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9篇
  免费   330篇
  国内免费   997篇
安全科学   701篇
废物处理   228篇
环保管理   420篇
综合类   2180篇
基础理论   271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620篇
评价与监测   76篇
社会与环境   107篇
灾害及防治   6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73篇
  2015年   165篇
  2014年   208篇
  2013年   228篇
  2012年   298篇
  2011年   301篇
  2010年   239篇
  2009年   226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296篇
  2006年   266篇
  2005年   185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5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01.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相继实施,在高强度的污染治理下,中东部地区PM2.5污染改善效果显著。为探讨在PM2.5浓度不断降低的背景下,仍时有发生的武汉冬季重污染过程的成因及特征,以2020年12月武汉地区一次长达10 d的重污染过程为例,利用多种观测数据和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NAQPMS)分析污染过程中PM2.5的化学组分特征和区域贡献等。结果表明:污染日二次无机盐SNA (SO42-、NO3-和NH4+)和碳质组分(EC和OC)在PM2.5中的占比高(分别为78%和18%),NO3-的占比从清洁日的36%上升到污染日的46%,是污染过程中占比最高的化学组分。污染期间,NO3-和SO42-的浓度比为2.9~6.1,因此二次无机盐的主要来源可能是移动源;OC和EC的浓度比为3.0~9.8,因此碳质组分的主要来源可能是燃煤源。污染期间主要有河南-孝感-武汉和安徽-黄冈-武汉2条污染传输带,污染物传输以武汉周边城市的近距离输送为主,随着污染程度加重,武汉本地及武汉城市圈的区域贡献增加。重度污染天是静稳天气下持续的偏弱东风和西北风输送的污染气团在不易扩散的天气条件下累积形成的。  相似文献   
802.
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复合工艺,首先建立了能同时描述碳氧化、脱氮和除磷的修正ASM1(Activated Sludge Model No.1),以及与ASM1中微生物生长过程速率方程结构形式相同、物理意义明确的生物膜模型。然后将该生物膜模型与修正的ASM1相结合,形成了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复合模型,利用VB6.0编写了相应的模拟软件。以西安市第五污水处理厂复合工艺为对象,对其碳、氮和磷的去除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水各污染指标的变化规律。通过对进水流量、填料区的位置及填料区填料的投加率进行模拟,为填料区的优化和系统运行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03.
为提高进入琵琶湖水体水质和有效恢复并保持琵琶湖流域水生态环境,日本滋贺县10家下水道污水处理厂全部采用脱氮除磷深度处理工艺。湖南中部净化中心目前规模为26.85万t/d,采用缺氧-好氧循环硝化/反硝化(AO)、厌氧-缺氧-好氧(AAO)和多段进水多级缺氧-好氧硝化/反硝化(SMAO)3种深度处理工艺。AAO工艺是国内城镇污水处理厂广泛采用的二级生化工艺,AO、SMAO工艺在国内还没有应用实例。AO、AAO工艺采用内循环硝化/反硝化反应脱氮,SMAO工艺采用无内循环的多段进水多级硝化/反硝化反应脱氮。AO、SMAO工艺采用化学方式除磷,PAC添加浓度约50 mg/L。AAO工艺采用化学和生物组合方式除磷,PAC添加浓度降低到约30 mg/L。AO、AAO工艺出水BOD、CODMn、SS、TN和TP均值分别约为0.9 mg/L、5.2 mg/L、99.5%、78.0%和98.1%。SMAO工艺出水TN约为2.5 mg/L,TN去除率提高到91.6%,其他指标和AO、AAO工艺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804.
针对不同形态氮类营养物在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迁移转化机理尚不明确这一问题,通过现场监测和实验室模拟分析,研究不同形态氮类营养物在整个城市污水处理系统(A/A/O工艺)中的转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原污水总氮中溶解态氮和颗粒态氮比例相当,浓度分别为39.28 mg/L和41.24 mg/L,无机氮是溶解态氮的主要成分,比例占93.2%(36.61 mg/L),而有机氮含量极少,仅为2.67 mg/L。在颗粒态氮中有机氮比重很大,约占96.58 %(39.83 mg/L)。在整个一级处理过程中溶解态氮变化量很小,而颗粒态有机氮减少了45%,总氮降低主要是由于颗粒态有机氮通过沉淀作用去除而实现的。现场监测和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溶解性有机氮在厌氧区和缺氧区中由于被厌氧微生物降解而大幅度减少,而在好氧区却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二级出水中的氮主要还是以无机氮为主,可通过进一步优化工艺参数来强化系统硝化/反硝化作用,去除污水中残留的无机氮。  相似文献   
805.
苯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如何正确地选择处理处置技术,对降低化学品所造成的影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在事故发生后能够最短时间内有效地消除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选取最适合的处理处置技术,提出了苯胺污染事故处理处置技术评估指标体系,从技术性能、经济成本、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4个方面进行了评估指标选取;另外,采用基于群决策的层次分析法(AHP)进行了数据处理,以降低评估过程中专家的主观性对评估结果的影响,结合评分标准最终获得最佳的应急处理处置技术方案,可为苯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与事故应急处理处置技术的选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06.

当前我国政策环评范式尚未形成普遍共识。梳理了政策与政策环评的相关概念,将政策划分为广义政策、狭义政策、政策工具3个层次,并认为政策环评对象应是狭义政策,政策分析不仅应将该政策置于其所属政策体系即广义政策中,还须从该政策方案所包含的相关政策工具入手,分析政策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形成政策合力;提出了涵盖“价值规范-学科基质与评价模式-制度安排”等层次的政策环评范式,并以某省可再生能源政策为例进行了初步应用。最后就政策环评加强理论研究、积累实践经验、推进制度建设、最终构建政策环评范式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07.
考虑离散油滴在油田废水除油过程中发生的油滴碰撞聚结现象,模拟得出斜板除油器内全部油滴的动态信息,用于斜板除油器除油效率的计算.对矩形同向流斜板除油过程的模拟研究表明:油滴的碰撞聚结会增加斜板除油的效率;当废水的原始含油浓度增大时,斜板除油的效率会增大,碰撞聚结对除油效率提高的影响也越大;废水流动速度提高及斜板的倾斜角度增加均会使斜板的除油效率降低,但此时油滴碰撞聚结对除油效率的影响仍很明显.  相似文献   
808.
在钢铁企业有效应用安全评价,不但能够有效识别现场的危险因素,确定危险源,及时妥善地采取安全对策措施,还能够促进安全管理重心下移,实现逐级管理,更有利于消除现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809.
内源污染是造成湖泊富营养化和水体重金属风险的重要来源。以长荡湖围堰干法清淤工程为例,探讨了清淤工程实施前后的底泥营养盐和重金属质量分数及上覆水体水质变化,开展了清淤工程实施效果评价,提出了围堰干法清淤工艺适用性思考。结果表明,围堰干法清淤工程对底泥的部分营养盐去除效果良好,底泥中有机质含量的平均降低幅度为27.09%,14个采样点位中,有11个点位清淤后底泥有机质平均含量低于清淤前;清淤后的底泥TN质量分数比清淤前平均降低76.95%,底泥TN质量分数得到有效削减;清淤后底泥TP质量分数比清淤前提高了35.16%,原因可能与采样季节、采样方法、磷素沉积及清淤过程中的机械干扰有关。清淤工程有效降低了底泥重金属风险,对底泥镉的平均去除率为76.00%,清淤后没有点位底泥生态风险等级超过“中风险”,底泥生态风险显著降低。清淤工程实施前后上覆水体水质无明显变化,清淤后水质仍处于Ⅳ类―V类水,超标因子为TN和TP。围堰干法施工有效降低了长荡湖底泥中部分营养盐和重金属赋存量,但是软弱地基区域施工机械难以实施,机械操作可能造成下层底泥的翻动,部分区域难以完全实现预期清淤目标。该研究结果表明,应综合考虑清淤目标和施工机械、场地条件等影响因素合理选择清淤工艺和确定清淤深度。  相似文献   
810.
导流电凝聚法脱除印染废水色度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李长海 《化工环保》1999,19(5):264-268
阐述了导流电聚法处理废水的基本原理。采用该法处理印染废水,通过试验确定了废水电解脱色的最佳工艺条件。处理后印染废水的色度,pH,COD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该法操作简单,电耗低,产生废渣量少,无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