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5篇 |
免费 | 57篇 |
国内免费 | 38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4篇 |
环保管理 | 54篇 |
综合类 | 696篇 |
基础理论 | 58篇 |
污染及防治 | 35篇 |
评价与监测 | 34篇 |
社会与环境 | 165篇 |
灾害及防治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48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42篇 |
2019年 | 35篇 |
2018年 | 48篇 |
2017年 | 50篇 |
2016年 | 64篇 |
2015年 | 68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48篇 |
2012年 | 80篇 |
2011年 | 73篇 |
2010年 | 45篇 |
2009年 | 57篇 |
2008年 | 46篇 |
2007年 | 43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菖蒲是三峡库区常见的一种湿生植物,本研究探讨了常年淹水对菖蒲生长恢复的影响,并分析了干旱对露水后菖蒲生长恢复的影响,为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物种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分别于2009年9月和2010年9月前后2次将菖蒲(Acorus calamus L.)植株完全淹水,分别于翌年3、4、5月将植株露水(分别记为S1、S2和S3),2011年定期统计植株数和叶片数,测定叶长、叶宽.结果表明,淹水导致植株萌发数显著低于对照,且随着淹水时间增加植株萌发数呈显著降低趋势;淹水显著促进3月和4月露水植株叶片的伸长和形成,其叶长、叶片数、株叶长和总叶长显著高于对照,而5月露水植株的叶长、叶宽、叶片数、株叶长、总叶长和总叶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随着淹水时间的增加露水后植株死亡数呈显著增大趋势,S1和S2组的叶长、叶宽显著增长,叶片数显著降低,而S3组植株叶长、叶宽、叶片数、株叶长、总叶长和总叶片数均显著降低.干旱导致对照、S1和S2组植株叶长、叶宽、株叶长、总叶长、叶片数和总叶片数均显著降低,植株存活数显著降低;干旱胁迫去除25 d后,对照、S1和S2组植株的叶片数分别增加了67.0%、66.7%和36.2%,且S1和S2组植株的株叶长、总叶长和总叶片数分别增加了48.2%、18.1%,66.7%、35.0%,75.0%、64.3%,差异显著(P<0.05).因此,菖蒲不仅对淹水的适应和耐受能力较强,而且露水后的生长恢复能力及对干旱的恢复能力也较强,可作为三峡库区消落带(特别是3月和4月露水区域)的恢复、重建物种. 相似文献
262.
河北潘家口水库氯霉素类抗生素检测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法(SPE-HPLC-MS/MS)测定河北潘家口水库中4种氯霉素类抗生素.该方法采用电喷雾电离源、多重反应监测正或(负)离子模式,4种氯霉素类抗生素加标回收率高于90%,相对标准偏差在1.60%~5.43%.方法的检出限在0.06~0.29ng/L,定量限在0.18~0.87ng/L.潘家口水库水样检测氟苯尼考残留量在26.21~233.35ng/L,氟苯尼考胺在0.53~8.18ng/L,所有水样中氯霉素和甲砜霉素均未检出.对潘家口水库氯霉素类抗生素残留的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表明,RQ(风险商)小于1,说明潘家口水体氯霉素类抗生素对浮游生物和人体健康尚不存在明显危害.丰水期成人和儿童的RQ均比平水期大,最大相差2个数量级.这可能由于此时期为网箱养鱼活跃期,或与水库调水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63.
石兜—坂头水库是厦门市的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其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供水安全保障。根据2007年11月-2011年10月的水质监测数据,参照GB 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将27项水质监测指标分为3类,计算历年丰、平、枯水期水质综合指数(WQI),评价水质状况。结果表明:①难处理的毒性污染指标的WQI值小于10,远未危及水质安全;②易净化的污染指标中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大肠杆菌等在个别时段超标;③影响水质的最主要指标是总磷和总氮,单项指数常年保持在40以上,并曾一度接近80,达到Ⅳ类水质标准,水体受到一定的氮、磷污染。④4年来,水质变化处于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丰、平、枯水期水质变化不甚明显,最大WQI为33.3,水质评价为优良,是合格的供水水源地。就污染物成因及该水源地保护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64.
三峡库区库中干流及支流水体夏季二氧化碳分压及扩散通量 总被引:6,自引:10,他引:6
以三峡库区库中干流以及主要支流——梅溪河为研究区,于2013年5月对该区域水体中溶解二氧化碳分压(pCO2)进行了走航观测.结果表明,夏季梅溪河表层pCO2为6.8~7.5 Pa,三峡库区库中长江干流表层pCO2为201.4~210.2 Pa.在库区干、支流交汇的过渡区水体剖面上,表层水体pCO2最低为53.5 Pa,随着水深增加,pCO2急剧增大,在3 m处达到约210Pa后基本保持不变.通过计算,库区支流梅溪河和库区干流表层水体的CO2释放通量分别为-7.48 mmol·(m2·d)-1和39.58 mmol·(m2·d)-1.结果表明,库区支流梅溪河表现为大气中CO2的"汇",而库区干流表现为CO2的"源",库区干、支流水体在CO2的释放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65.
为适应水环境风险管理中压力源风险的快速识别需求,构建了土地开发压力源评估方法,并以三峡库区为案例区进行应用研究. 土地开发压力源评估方法首先是基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排污参数来确定敏感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利转移方向,再采用状态和趋势兼顾的原则筛选流域内敏感单元,然后根据各单元的实际特征逐一确定预警指标,以进行压力源评估和预警级别划分. 案例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辖区控制单元、涪陵区万州区控制单元和澎溪河开县控制单元是库区水质安全预警的3个敏感单元;其中,重庆市辖区控制单元和涪陵区万州区控制单元的预警指标均为敏感土地类型面积比例和发生不利转移的土地面积比例,其中重庆市辖区控制单元的2个预警指标值分别为42.17%、3.43%;涪陵区万州区控制单元分别为32.86%、1.74%;而澎溪河开县控制单元的预警指标仅为敏感土地类型面积比例,其值为32.31%. ③重庆市辖区控制单元、涪陵区万州区控制单元和澎溪河开县控制单元的预警指标最大超标率分别为163%、33%和19%,相应各单元土地开发压力分别为红色预警(重警)、橙色预警(中警)和黄色预警(轻警)级别. 从管理意义上,重庆市辖区控制单元和涪陵区万州区控制单元未来需要从优化当前土地利用方式、合理控制未来土地开发的双重角度来降低压力;澎溪河开县控制单元未来应重点关注和降低当前土地利用状况对水质安全的压力. 研究认为,所提出的面向流域水质安全预警的土地开发压力源评估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其案例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案例区水环境风险管理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266.
结合沈阳市近年来关于浑河污染综合整治的实际情况,运用河流的稀释与净化理论,科学的分析了大伙房水库放流对浑河沈阳段水环境容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增加浑河水环境容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267.
根据黄河水资源保护规划的要求,对黄河三门峡库区段水污染物允许排污总量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采用黑箱模型,建立了区域排污与控制河段目标总量之间的输入响应关系,并根据允许入黄量确定对各污染源的排污控制要求,为实施区域环境总量控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68.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剖面中重金属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通过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的研究,探讨了土壤剖面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紫色土淋溶层(A层)w(Cd)和w(Hg)平均值,母质层(C层)w(Cd),w(Zn)和w(Hg)平均值均高于全国同类、同层次土壤的平均水平;石灰岩土A层及C层的重金属质量分数平均值均低于全国同类、同层次土壤的平均水平.从上游至下游,w(Cu)和w(Zn)平均值呈降低趋势,其他重金属质量分数的变化不明显.城区附近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土壤中w(Cd),w(Cr),w(As),w(Hg)和w(Ni)服从正态分布(Sig.>0.05),土壤pH与w(Cd)和w(Cu)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显著性水平为0.01).土壤中w(Cd)与w(Cu),w(Cd)与w(Ni),w(Cu)与w(Zn),w(Cu)与w(Cr),w(Pb)与w(Zn),w(Pb)与w(As),w(Pb)与w(Hg),w(Pb)与w(Ni),w(Zn)与w(Ni)和w(Hg)与w(Ni)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w(Cd)与w(Pb),w(Cd)与w(Zn),w(Cd)与w(As),w(Cu)与w(Ni)和w(Hg)与w(Cr)之间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69.
Occurrence and infection risk of waterborne pathogens in Wanzhou watershed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uosheng Xiao Zhaodan Wang Ji''an Chen Zhiqun Qiu Yanjie Li Junsheng Qi Wenyi Liu Weiqun Shu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13,25(9):1913-1924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TGR), formed by China’s Yangtze Three Gorges Project, is the largest lake in the world, but there is too little information available about fecal contamination and waterborne pathogen impacts on this aquatic ecosystem. During two successive 1-year study periods (July 2009 to July 2011), the water quality in Wanzhou watershed of the TGR was tested with regard to the presence of fecal indicators and pathogens. According to Chinese 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ater quality standards, water quality in the mainstream was good but poor in backwater areas. Salmonella, 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EHEC), Giardia and Cryptosporidium were detected in the watershed. Prevalence and concentrations of the pathogens in the mainstream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backwater areas. The estimated risk of infection with Salmonella, EHEC, Cryptosporidium, and Giardia per exposure event ranged from 2.9 × 10 -7 to 1.68 × 10-5 , 7.04 × 10-10 to 2.36 × 10-7 , 5.39 × 10-6 to 1.25 × 10-4 and 0 to 1.2 × 10-3 , respectively, for occupational divers and recreational swimmers exposed to the waters. The estimated risk of infection at exposure to the 95% upper confidence limit concentrations of Salmonella, Cryptosporidium and Giardia may be up to 2.62 × 10-5 , 2.55 × 10-4 and 2.86 × 10-3 ,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provides useful information for the residents, health care workers and managers to improve the safety of surface water and reduce the risk of fecal contamination in the TGR. 相似文献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