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45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47篇
综合类   176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75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不同恢复植被类型的固碳特征,比较恢复年限和坡向因素对植被碳汇效应的影响,在陕北黄土丘陵区选取了6种典型植被类型(农地、草地、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构成特征.结果表明:①半干旱黄土区植被恢复具有明显的碳汇功能,不同植被组分(地上生物、地下根系和枯落物)碳密度均表现出乔木>灌丛>草地>农地的变化特征.农地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最低(1355.5 g ·m-2),草地、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较农地分别增加了91.4%、125.2%、144.0%、124.5%和232.6%.②草地、沙棘、柠条和山杨的不同植被组分碳密度和不同土层(0~5、5~20和20~4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恢复时间的推移总体上表现出增加趋势.③坡向对农地和草地植被碳密度无明显影响,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不同坡向间的植被碳密度差异明显.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明显的阴阳坡差异,农地、草地、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阳坡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比阴坡减少了22.9%、34.3%、75.8%、49.1%、22.4%和69.4%.④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碳密度差异明显,其中农地最低(2022.1 g ·m-2),草地、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较农地分别增加了48.7%、152.8%、125.1%、166.3%和530.7%.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密度总体表现为:土壤层>地上生物层>根系层>枯落物层.土壤有机碳构成了农地、草地、沙棘、柠条和刺槐碳密度的主体,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密度的67.0%、86.3%、59.7%、72.7%和56.5%.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科学管理生态系统碳库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2.
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指出粮食生产成本核算的不完整性,粮食生产造成的资源耗减和环境降级得不到补偿。运用环境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粮食生产的完全成本进行分析,提出粮食生产的完全成本除包括直接生产成本外,还应包括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成本。论文以南方红壤丘陵区的湖南省祁阳县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分析,研究表明,2008年该区域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成本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6.55%;早、中、晚稻的完全成本分别达到4.27、3.84和4.40元·kg-1,其中资源环境成本分别为1.38、 1.65和1.64元·kg-1,直接生产成本分别为2.89、 2.19和2.76元·kg-1,而实际市场价格分别仅有1.76、 1.90和1.84元·kg-1。研究结果对有关部门制定相关农业政策、调整粮食生产布局、促进区域粮食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3.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性质变化趋势,以黄土丘陵区10~45a的撂荒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撂荒后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演变规律、土壤养分含量、4种酶活性变化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撂荒年限的增加,恢复过程中主要群落的演变为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hurica)+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茭蒿(Artemisia giraldii)+铁杆蒿→白羊草(Bothriochloa flaccidum)+茭蒿,群落多样性指数整体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Poaceae)及豆科(Leguminosae)这3科占比从66. 67%降至50%,后上升到75%.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速效氮(AN)、速效磷(AP)与碱性磷酸酶(ALP)、过氧化氢酶(CAT)、脲酶(UE)与蔗糖酶(SC)这4种酶活性呈增加趋势,但增加程度不同,化学计量比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菊科、禾本科与豆科相比总科数、总属数、总种数及植物多样性,对养分和酶活性有更显著的影响,贡献率分别为72. 8%、69. 1%、66. 0%,且三大科对土壤酶的影响大于土壤养分,其中禾本科与豆科对养分及酶活性表现为正影响,而菊科表现为负影响.撂荒恢复过程中草地群落优势科占比的升高显著影响土壤酶的升高,并导致土壤养分变化.  相似文献   
44.
于嵘 《环境工程》2017,35(8):25-28
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126座污水处理厂2015年运行状况的调查数据,分析广西污水处理厂的工艺特点、污泥处置、出水水质达标情况、运行负荷率和运行费用,评估污水处理厂运行的效率和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就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和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5.
侯露  朱媛媛  刘冰  李健军 《环境科学》2023,44(11):5899-5914
对比分析2015~2022年冬奥会期间(1月31日至2月20日)京津冀及周边区域44城市空气质量时空演变特征,量化同期气象、协同减排和跨区域传输对PM2.5浓度及组分变化贡献,为不利气象条件下区域空气质量联防联控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2022年44城市PM2.5浓度为近8年农历同期最低(46μg·m-3),优良天占比最高(83.3%),不存在重污染天.PM2.5污染南重北轻,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太行山沿线及燕山传输通道城市.2016年在春节中期未管控烟花爆竹燃放等源排放强度下,优良天占比93.5%,大气强扩散能力对空气质量改善至关重要.2022年静稳天气指数(SWI)同比增加2.1,大气扩散能力转差,44城市ρ(PM2.5)均值和峰值同比下降14μg·m-3和76μg·m-3,北京减排对PM2.5浓度降幅较未采取前增大96%,晋鲁豫地区在气象造成PM2.5浓度上升的不利背景下,峰值下降87μg...  相似文献   
46.
为准确评估京津冀地区采暖期实施“煤改电”政策带来的健康效益,估算了京津冀地区各区县采暖期“煤改电”政策实施前后PM2.5污染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并采用支付意愿法计算了相应的健康损失价值.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煤改电”政策实施后带来了1 745人(95%CI:1 443~1 907)健康效益和23.78亿元(95%CI:14.50~30.63)经济效益.北京、天津及河北地区的健康效益分别为495人(95%CI:436~554)、 296人(95%CI:238~354)及954人(95%CI:693~1 076).经济效益分别为3.50亿元(95%CI:3.08~3.92)、 3.32亿元(95%CI:2.67~3.96)及16.96亿元(95%CI:8.75~22.75),分别占各地区GDP的0.01%、 0.02%及0.04%. COPD、 LC、 ALRI、 IHD、 STROKE减少的死亡人数分别为187人(95%CI:165~224)、 318人(95%CI:178~458)、 193人(95%CI:115~204)、 506人(95%CI:232~780)...  相似文献   
47.
为了识别城市或“相似群体”最重要的资源环境“短板”问题,以中原经济区31个城市为研究区域,选择水土资源、能源、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水平等4个方面共计33项指标,利用层次分析修正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正向指标极大化、负向指标极小化、适中指标平均化的标准化方法对研究区域内各市资源环境绩效进行测算. 研究表明:①从资源环境绩效角度来看,中原经济区城市可分为“双高”超载型、农业型、“双低”超载型、资源型四大类. ②占中原经济区城市总数2/5的资源型城市,由于过度强调资源产出、忽视环境保护而成为经济区环境问题高发、资源环境矛盾较为突出的集中区域. ③在对4个Ⅰ级指标(资源利用效率、能源利用效率、环境质量指数、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水平)设定均衡权重情况下,15个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居末位,10个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居末位,表明中原经济区提高资源环境绩效应率先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领域实现突破. 所构建的资源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仍有待进一步优化,今后应加大对可再生资源能源利用、农村生态环境特别是农村土地重金属及有机物污染等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48.
京津冀地区控制PM2.5污染的健康效益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流行病学综合研究成果,运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和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对京津冀地区实施并达到2012年新颁布的《空气质量标准》中细颗粒物(PM2.5)浓度标准可实现的健康效益进行了评估,并对区域内各城市的健康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能够实现的健康效益总和可达到612~2560亿元/a(均值为1729亿元/a),相当于该地区2009年地方生产总值的1.66%~6.94%(均值为4.68%).其中河北省所能实现的总健康效益最大,北京、天津和石家庄这些大城市能够实现的健康改善和经济效益最为显著.本文的研究结果可望为实施PM2.5空气质量标准的成本效益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和环境质量管理与合作提供重要的政策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9.
松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华北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保存比较完好的暖温带山地生态系统其组成结构复杂,类型多样,面积4150.3hm^2,拥有高等植物783种,高等动物184种,本研究通过建立3个层次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指标赋分和加权平均法,对松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生态评价,结果认为,该保护区的保护价值较高,在华北地区乃至全国均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目前保护区的面积,结构及经营管理可以满足保护区持续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50.
贺卫  李坡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2):129-131,134
喀斯特峡谷区河深坡陡,地下水深埋,水资源利用难度大,加之经济和水利工程薄弱,是贵州省工程性缺水的典型区域。通过对花江峡谷示范区工程性缺水的原因剖析,提出一系列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的措施,如雨水收集、表层喀斯特水和基岩裂隙水的开发利用、节水、加强对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加大水利投入以及提高植被覆盖率等,这对解决喀斯特峡谷及类似区域的工程性缺水问题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