璃表面PAHs进行了毒性当量分析. 结果表明,玻璃表面PAHs面积归一化质量浓度在83.6—1689.6 ng·m−2之间,呈现夏季(599.7 ng·m−2)>秋季(533.1 ng·m−2)>春季(464.2 ng·m−2)>冬季(351.4 ng·m−2). PAHs组成特征季节差异明显,4环PAHs在春季(43%)和冬季(42%)的占比最高;而2+3环PAHs在秋季(57%)和夏季(46%)占比最高. BghiP与T-PAHs强相关性说明汽车尾气是玻璃表面PAHs的主要贡献源;异构体比值表明不同季节玻璃表面PAHs主要污染源相对稳定,即为汽车尾气和扬尘源(降尘和裸露表土). 质量归一化处理后的7种致癌性PAHs的质量浓度范围为58.3—1311.8 ng·g−1,TEQ的浓度在夏季(466.6 ng·g−1)>春季(361.0 ng·g−1)>秋季(262.9 ng·g−1)>冬季(214.6 ng·g−1). BaP、DahA和B[b+k]F是主要的致癌单体PAH,共计占TEQ浓度的80%—91%. 相似文献
143.
2021 年 11 月 17 日江苏盐城近海区域发生 MS5.3 地震,该地震的发震机制及其原因引起地球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为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的精确确定是必要的。本研究综合多种机构的震源机制解数据确定了可信的震源机制中心解。为保证震源区域应力场求解的精度,本文搜集了地震周围 2016 年以前的历史震源机制解数据,并利用地震观测报告,得到 22 个 2016 年之后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使用结合后的震源机制解数据求解了江苏盐城海域 MS5.3 地震周围的应力场。最终结果为:江苏盐城海域 MS5.3 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 I 走向 104.95°,倾角 70.91°,滑动角 26.45°,节面 II 走向 5.70°,倾角 65.11°,滑动角 158.86°;研究区域的主压应力呈 ENE‐WSW 向分布,主张应力呈 NWN‐SES 向分布。将应力场投影到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上,发现两个节面均处于相对剪应力很高的水平,说明此次地震是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发生在剪应力最大释放节面上的地震,是应力积累后的一次正常释放,周边再次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减小。考虑到应力场投影到节面 II 的相对剪切应力较节面 I大,并且节面 II与苏北—滨海断裂走向更为接近,确定节面 II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 相似文献
144.
为研究波浪?地震联合作用下跨海斜拉桥的横向减振控制方法,以某主跨 400 m 的跨海斜拉桥为工程背景,考虑桥梁下部结构高桩承台群桩基础的波浪荷载,并基于辐射波浪理论求解地震动水力附加质量,建立了波浪-地震联合作用下考虑水?结构相互作用的全桥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黏滞阻尼器构建横向减振体系,分别探讨了波浪单独作用和波浪?地震联合作用下黏滞阻尼器的减振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在波浪单独作用下,仅在辅助墩墩顶设置黏滞阻尼器的横向阻尼体系减振效果较好,能有效抑制波浪荷载引起的主梁横向位移;在波浪?地震联合作用下,比选出的横向阻尼体系依旧表现出很好的减振效果,且阻尼器参数变化对减振性能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为兼具减振与减震功能,推荐阻尼指数 α 取 0.8,阻尼常数 C 宜控制在 4 000~6 000 kN?(m/s)-α 内。研究成果可为跨海斜拉桥的横向减振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5.
目的分析两相流引起的冲击力与管道固有频率的流固耦合特性。方法针对海洋油田水下集输-立管系统内严重段塞流这一不稳定流动,通过构建气液两相流固耦合预测模型,分析管内段塞频率、管外涡街频率等流动特性与管道固有频率的关系,获取严重段塞流不同阶段对管道的冲击力特性。结果在水平方向上,管道所受冲击力最大部位为水平管与下倾管连接处,约为703.3 N;在垂直方向上,管道所受冲击力最大部位为下倾管底部与立管连接处,约为-993.5 N。管道所受冲击力与管内两相流引发的压力波动存在明显的一致性,在液塞喷发阶段,会引起整个管道冲击力的剧增。结论严重段塞流同一周期内,不同流动阶段所引发的管道振动特性不同,且不可忽视,在实际海管设计及使用过程中,需要结合管道运行工况对海管振动特性进行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146.
植物叶片汞浓度与大气气态单质汞(GEM/Hg0)浓度的线性关系表明叶片汞浓度大小可用于指示植物生长区内GEM浓度的高低水平.通过分析上海市绿地公园(25座)中常见落叶树木樱花、水杉、法桐叶片汞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探究区域内GEM含量水平及分布特征.2017年5—10月对7座公园中这3种树木叶汞浓度进行连续监测,结果显示叶汞浓度与叶片生长时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表明叶片在生长期内不断吸收累积大气汞.而且在生长期内,3种树木叶汞浓度日累积速率(g·kg-1·d-1)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意味着不同树木叶汞的累积对外界环境的响应可能是一致的,除树种差异外.同年11月初,25座公园(包含上述7座)中樱花、水杉、法桐衰老叶片叶汞浓度为(54.2±12,31.8—76.7)μg·kg-1、(42.0±9,23.5—67.9)μg·kg-1、(36.1±11,21.4—60.3)μg·kg-1(平均值,范围),有显著的种间差异(P<0.01),而在中心城区和郊区间无显著差异(P>0.05).空间插值分析结果初步表明衰老叶片叶汞浓度的空间梯度差异不大,且高值区域没有完全重合.这表明了利用衰老叶片叶汞浓度反映区域GEM浓度整体水平空间分布规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7.
148.
吸力式桶形基础在海洋工程特别是作为海上风力发电机的基础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沉贯能力是保证桶形基础下沉到预定位置,达到承载力要求的关键。分析了沉贯过程中桶?土界面力学机理的研究现状,讨论了不同土质、模型尺寸、渗透系数等对桶?土界面力学机理的影响,对理论计算、试验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发现对于吸力基础在负压沉贯过程中的研究多是针对沉贯阻力和临界吸力的计算,很少对沉贯过程中桶?土界面力学机理进行细观研究,尤其是对桶?土界面力学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少有论述。指出了在研究吸力基础沉贯特性和桶?土相互作用机理的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中的本构模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吸力基础沉贯过程中桶?土相互作用机理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9.
150.
2016~2020年在上海市区和郊区的6个点位开展了颗粒物系统性观测研究,分析了PM2.5的质量浓度以及水溶性离子、有机碳/元素碳、无机元素等化学组分,并利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对PM2.5的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上海PM2.5浓度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年均质量浓度依次为46,43,37,40,39μg/m3,表现为冬高夏低,西高东低的时空分布特征。有机物在PM2.5中占比最高(30%~32%),不同年份和季节间的差异较小。二次无机离子(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的区域性特征明显,其中硝酸盐的占比在5a间升高最多,且在冬季污染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解析得到PM2.5的来源有9类,分别为二次硝酸盐(30.6%)、二次硫酸盐(20.7%)、机动车(12.6%)、工业(8.0%)、生物质燃烧(7.7%)、扬尘(6.5%)、燃煤(5.8%)、海盐(4.8%)和船舶(3.2%)。机动车和船舶等移动源、秸秆焚烧和烟花爆竹燃放等生物质燃烧源的贡献浓度在研究期间呈现下降趋势,体现了相关治理措施的管控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