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4篇
  免费   336篇
  国内免费   71篇
安全科学   38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199篇
综合类   746篇
基础理论   536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33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234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5年   4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91.
崔蕾  倪长健  孙欢欢  王超 《环境科学学报》2016,36(11):3938-3943
利用2013年6月-2014年5月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逐时PM2.5质量浓度、大气能见度监测资料及同期温江站相对湿度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区域相对湿度对大气消光系数的影响,探讨了消光系数湿度订正方法的原理和技术流程.结果表明:针对细颗粒物而言,平均单位质量“湿”消光系数在相对湿度为40%时存在突变(通过了α=0.05的信度检验),当相对湿度小于40%时,平均单位质量“湿”消光系数呈现平稳波动的特征;而当相对湿度介于40%~90%时,平均单位质量“湿”消光系数增长趋势明显;现有的湿度订正方法未能在成都地区起到相应的订正效果;单位质量“湿”消光系数直观上表现为非平稳随机序列,基于单位质量“湿”消光系数和单位质量“干”消光系数在统计意义下应具有一致性的原则,从不确定性分析的角度提出了消光系数湿度订正的新方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92.
与稻田土壤碳氮循环(矿化、转化等)密切相关的酶活性可以反映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为明确水稻不同生育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胞外酶对施氮的响应,采用根际袋法区分水稻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利用96微孔酶标板荧光分析法,测定其碳氮过程关键酶β-1,4-葡萄糖苷酶(BG)和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探讨根际效应、施氮和生育期对土壤酶活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施氮使拔节期土壤BG酶活性相对于不施氮处理降低了7.4~13.5 nmol·(g·h)~(-1),而使成熟期BG酶活性增大了7.0~31.4 nmol·(g·h)~(-1),同时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BG酶活性也随水稻的生育期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使水稻成熟期非根际土壤NAG酶活性增加了1.1倍,根际土壤降低了0.3倍.施氮和生育期显著影响土壤BG酶活性,而水稻生育期、施氮和根际效应及其交互作用均对NAG酶活性有极显著影响.RDA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主要影响水稻根际土壤胞外酶活性;而非根际土壤中酶活性的变化主要受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铵态氮(NH_4~+-N)的影响.土壤酶活性与多种因素存在复杂关系,需要综合考虑植物生理特征、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特征,分析N添加对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3.
[CO2]和温度增加的相互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CO2 和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功能的两个关键因子 .在过去一个世纪中 ,[CO2 ]从 2 80 μmol/mol增加到 36 0μmol/mol且每年增长速率为 1~ 5 μmol/mol,到 2 0世纪末达到更高的浓度[1] .最近的模型预测表明 ,到 2 10 0年 ,全球表面温度可能会增加 1~ 4 .5℃ [2 \〗.CO2 是光合作用的底物 ,而且还是初级代谢过程 (气孔反应和光合作用 )、光合同化物分配和生长的调节者 .温度几乎影响植物所有的生物学过程 .因此 ,在全球气候变化要素中 ,大气 [CO2 ]和温度升高对植物的生理过程和生物量及产量具有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294.
建立了孔隙尺度微生物生长与REV尺度多孔介质渗透率衰减的耦合算法,分析了微生物生长对多孔介质渗透率衰减的影响规律,为有效控制地下水回灌过程中的微生物堵塞提供了理论依据。多尺度耦合模型的孔隙尺度部分采用LBM-IBM耦合模型模拟多孔介质中流场,CA模型描述微生物生长。宏观尺度部分采用通用渗流模型描述流体在多孔介质内的流动。结果表明:由于流体和营养物的优先渗流性,微生物生长在空间上呈明显的非均匀性。多孔介质进口处微生物生长最快,远离进口的多孔介质骨架上微生物生长量与上下游位置关系不大,而与优势流直接相关。将不同营养物进口浓度工况下的局部当量孔隙率动态变化曲线用于REV计算,发现REV尺度的营养物进口浓度每增加1倍,多孔介质开始发生堵塞的时间可缩短18.0%~30.7%。  相似文献   
295.
传统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方法,一般仅考虑生态安全格局,并未考虑在现有客观条件下的城市扩张趋势,划定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或仅对城市的扩张进行模拟,忽略了城市的生态安全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论文通过耦合城市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与基于CA_Markov模型的城市扩张模拟结果,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方法:首先,合理选取因子构建研究区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利用禁建区对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的结果进行修正,获得研究区的刚性增长边界;其次,合理选取城市扩张驱动因子,通过CA_Markov模型预测城市扩张边界;最后,综合考虑刚性增长边界、模拟获得的城市扩张边界及近期城市拓展方案等,获得最终的城市增长边界。并以天水市规划区(2015—2030)为案例,对方法的科学性进行了说明。结果表明,论文划定的城市增长边界内总面积370.56 km2,占规划区总面积的7.7%。此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增长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对河谷型城市等建设用地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城市的增长边界划定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也可为其他类型城市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6.
基于生态槽实验的藻类生长参数确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逄勇  丁玲  高光 《环境科学》2005,26(3):78-82
在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的生态模拟槽中进行了藻类的动态模拟实验.取太湖原水至生态槽中,在温度、光照、营养盐变化条件下进行采样,观察藻类的变化情况.在生态槽实验基础上应用PHREEQC模型建立了藻类生长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氮及磷营养盐的循环过程.利用生态模拟槽实验结果对太湖藻类生长模型的各参数进行了详细的率定验证,并应用最小二乘法确定最佳的一组参数,藻类及各种营养盐浓度的模拟值均能较好地拟合实验测量值.  相似文献   
297.
张凌玉  刘建超  冷阳  陆光华 《环境科学》2021,42(6):3074-3083
罗红霉素(ROX)在水环境中广泛赋存,并产生一定的生态毒理效应.为了进一步认知ROX对水生生物的负面影响,以大型潘为模式生物研究了ROX在生殖、生长及抗氧化系统方面的急慢性毒理效应.结果 发现ROX对大型潘的急性毒性等级为Ⅲ级(48h-LC50为60.26 mg· L-,96h-LC50为39.81 mg·L-1).0...  相似文献   
298.
采用土培试验,分析了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的发芽率、生物量和根长指标对3种抗生素胁迫的敏感性,比较了不同土壤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对小白菜根长生长的影响,并研究了四环素类抗生素在不同土壤中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小白菜对3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为根长发芽率生物量.抗生素处理土壤30 d时,4种土壤中小白菜根长对3种抗生素胁迫的敏感性均为砖红壤红壤青紫泥黑土;同种抗生素在4种土壤中的降解率为黑土青紫泥红壤砖红壤,同种土壤中3种抗生素的降解率为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含量与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99.
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面临的城市化滞后的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人口城镇化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隔离的户籍管理制度没有在工业化进程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进程中予以破除。而城镇化的滞后将给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带来诸多挑战,包括有效需求不足、农业生产率低下、产业结构难以升级等。文章特别阐明通过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土地承包制度在内的制度创新,加快人口城镇化的步伐,促进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相似文献   
30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s the biggest iron and steel producer in the world and one of the highest CO2 emission sectors,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s undergoing a low-carbon transition accompanied by remarkabl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vestment adjustment, in response to the macroeconomic climate and policy intervention. Many drivers of the CO2 emissions of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have been explored, bu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2 abatement,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ical expenditure, and their connections with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governmental policies in China, have not been conjointly and empirically examined. We proposed a concise conceptual model and an econometric model to investigate this crucial question. The results of regression, Granger causality test and impulse respons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echnological expenditure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CO2 emissions, and that investment expansion showed a negative impact on CO2 emission reduction. It was also argued with empirical evidence that a good economic situation favored CO2 abatement in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while achieving CO2 emission reduction in this industrial sector did not necessarily threaten economic growth. This shed light on the dispute over balancing emission cutting and economic growth. Regarding the policy aspects, the year 2000 was found to be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for policy evolu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n China. The subsequent command and control policies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CO2 abat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